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津市德雅中学 黄媛媛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 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情感态度: 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 教学重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技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的一种技艺,在我国明、清时较流行,由于表演者多隐身于布幔或屏风之后,又称“隔壁戏”。今天,我们就通过赏读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来欣赏一场绝妙的口技表演。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 2、范读。 要求:学生听读时,用铅笔画出描写口技人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子。 播放课文朗读。 3、明确划线语句,即正面描写部分。学生齐读划线部分。 (三)赏析正面描写部分 1、刚才大家读的是口技人在一场口技表演中所发出的种种模拟的声音,在平时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听过口技呢?(欣赏一段口技) 2、思考:我们课文中的口技表演与之相比怎么样呢?好在哪里?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这场口技表演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归纳: (1)声音模拟 第二段模拟四口之家由睡到醒的过程,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小渐大,由少而多,由单声到混声。第三段,一家人由醒入睡,声音由显而微。第四段“忽一人大呼火起”而“百千齐作”,声音由少而多,由弱而强,由缓而急。“崩倒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等多种混杂的声音,表现不可遏止的火势;“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了求救和救火的紧张、纷乱的情形,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互相交织。 声音不仅逼真,而且距离、速度、节奏、强弱、数量等反方面变化多端,显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变,毫无平板、呆滞之感。 (2)情节构思 口技人把这些声音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声音在规定的情景中,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以一个家庭为中心,表现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按时间推移展现了“惊醒”→“入睡” →“大火”三个场面,内容有轻重缓急之势,千态万状,尽收眼底,让人应接不暇。 思考:为什么口技人在第一次小高潮过后,设计了一个再入睡的情节?第二个高潮时为什么突然煞住,不再表演大伙扑灭的情形? 口技人营造的气氛有紧有松,有张有弛。第二个高潮的到来给人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如平地一声雷,高潮到来时,观众如临其境,又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从口技人声音模拟的惟妙惟肖和情节构思的精巧来看,这真是个技艺高超的口技人。文中用一个字来赞扬他:“善”(善于、擅长) (四)赏析侧面描写部分 1、刚才我们一起赏析的这些描写表现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口技者技艺不凡呢? 2、学生探讨 提示:模拟如此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繁杂声响,表演者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的呢?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此简单的道具 在课文开头已作了交代,在结尾又进一步强调,这与那繁杂逼真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不凡。 作者不仅用道具的简单来侧面烘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还通过听众的反应来表现演出的效果,从而达到赞扬表演者的目的。(学生画出三次描写观众的语句,齐读。) 宾客们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完全被口技人的表演吸引了。他们的心情随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而紧张,时而轻松,甚至以假为真,可见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观众,从侧面烘托了表演的戏剧效果,表现出口技人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 (五)小结 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凡读过林嗣环《口技》的人无不为这位艺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是不是每一位欣赏过他的口技表演的人都能像林嗣环那样用文字作出精彩的描绘呢?(不是)看来,今天我们能如身临其境地欣赏这场表演,林嗣环功不可没。你能说说这篇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运用了对比手法; 3、语言准确生动。 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富想象力,他把听到的声音转化成画面,再把鲜明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举例:遥文5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口技者表现的只是几声犬吠和女人打哈欠之类的声音,那条幽深的街巷,那种伸懒腰的姿态却是作者创造给我们的。) 可见,发挥想象一画面表现声音,这是一种描写声音的好方法,也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六)指导朗读 好的文章如果朗读得好,那就更增色几分。相信大家一定也想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更多人知道这场精彩无比的口技表演。我们试试吧。 指导:根据情节的发展变化,朗读时语气由轻到重,节奏由慢到快。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向自己的家人或朋友讲述这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黄媛媛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