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孩童之道》教学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一、整体感知 《孩童之道》是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 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儿童世界。 本诗选自《新月集》,这是泰戈尔一部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全诗共五节,为我们着力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他本拥有着一切美好的东西,但人世间总还有更吸引他的力量在召唤着他,那就是--母爱。这个儿童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母爱,一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就如同我们自己。读着这首诗,使人犹如置身于阳光明媚的春天里,那碧天的眼波柔和温馨,清风的笑语圆润清甜,翩翩紫燕剪出婀娜的柳条,暖暖细雨吻湿含羞的花冠。孩子天真的内心表达了对母爱的依恋与渴望,母子情深,令人动容。 诗人首先展开丰富的想象,赋予孩子“可飞上天去”的神力,但他不舍得离开,哪怕只有一刻钟,因为母爱的力量实在太伟大了,“他爱把他的头倚在妈妈的胸前”,这里有让他舒服的温度,有世上最迷人的笑容,这份依恋,足以成为他留下的理由。 接着,诗人又把孩子的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他可以对枕头提出质疑“你怎么这么胖”;他还可以说“妈妈的手臂像月亮,天天摇着我睡觉”……这种聪明话只能出自孩子之口,所以“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可他偏偏不要在母亲面前炫耀,和母亲共同陶醉于咿呀学语的快乐中,这才是人世间最温馨、最撼人心魄的画面。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可是这些东西与母爱比起来,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所以他宁可做一个“乞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因为只有这些才能让他满足。陶醉于被呵护、被关爱的襁褓中,要远比躺在冰冷的金山上幸福得多。 诗的第四节更把母爱的力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个孩子宁可放弃最为宝贵的“自由”,也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因为那种“甜美远胜过自由”。也许在与妈妈的生活中,总会从妈妈口中说出许多的“不可以”,但正是因为这些“不可以”的存在,才让我们如此真实地感受到被人疼爱的幸福感觉。 哭泣是孩子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在诗的结尾,作者又展开想象,解读了孩子放弃“乐土”而发出“小小的哭声”的原因。正是“怜与爱”的“带子”牢牢地牵住了母子之心,让她们结下了一生的情缘,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妈妈的怜爱和搂抱的甜美。 诗中如此反复强调孩子的“原本”,乍看是“荒诞”的,但经过作者与“爱妈妈”一结合,反而给人以真实感,显得入情入理,以示孩子对妈妈的深沉的爱心。对孩子来说,妈妈的心是他藏身的金屋,妈妈的笑脸是那圆圆的满月,妈妈的臂弯是温暖的摇篮。 本诗中,诗人致力讴歌的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童真和母爱。他以天才之笔塑造了一个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这是诗人对世界儿童文学的一大奉献!这个孩童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人,主要得力于两个方面:一是诗人充满哲理的艺术思想,一是他非凡的想象力。这两个方面,也体现在整部《新月集》中,使这部著名儿童诗集,在思想和艺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本诗中的虚幻色彩? 读过本诗,我们心中都会有一个共同感觉,就是觉得诗中那个抒情小主人公,似乎有些扑朔迷离。他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倒不如说是生活在云端里,大海边。是大海与他游戏,为他唱迷人的歌曲;是新月和秋云在梦中送给他最初的微笑。他是人,也是“神”。弥漫于诗中这朦胧的神秘的色彩,对于刻画孩子的形象很有好处。使得他从形态、性格、语言行动、嬉乐,直至生活环境,都更像人们心目中的“天使”,更富有诗意和情趣,因而也就更为人们所喜爱。这种艺术效果,是其他诗人所难以达到的。泰戈尔之所以把孩子写得这样似“神”非神,“神”人合一,并非故弄玄虚,而是与他当时所奉行的一种艺术思想(把艺术的最终目的视为揭示神或“梵”的世界)有密切关系。它让作者将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也赋予这个孩子比“人”更为可爱的形象。 2.本诗为何将童真与母爱糅合在一起? 母爱,既体现诗人思想哲理又有助于表现孩子的童真。在诗里,诗人不是将童真看成为独立的因素,而是让它与母爱紧紧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赞美,把二者看成为相辅相成的东西。他这样做,不仅为表现孩子的童心童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背景,而且还写出了童真赖以存在的感情基础。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则是暗淡无光的。他的天真烂漫,他的无忧无虑,都将随之失去。他的童心将是一颗被扭曲的,它有可能过早地被“成熟”所替代。相反,只有在“母爱”的抚育之下,“童真之花”才会越开越艳丽。泰戈尔正是深明这个哲理,才将“母爱”和“童真”共同予以赞颂。这样做的结果,既使本诗别具思想特色,也使孩子身上更富有感情色彩,更血肉丰满。 3.想象在诗歌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本诗里的孩子的形象之所以如此可爱迷人,还与诗人的丰富联想和想象分不开。它从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孩子们大都好奇、富于幻想。在这好奇和幻想的翅膀上,常常承载着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爱憎,以及向往和追求。因而诗人在诗作中,还让他们联想或者大胆幻想。从而进一步丰满了孩子的形象。试想,诗篇中若没有这稚气而又美丽的联想,“孩童”将大为逊色。 思考与讨论 一、泰戈尔用“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儿童心灵的最高赞美:孩子是可爱的天使,他来自美丽的天国。“他所以不离开我们”,是不愿离开妈妈。参照这样的理解,体会下列诗句的意义和美感。 1.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2.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3.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4.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千万不要过分拘泥,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参考答案: 1.泰戈尔用“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童真的赞美:只有孩子才是最“聪明的”,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充满智慧的话语,这来源于一切至真、至纯的东西。 2.泰戈尔用“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这样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母爱的由衷赞美:在母爱面前,金银珠宝都显得暗淡无光,“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是母爱战胜了一切力量。 3.泰戈尔用“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表达了他对儿童无拘无束性格的喜爱:我们仿佛看见“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有一群快乐的孩子,在无忧无虑地嬉戏、玩闹,他们更像是一群能给人间带来无穷快乐的精灵。 4.泰戈尔用“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表达了孩童世界中的永恒主题--快乐。只有快乐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愿快乐永驻心间! 二、《孩童之道》蕴含丰富,人们对其主旨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表达了对母爱的崇高礼赞,有人认为它抒发了孩童对母亲的深挚爱恋,有人认为它表现了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有人认为是对孩童纯真世界的淋漓表现。除了上面的说法,你是否还有其他的理解?讨论一下,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要把学生引导到怎样解读本诗,进而怎样解读诗人泰戈尔这样一个层面上来。可以说,作为第一环节的诵读完成了学生初识泰戈尔及诗作的基本准备,学生们可能由此获得了一个感觉上的印象和对本诗形象上的一点感受,或许也会产生对本诗主旨的朦胧的思考。那么,通过本题的讨论,就会引发学生由印象、感受及朦胧的思考出发,进一步地去体味全诗。使学生在欣赏的前提下,尝试着解读作品、解读作家,从而不断提高诗歌欣赏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开放的。 陈晨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