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心理特征及班级管理(德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班主任论文 手机版


    按照学生心理成熟的程度,把他们分为幼稚园、小学、中学和大学四个学段,是具有重要科学根据和教育意义的。许多人会发现,孩子从小学升到了初中,只经历了一个暑假,突然大变样了。不只是外部特征,内部特征也变了。不再像池中的“小蝌蚪”似的,有无穷的力和茫无目的东一头、西一头乱撞的“原处兴趣”——他们长大了,尤其在他们自己的心中。

这种现象是学段性心理的突变现象,是催生学段性心理研究的感性平台。事实上,学生的嬗变是一时一刻也不会停止的,他们在同一个学期也会有大的心理起伏。基于这个理论,本文就学期性心理特征做一点尝试性研究。因为相关理论见之甚少,加上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偏颇,甚至错误,愿有识之士给予批评。

    学期性心理特征,就是学生在同一学期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稳定的心理反应。一个学期一般在五个月左右,可以分为学期初(三周左右),学期中(三个月左右),学期末(三周左右)三个学段。这三个阶段,同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是不一致的。作为班级管理者,应研究其动向,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一、学期初——期待与整治。

经历了一个假期的休整,学生来到学校是抱着期待的心理的。期待同学的相聚,期待新的课本、新的同学,更期待新的老师。即使是再差的学生,再没有上进心的人,第一天来到校园,也不都是抱着“做差生”的意愿的。开学初,差生中相当比例的人,心理也会默念,“今年我要好好干了”,这是积极的心理特征。至于为什么他后来还是差生,原因很多。一般原因是,他们在尝试了几次努力后,又失败了,挫折重新打败了进取心。

这是学习上的期待,还有对于纪律上的认同感呢。

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学生,是需要磨合的。即使是本已熟悉的,经历了一两个月时间的相离,也是需要再磨合,甚至重新碰撞的。当然碰撞出来的,可能是火花,也可能是损伤。

    师生相处的初级阶段是试探,有学生对老师的因陌生而产生的“畏惧”和“这个老师是否厉害”的猜测,他们处于心理趋势的下风。而陌生的面孔,往往使老师对学生产生亲近、喜悦和“无所畏惧”感。因为他占据着心理高地,有心理上的领导者的高压优势。这时的老师,很少因为那个学生“友好”,而过分迁就;也不会因为那个“难缠”,而心生忌惮。可以说“利好”的情形全在老师这边。

    此时,作为管理者,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绝佳时机,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拿出自己优势管理区的经验,摒弃昨日的不是或缺限。从纪律遵守、学习习惯、品德养成、作业配置、作息时间等各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而且要求一旦提出,短时间内不要轻易改变。朝令夕改,带来的不只是学生的难以适从,更多的是对你的信任和执行的力度。切记,错过这个时机,有利的天平将倾斜于学生一边。想“重整河山”,只有“待后生”了。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这里引用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二、学期中——磨合与坚守

有一种现象,班级管理者大多会遇到,过了一段时间,学生不那么“听话”了,有时你想调个座位都困难。而开学初自己可以随心所欲的。

个中的道理很简单,如同青年男女在恋爱期,彼此多愿意隐匿缺点,体谅对方,迁就对方。而一旦到了磨合期,失去了互相吸引的魅力,本真性格便“原形毕露”了。

“蜜月期”一过,师生间的性格及其底线已经交代给对方了。老师明白,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性格,有成绩的优劣,有守纪的好坏,有品行的好差。对待他们态度自然而然的会发生变化。学生也基本上把握了老师的教育方式和“迷人”程度,他们便用自己的“审美”标尺来评价老师了。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是喜欢用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审美”标准,这评价也许有点失之偏颇或偏激。但要命的是,它却决定了学生对你的态度,以致映射到对你的学科的态度,对你的课堂的积极或消极的应对的态度。而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有的学生甚至终生抱定这种认识,想想都有点可怕。

如果方法不当,有的学生可能重新走回老样子,前一段的努力可能付之东流,冲撞又重新开始了。

作为管理者,便需从每个学生的特点出发,包括他的成绩、性格、家庭,甚至他同学,他可以交谈的老师或朋友,采取积极的、个别的,而不是学期处的普遍的、整体划一的应对方法,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地打开学生的心之门。好的管理者,应该在此时把你的一切管理手段使用的淋漓尽致。但是,请注意,假如我们学期初的管理理念是正确的,就应该坚守。不可大面积、大幅度的改变。如果一味的适应学生,那以后的工作就会处处被动。不但无法搞好管理,也无法搞好与学生个关系。你越是迁就他,他就会越叛逆,越去冲撞你,直至你的人格底线。

三、学期末——浮躁与耐心。

管理学上有一个帕累托法则,又称为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就是管理者要用80%的时间去做20%的事情。在班级管理上教师要用80%的时间去管理20%的学生,80%的时间用在20%的学段上,这学段就包括期末。

期末了,如果大了点说,整个中国校园都充满了火药的味道——考试了。家长盼着成绩,老师盼着名次,学生盼着分数。“分,分,分”,全中国学生、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命根。而要保住这命根的希望,就在学生身上。多方的压力,势必只从一个喷口了释放出来,还是学生。学生身负的重力可想而知,他们背负的是真正的“三座大山”。此时,浮躁、急躁、烦躁,是他们内心共同的心迹。那些成绩处于底层的学生,可能更多的是放弃。无所欲求,心形放浪。这时就是他们压抑的爆发期,恶作剧是他们释放内心“核力量”的最好舞台。

管理者如果处理失度,即使平时你觉得很好的学生,也会失控,突然失去耐力而走向极端。离家出走者,并不是鲜见,也不是极端的消极的反抗方式。校园暴力,甚至自弃生命,才是最极端的现象。

在第一阶段,我们的身段可以是最坚硬的;第二阶段次之;而到了本阶段,管理者的身段要放的柔软一些,当然保持身段还是必要的。

“耐心、细心、上心”,此时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润物细无声”“以理晓之”“以情动之”,是最好的法宝。管理好那20%的学生——失去耐心的“优生”和“差生”,是成就你作为优秀管理者的最难解的数学题。而做好这道题的唯一技巧就是——耐心+细心+上心。

沈先良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