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待“文化热”(羊城晚报校园达人堂高三作文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学生随笔 手机版


20131213羊城晚报校园达人堂上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材料一:剑桥大学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牛顿就学时住的宿舍,推窗可见一棵苹果树,据说就是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著名苹果繁衍的后代。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而剑桥并没有把这里改建成一个收费参观景点。这里现在仍旧是学生宿舍,唯一不同的是能住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学生们都以能入住这个设施陈旧且并不舒适的百年老屋为荣。这里也是每年入校的新生和众多游客必来瞻仰之地。房屋的修缮由政府长期拨款。

  材料二:作家莫言获“诺奖”后,来“朝拜”的各色人等涌到他老家山东高密平安庄这个昔日的宁静小村,为能沾一沾“灵气”,踏平了莫家大院,拔光了院子里的萝卜,莫言旧居旁的破屋被高价出租,众多手持罗盘的风水师也煞有其事地来此观察“龙脉”……小小的平安庄,已成了不少人的“发财圣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理性对待“文化热”

孔颖彤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二(2)班

  牛顿曾住的宿舍被保留,引来优秀学子和慕名而来的游客;莫言获奖后,人们趋之若鹜,踏平莫家大院,将其变成“发财圣地”。“文化热”该推行,用以陶冶情操、传承历史,但更重要的是保持理性,不要让文化变了味。

  今天是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大,今天是文化制胜、靠文化软实力征服世界的世纪,没有文化的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经济应借文化“扬威”,文化应为经济“扬帆”。“中国热”在西方持续升温,一股“汉语热”席卷全球:孔子学院遍地生根、汉语学习者激增、中国元素屡现好莱坞大片。美国《时代》周刊宣称:掌握汉语将能够使人在21世纪把握先机。中国经济崛起推动“汉语热”的传播,“出口”汉语则搭建广阔的商贸平台,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产业。文化是一种精神遗产,也是一种经济资源,它不应是一件黯淡残旧的老古董,而是一件明净素雅的传世青瓷,在滚滚的经济大潮中光艳无比,熠熠生辉。谋求经济与文化的双赢,这才是理性。

  然而,文化一旦戴上功利主义的紧箍咒,就会成为“被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丧失文化的纯洁和本真。近年来,各地“再造古城”之风盛行:开封千亿“再造汴京”,大同百亿推进“古城再造计划”,西夏古城、苏州古城墙、敦煌古城陆续复建。当年一窝蜂拆城,现在一窝蜂造城,原因何在?冯骥才认为,一是文化产业化,二是文化政绩化。“再造古城”是缺乏文化之魂的空壳,是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衍生物,是转瞬即逝的政绩泡沫。拆了真古董造了假古董,不仅不能修复民族记忆,反而会给残存的文物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诚然,利用文化遗产来发展经济、刺激旅游无可厚非,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进行一些重建、仿建未必是坏事,但正如冯骥才所言“民间艺术是大家需要享受的,不是拿给旅客看的。”发展文化需要保持文化的原生态,还原文化的本真,感受文化的魅力,这些都源自对文化的真心热爱,对文化的虔诚敬畏,这才是理性。

  我们应当清楚意识到盲目追求“文化热”的弊端,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到:“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因而,面对“文化热”,应保持冷静、清醒、理智的头脑,不被喧哗躁动所动摇,坚守内心的宁静与质朴。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引发的“莫言热”已持续发酵多日,倒是莫言本人很淡定,“我就是一个写小说的普通人……不论外界怎么变,自己的内心不要变。”他不止一次地表示,“希望大家把对我的热爱变成对当代文学的热情,把对我的作品的关注普及到中国当代文学上,把对我个人的关注普及到所有的作家身上”。莫言身处众星捧月的舆论焦点、喧嚣沸腾的名利漩涡,然而他放下个人荣誉,放眼文学的长远发展,他的理性目光为“文化热”注入冷静和清醒。“文化热”固然能引发一股跟风潮流,但若重其名轻其实,潮流风尚难以沉淀成为精神引领力,当名人光环被挥霍得一干二净后,剩下的就只是饭后的谈资、历史的边角料。审视“文化热”的价值,关注文化的创新力、持久力和引领力,这才是理性。

只有点燃理性之光,才能照亮文化之路。“文化热”呼唤的理性精神,是清醒认知和求实领会的融合,让传统文化脱去功利主义的外衣,回归本色,我们才能平心静气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渗入时代社会的脉络。

【教师点评】

“什么是强国?真正在于有没有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能不能把自己民族的核心文化价值塑造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并快速推广开来。”“传统文化热的背后最可怕的就是:我们没有去想过,我们今天有多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否只要发挥大跃进的精神,大干苦干几年就能恢复的?现在很多人就是这种心态。”钱文忠教授的话启示我们:“文化热”既是文化梦,更是中国梦,炽热的追求背后更需要冷静的思索。本文“理性对待‘文化热’”的观点针刺现实,彰显个性化的思想。全文紧扣“理性”一词,从三个角度指出其内涵,以理性思辨的眼光进一步突出作者的个性化思想。立意角度小而准,论述力度深而精,文章因而磅礴大气、深刻有力。(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老师 郭子健)

【非师点评】

  常常听到“打造”某某文化一词,其实文化是绝不可能被“打造”出来的,文化只能“积淀”。这个学生的作文对当下文化热现象的剖析,总体思路是对头的,从“理性”进入论证,也可圈可点。

  但我对这篇作文出题方式很不以为然,给出英国中国各一“个案”材料,就让学生扣题分析两种文化背后的优劣,是不负责任的。即使一个文化深厚的城市,也可以找出一个文化品质极端低劣的案例;一个文化品位不够的城市,同样可以找出一个高端案例,且题目事先设了“套”,行文必须往赞美英国文化否定中华文化的套子里钻才符合题旨,既限制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比较,也不让学生另行发挥。只能按照老师的既定答案作文,如此长久以往,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 杨克)
相关链接:学生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