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如画。就名湖来说,有娇小玲珑的西湖,有烟波浩渺的太湖,有变化莫测的千岛湖。今天就请大家登上我们的旅游专列,一同去领略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风采吧!

介绍作者

   冯君莉,当代作家,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本文选自《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是作者游览完青海湖后而写的一篇游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大家把题目齐读一遍,本篇文章题目中关键词是什么?

   “梦幻”。

师:对,我们都知道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拥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实实在在的美却又美得有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

师:同学们,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那么清你从文中找出表示相关意义的句子。

明确:“各种各样的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否又是那高原奇特的梦,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

师:由此可见,文章是以什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梦幻)

师: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扑进梦幻般的景观”——“梦幻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 。条理十分清晰。其实是一条感情线索,是文中的暗线。其实本文还有一条明线,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游前——游中——游后)

教师:因此本文可分为多少个部分?

     三部分

教师:对,即是1~4、5~11、12

教师:(板书)第一部分:作者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第二部分:介绍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

             第三部分: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表达美好愿望

教师:好的,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要求学生边勾画,边归纳)

学生:首先是“大兵”司机的话“青海湖到了,……”表明已经到达青海湖了,

      接着作者在下文写到“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作者在观赏草滩,

      然后又观赏湖水,从下文的“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可以看出,

      接下来作者写到“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可见她在观赏乌云了。

      既而作者写道“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她又转移观赏万里晴空了,

      接着又欣赏了草滩和山峦,从文章中“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可以看出,

       接下来作者观赏了鸟岛,由文中“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得出,

       最后作者写道“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可见整个观赏结束了。

教师:这个同学的思维非常清晰,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观察的,看板书。(板书: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观赏湖水——观赏乌云——观赏万里晴空——欣赏了草滩和山峦——观赏了鸟岛——观赏结束)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两篇文章,我们知道“巴东三峡”和“周庄水韵”是乘船游览,采用“移步换景”法。而本文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叫做————“定点观察”法,清晰地给我们展示了青海湖的优美风光。

教师:即是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定点观察的方法,使文章言之有序,收放自如。

教师: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描写青海湖美丽、富饶、可爱的?用5分钟的时间归纳一下 

(板书)四方面:(1) 湖水蓝得醉人;

               (2) 环境氛围清新幽静(美);

               (3) 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4) 鸟岛神奇鱼类丰富(物产丰)。

教师:作者在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时,首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想想文中哪些句子描写青海湖的蓝色?

教师:

(1)、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明确:(思考练习二5)

(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明确:排比,青海湖的蓝不是一语可以概括的,它有很多特点。“纯净”说明这种蓝透明、干净、清爽,“深湛”体现了青海湖蓝得深沉、清澈,“温柔恬雅”的青海湖就像一个文静的少女,柔美娴静,宁静安详。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细细品味,韵味无穷,意义深远。

3)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玻璃是透明的、干净的看起来极少杂质,用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则突出它的透明、干净、柔滑的特点。“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是灵动的,富有生气的,这也是涟漪的特点。

 (思考练习二2)

4)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作者还运用了“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请在文中找出相应部分并加以分析。点拨:在游记中插入这样的说明性文字增强了自然之美的可信度。

小结:作者在描写青海湖的湖水蓝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语言优美而朴素,娴雅而有生机,韵味无穷。为了突出青海湖水的晶莹明澈,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读起来富有音乐感,比喻得也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水的蓝,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水的纯净纯洁,不受半点污染,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C、对于青海湖环境氛围清新幽静这一方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

1)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思考练习二1) 

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中、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思考练习二3)甜丝丝、凉爽爽这两个词语从味觉、感觉的两个方面写出了青海湖雨后的空气清新,也有力地衬托了青海湖环境清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3) 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作者为这静谧的美所震慑,不敢跑,也不敢喊,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在美中陶醉。这种间接的抒情比直抒胸臆表达的感情要更加强烈。

4) 看着不远处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情感的意思

   这句话是为了从侧面体现青海湖的美。毫无疑问,在作者的眼中青海湖是美的,那么在司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也是美得醉人的。他的肃穆,因为这个世界美得让人震撼,只能保持肃穆,以免亵渎xiè dú——冒犯,他“默默地望着远处的一个地方”,陶醉在这梦一般的美丽当中,甚至丝毫不想交流,因为这种美只能用心去体会,交流也是难以把握的。

小结:作者在文中使用清新之笔描写了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绿茵茵的草滩,黄灿的油菜花,悠闲漫步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教师:对于青海湖的物产丰富,作者又采用了什么方法描述呢?

    引用神话传说,

教师:引用了哪几个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 西海龙王的传说,文成公主的传说,二郎神的传说。

教师:这些神话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渲染青海湖的神秘色彩,增添青海湖浓郁的文化历史色彩,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 

教师:青海湖真正的成因是什么?

    早在两三千亿万年以前……才形成现在的青海湖

教师:作者写神奇的鸟岛,是从哪些方面来 写鸟的呢?

    明确:数量之多、色彩之多、品种之繁、来源之广。 

教师:作者如何写鱼的?

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用“金灿灿、红艳艳”写出色彩的鲜艳,光彩夺目。

小结:青海湖的物产丰富主要表现在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青海湖的喜爱之情。

F、赏析下列句子。

1、“我扑向七月的清晨”,“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两个“扑”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生动地写出了“我”的热切盼望、深深陶醉的心情。

“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运用比喻,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3、谁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现实”指青海湖像一幅画卷。湖水蓝得十分可爱;草滩景色美得粗犷、美得自然、美得质朴;青海湖是鸟的天下。这些就是现象。

“梦幻”指青海湖太美了,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仿佛这么美的景色只能在梦中出现。

2、)“我扑向七月的清晨”,“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两个“扑”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生动地写出了“我”的热切盼望、深深陶醉的心情。 

小结: 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诗一般的文字,以梦幻为情感线索,描写了青海湖如梦幻般的神奇美丽,表达了对青海湖的喜爱与爱护之情。

三, 拓展延伸

教师: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学生:可以采用“限时”的旅游开发,比如一年中只允许几个月或允许一定数量的人去旅游观光,而且游客得必须保证尽可能的减少制造垃圾,避免污染破坏。

教师:对,很有道理。我们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希望青海湖的管理者们拥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因为现在的青海湖,据测定在近50年间湖水已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这全是人为的过错。所以希望同学们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四, 链接生活

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人们在享有它们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它们。作者当年是带着矛盾和担心离开青海湖的。十几年过去了,青海湖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人为污染青海湖面积逐渐变小,水质渐差,青海湖的未来更令人担忧。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以( )为荣,以( )为耻。 

杨思立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