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硬汉海明威 (《桥边的老人》备课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指导 手机版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硬汉海明威

宋毅、田杰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打倒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为不愿意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



1899年7月21日,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在世界五大湖之一的密执安湖南岸,一个叫橡树园的小镇。

家里一共有六个孩子,海明威是第二个。母亲很有修养,热爱音乐。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又是个钓鱼和打猎的能手。海明威3岁时,父亲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根渔竿儿;10岁时,父亲送给他一支一人高的猎枪。父亲的影响使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捕鱼和狩猎的热爱。海明威29岁时,父亲因为糖尿病和经济困难,用手枪自杀了。

14岁时海明威在父亲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的对手是个职业拳击家,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可是第二天,海明威裹着纱布还是来了,并且纵身跳上了拳击场。2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伤了左眼。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中学毕业以后,海明威不愿意上大学,渴望赴欧参战。因为视力的缘故未被批准。他离家来到堪萨斯城,在《堪萨斯明星报》做了见习记者。

在这里他学到了最初的文字技巧。明星报对于文字有110条不得违反的规定,要用短句”,“用活的语言”,“用动词,删去形容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等等。海明威专心致志,很快掌握了新闻写作的技巧,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字风格。

1918年5月,海明威如愿以偿,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大利战场。7月初的一天夜里,海明威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伤,人们把他送进野战医院。海明威的一个膝盖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块。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

他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功勋章和勇敢勋章,这时他刚满19岁。

大战后海明威回到美国,战争除了给他的精神和身体带来痛苦外,没有带来任何值得高兴的事。旧的希望破灭了,新的理想又没有建立,前途渺茫,思想空虚。

尽管这样,海明威依旧勤奋写作。1919年夏秋,他写了12个短篇,寄给报社被全部退回。母亲警告他: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海明威从家里搬了出去,因为什么也改变不了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决心。他只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

1920年的整个冬天,他独自坐在打字机前,一天到晚写作。有一次参加朋友们的聚会,海明威结识了一位叫哈德莉的红发女郎。她比海明威大8岁,成了海明威的第一个妻子。这时海明威22岁。

1922年冬天,他赴洛桑参加和平会议时,哈德莉在火车站把他的手提箱丢失了。手提箱里装着他的全部手稿,一个长篇、18个短篇和30首诗。这使海明威痛苦万分又毫无办法,只能重新开始。

1923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法国的一个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总共只印了300册,在社会上毫无影响。

作为记者,海明威很受欢迎。但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小说,却没有报刊肯用。尤其令他伤心的是,退稿信上总是称他的作品为“速写录”、“短文”,甚至说是轶事”,根本就不把他的稿件看成是文学创作。1924年,海明威辞去记者工作,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又要养活刚出生的儿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1925年是海明威最为穷困潦倒的一年。妻子已经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他除了通宵达旦地写作,只能把看斗牛当作娱乐。

第二年,海明威与波林结婚后不久,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也升起了》问世,立即博得了一片喝彩声,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了20年代那一代人的典范之作。这部小说用美国女作家斯泰因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辞,从而产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就成了这个流派的代表。小说描写一群一次大战后流落在巴黎街头的英美青年,内心苦闷,既否定了过去,又对将来丧失了信心。这是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青年思想危机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对此感受真切。他就在绝望、迷惘中挣扎过。但他与那些或者跳楼、服毒自杀,或者终日消沉的青年们不同,他很快便从那种情绪中摆脱了出来,写作、进取,立志有所作为。

《太阳也升起了》发表之后,“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影响在欧洲许多国家一天天扩大。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这本书在几个月内就销售了10万册,是海明威20年代的代表作,也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好莱坞为购买小说的摄制权,出了空前的高价。



进入30年代,国家虽然正处在经济危机之中,海明威却捕鱼打猎,观看斗牛,过得十分愉快。1932年,海明威发表了关于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于午后》,被称为斗牛题材的经典著作。1933年他去非洲打猎和旅行。并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一书。1936年他又写成了短篇佳作《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这是他最成功的短篇小说,均被拍成电影。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法西斯分子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企图推翻共和国。海明威借款4万美元为忠于共和国的部队买救护车。为了还清债务,他作为北美报业联盟的记者到西班牙采访,并拿起武器参加了战斗。西班牙内战以共和军失败而告结束,这让海明威十分难受,他写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剧本《第五纵队》,歌颂献身于正义事业的人们。

1939年,海明威写成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小说出版后几天,妻子波林与他离婚。不久,他和女作家玛莎结婚,一起到中国来度蜜月。他们作为战地记者采访了我国的抗日战争,写了6篇中日战争的报道,高度赞扬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海明威始终态度鲜明地反对法西斯分子。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的当天,海明威就参加了海军。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战。他改装了自己的游艇,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他的行动计划是,在古巴北部海面搜索德国潜艇;如果发现潜艇,就全速前进,撞击敌船,与之同归于尽。这项计划不但得到了美国驻古巴的大使布拉顿的批准,而且得到了美国情报参谋部的赞同。海明威指挥船员在海上追踪德国潜艇近两年,始终没有找到相撞的机会。

1944年6月,海明威随美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他自己率领一支法国游击队深入敌占区侦察,不断地向作战指挥部提供大量珍贵情报,因此而获得一枚铜质星章。同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第二年三月,他与他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妻子玛丽结婚。玛丽是位记者,她陪伴海明威走完最后的15年。她的来到使海明威的生活充满了从未享受过的天伦之乐和人间温暖。



50年代初,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他全部创作中的瑰宝。不久,他因此而获得了普利策奖。

海明威怀念非洲和狩猎生活。1954年1月,他又和妻子去非洲打猎。他们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尼罗河源头附近不幸坠落,俩人都受了伤。另一架飞机看到了坠毁的飞机。人们都认为海明威夫妇遇难了。但55岁的海明威并不在意,他们又换乘飞机飞往乌干达首都。飞机只飞了片刻便一头栽到一个种植园里。几秒钟后飞机爆炸,引起大火。海明威拉着玛丽从飞机的残骸和火焰中爬了出来。玛丽几乎不能动弹了。海明威帮助当地农民扑灭了大火,然后陪玛丽去医院。

玛丽的伤并不重,只是断了两根肋骨。伤势严重的是海明威自己。病历卡上写着长长的一串病名:关节粘连、肾挫伤、肝损伤、脑震荡、二度和三度烧伤、肠道机能紊乱……躺在病床上,海明威看到了用25种语言文字发表的他的讣告。身体尚未康复,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降临到他的头上了。他无法亲赴瑞典领奖,只好委托驻斯德哥尔摩的美国大使代他出席庆典。授奖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荣获诺贝尔奖金之后的几年,他没有发表过重要作品。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写作时越来越吃力。他的高血压症、糖尿病、铁质代谢紊乱、皮癌、精神抑郁症等一大串疾病,使他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1961年7月2日清晨,这位身高6英尺,体重220磅的巨人,把心爱的双筒猎枪放进嘴里,扣动了扳机。



海明威的勇气教条、海明威的英雄和他面对难关的坚毅态度,都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

  海明威最希望他一生都充满戏剧性,最希望在谢幕的时候,能让所有人都记住他。他要用人们永远不息的掌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让所有后来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知道他作为一个男人在死的时候有多么豪迈、无所畏惧。从海明威一生的经历到最后的归宿上看,他实现了这要紧的人生诉求。

  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我们似乎看见一个孤单的捕鱼老人置身于大海中,就像是在旋流中的一片叶子,在寂寞的大海上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没有丝毫的孤独和沉寂。从漂浮的小船到海风和夕阳,在那场与风浪、鲨鱼惊心动魄的搏斗过程中,尽显老人疲惫又顽强的毅力,每时每刻都让我们为一个天涯漂流者的生命担忧着。一个老渔夫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拖回来的只是一副骨架,但我们却感觉到了一个悲壮英雄的回归。桑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个“硬汉”。“硬汉”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面前,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也许他希望自己能像桑地亚哥那样永不服老、永不服输,所以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之后,他决心主动地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他坚信“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的格言,于是在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不仅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同时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在与莫测的自然中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他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

                                                                ——诗人 弗罗斯特

  海明威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加诸我们身上,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美国作家 索尔•贝雷

海明威:读自己讣闻的人

李娟

      正如乔伊斯评价的那样,海明威随时准备好过他笔下的那种生活,如果生活不允许他过这样的生活,他绝对不会写出来。因此,他笔下那些在压力下仍保持风度的硬汉形象,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谨以此文纪念海明威诞辰107周年。 

     “生活能伤害你,但你要从受伤处 生活得更坚强。”                       ——海明威   

      1954年,威尼斯。

      海明威衣着随便,坐在房间里翻看剪报。他不时停下来,往杯子里加一些香槟。早晨空气清新,香槟酒冰凉适口。这是写作的好时机,不过这些天海明威是暂时写不了了,他身上伤势很重,手里翻看的就是前一阵子报纸上刊登的他自己的讣闻。

      在此之前海明威刚刚经历了两次飞机失事。1954年1月,海明威和妻子玛丽搭乘一架小型飞机飞往刚果。不幸的是,在乞利马扎罗山附近,飞机的引擎系统出现了故障,坠落地面。消息传出,人们都以为海明威夫妇遇难了,报纸上纷纷登出讣闻。实际上,虽然玛丽断了两根肋骨,海明威肝部与腰部震裂,下脊椎骨等处受了重伤,但他们都还活着。后来海明威夫妇换乘另一架飞机飞往乌干达,没想到起飞后几分钟,飞机一个倒栽葱扎到地上,随后爆炸,大火立刻从飞机残骸中腾起。机舱是锁住的,海明威用头拼命把门撞开,从火海中捡回一条命。玛丽也在驾驶员的保护下得以逃生。

      海明威和玛丽再次逃脱了死亡的追捕。关于第二次飞机失事,有一种离谱的说法是,海明威在脱险时手里还拿着一瓶杜松子酒和一串香蕉,并为自己的好运气连连欢呼,身后飞机残骸扬起滚滚浓烟,映衬着他高大的身影。这当然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传奇话题。不过,他们的实际遭遇并没有人们用美酒和香蕉渲染的那么轻松自在,第二次飞机失事让海明威的伤势更加严重。最要命的是,这次飞机失事造成的脑震荡是他经历过的十多次中最严重的。

      两度飞机失事,两度死里逃生,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奇迹。美联社、《纽约每日镜报》、《纽约先驱论坛报》和世界各地的报纸都纷纷报道了海明威的“死讯”。大难不死的海明威把各种各样的讣闻仔细地存入剪贴簿里,用斑马皮和狮子皮包好,当作难得的阅读材料。这些玩意儿给他受伤后的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和谈资,据说他给自己定下的治疗方案是:香槟、讣闻和药丸。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有幸”读到自己的讣闻?海明威的这种治疗方案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在向来习惯于将海明威视为英雄的那些人眼里,这场意外似乎再次证明了作为硬汉的海明威是如何坚不可摧,但可能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也是海明威生命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再也无法完全恢复过来。

      飞机失事的1954年,也是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年。在此之前海明威的写作已经很不顺手,创作陷于低潮,被人们认为已经写不出好作品来了。现在海明威写出了《老人与海》,虽然只是一个中篇,但还是再次把他推上了写作生涯的高峰:海明威的写作能量终于在这部小说中再次得以汇集,人们等待和忍耐了太久的欢呼也终于得以释放。这部作品带来了作家晚景渐熟的辉煌夕照。由于不愿意为一套只穿一次的礼服投资,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糟糕的身体状况,海明威本人没有亲自出席授奖仪式,而是写了一篇受奖词由他人代读。较之1930年刘易斯获奖后的长篇大论,他的受奖词实在是简短有力得多。海明威告诉世人:“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应当把他要说的东西写出来,而不是讲出来。”

      正如乔伊斯评价的那样,海明威随时准备好过他笔下的那种生活,如果生活不允许他过这样的生活,他绝对不会写出来。海明威笔下的人物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这已经成为公论。终其一生,海明威都在竭力使艺术和行动融为一体,使作家的敏锐性、洞察力和高超的运动技巧融为一体,使自身的孤独和显赫的声望融为一体。海明威笔下的人物们永远在试图对抗,在他的作品中,消极悲观的虚无情绪与硬汉精神一直是对立统一地贯穿始终的。海明威曾经对他的朋友菲茨杰拉尔德“放弃斗争”而感到愤怒,自恃骨头强健,海明威还在写作的困境中搏斗着,但那种写作的孤独感早已深入骨髓。他的生活绝不缺乏惊险和刺激,可是当他坐到桌前开始写作的时候,一种最孤寂的生涯便开始了。尤其到了晚年,海明威昔日如潮水喷涌的灵感,渐成枯井,他所要承受的不啻于一个斗牛士不能再上场的悲凉。

海明威在写作上不再能够得心应手导致的焦躁和绝望,伴随着缠身的疾病,形成了一天天吞噬着他生命的绝对困境。因此,海明威在这里说“孤寂的生涯”决不是为了在公众场合哗众取宠,这是他的切身体验。他的酒量惊人,但不能把他从被病痛与精神焦虑的双重折磨中解救出来。他酒喝得多,作品却写得少;吃下去的药片在增多,打字机上留下的能令自己满意的文字却在减少。这些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力不从心。当初有人问起成为一个好作家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时,海明威的回答多少有些傲慢,说需要的因素太多了,必须有才气,很大的才气,还得有训练,必须内心坚定不移,还必须聪明,不计名利,尤其是要活下来。认为一个作家最难办的事情是活下来,完成他的作品。死亡始终是海明威作品的重要主题,而到最后他亲自体验了他所说的那种“宁静的、不会变形的美”。活下来,完成作品,海明威提出的成为一个好作家的这个条件因此变得意味深长。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芝加哥郊外的橡树园;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家中开枪自杀。海明威自杀当时无人在旁,细节只能是后人推测、想象出来的。我们似乎看见海明威抠动扳机,动作坚定而迅速,像他删掉手稿和校样上那些多余的词句一样果断娴熟。就是这样,可以定稿了——唯一不同的是,他手里的铅笔换成了猎枪。

著名英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所写的海明威传记笔调辛辣,不时嘲讽一下海明威。我个人认为,这部传记中有一句具有总括性的意义:“海明威的曲调对世界文学是个全新且原创的贡献,立志写作的年轻人都会听到。而海明威的勇气教条、海明威式的英雄和他面对难关的坚毅态度,都发挥了超越文学之外的影响力。尽管作为人的匮乏最终减损了他的作品。海明威在他最好的时刻是股丰富勃发的力量,和乔伊斯或福克纳或司各特•费兹杰拉德一样可观。甚至在他最差的时刻,他也提醒了我们:在投入文学之前,要先投入人生。”(《海明威》,安东尼•伯吉斯著,余光照译,百家出版社,2001年,117页。)1954年海明威没有出席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但他在那篇流传甚广的受奖词中所说的“写作是孤寂的生涯”,我们至今言犹在耳。海明威一生丰富而曲折,实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写作的孤寂,也带给我们太多的启示:如何写作,如何生活。 

用硬朗和男人的风格纪念海明威

1961年7月2日,美国爱达荷州一所寓所的门前传来一声枪响,一位老人倒在了清晨的血泊中。在一系列缜密沉着的准备之后,双筒猎枪击碎了世界文学最辉煌的一段篇章。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他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写过《老人与海》,他叫海明威。五十一年过去了,海明威已逝,而他的作品却时常被人们忆起。这条硬汉,留给人类精神世界一笔硬朗和男人的财富。

  海明威的很多小说为人推捧,其中很多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在五六十年代的大荧幕上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痕迹,像《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等。今天,我们就用电影来纪念这位20世纪伟大作家中的大胡子老伯伯。

1

  海明威的小说很难翻拍成电影,比如《老人与海》。这部为他迎来世界性声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其实篇幅并不长,故事也不复杂,或者就没什么故事。老人圣提亚哥出海八十余天,一无所获,后来他再次远航终于捕到了一条和他的小船同样大的马林鱼。归航的路上,一批又一批的鲨鱼纠缠着渔船。等到老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港口的时候,马林鱼只剩下一条光秃秃的脊骨。

  小说是写在纸上的语言,话语的蕴藉,会为写作者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自由的方式对故事以外的成分做出渲染和交待。与小说不同,电影的形式要求首先是画面,所有的情绪和作者的思考都必须放置在具体的画面中。《老人与海》的主要场景是大海上老人的小船,能够忠于原著的故事,而又使电影的画面较少单调感,这实在不容易做到。电影灵活运用景别,远、中、近景搭配适当,老人的航程被拍摄得既孤独苍茫,又充满层次感和方向性。小角度的仰拍,把久坐在狭小渔船上的老人的形象拉高,有增强个人性格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

  《老人与海》拍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拍摄条件并不比现在,没有今天的摄影设备,更没有电脑特效。电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尽量把大鱼在海中腾跃与老人的动作合成为一幅奋勇搏斗的画面。尽管今天看来,其质量远没有当下自然类纪录片那样惊心动魄和史诗品质,但是在当时,想必也定然艳惊四座。

  除了镜头和视觉效果外,电影对《老人与海》原著精神基调的把握十分准确。深沉与挑战的主人公精神境界,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的执着品格,悲怆的宿命感,这些蕴含在故事深处的哲学问题,也在影片中有很好的传达,形成了硬朗和男人的风格。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情况和《老人与海》类似,只是故事性更强,不再是独角戏。而且这部片子还力邀了格里高利•派克的加盟。不过,《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影片质量却没有《老人与海》那样可圈可点了。同时,这也是最为海明威不满的一部改编作品。

  乞力马扎罗是非洲第一高峰,山顶的皑皑积雪与地球上最热的大陆形成鲜明的比照。海明威有过非洲生活的经历,对这块神奇土地上自然界崇尚强力的完整的自然法则不惜极力讴歌,对野性和非洲大陆无法用现代科学逻辑解释的生命魅力不惜极力崇敬。大河激流中的河马群、草原上迁徙的食草动物、夜间逡巡哀嚎的鬣狗,这些镜头在当时的大荧幕上算得上震撼和冲击了。

  不幸的是,在对原著内在精神气质的把握上,《乞力马扎罗的雪》并未能够酣畅淋漓。《乞力马扎罗的雪》本是一部艺术特色鲜明的小说,两条意识流交织在一起。在电影中,两条意识流被简化为插叙和倒叙,最甚者,小说结尾主人公的死,被修改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光明大团圆。这样一来,乞力马扎罗神秘的魔力消失了,电影变成了一段冒险加爱情的罗曼史。这部小说本来就倾注了海明威隐秘的个人情感,现在被改编得离题甚远,海明威大呼不满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

  由海明威小说改编翻拍的电影往往不是出自一家导演之手,因而质量难免参差,风格必然各异,因而无法作为同一类电影做集中的阐释。但从海明威小说的特色上看,《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等影片基本上保留了海明威小说中鲜明的硬汉形象。

  美国是一片殖民的土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英雄好汉怀揣着自己的心事,来到亚美利加北半球的广袤版图上跑马圈地。生存下去,压倒一切虚假的道德,彪悍硬朗的强力构成了这个社会最基本的裁判法则。这就是美国文化具有的很爷们很man的一面。海明威的作品之所以被誉为美利坚精神的丰碑,正是基于这一深厚的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诟病好莱坞电影的种种不良,但是不得不说,好莱坞类型片里面,很大一部分在着意塑造硬朗勇敢的男人形象,这是文化无意识,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宣扬。西部片、警匪片,甚至由李小龙发扬光大的动作片,都以硬朗的男人为主角。

  与这些类型片不同,海明威作品改编电影中的硬汉不是单纯的肌肉男,这些作品中的人,或许论身材没有办法和类型片的男一号角力,但是他们更多了一些内在的力量。这力量是一颗悲悯有信念的内心,是从精神深处生发的挺拔和坚持,一言以蔽之,就是可以被打败,但是不能被打倒。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摊开被鱼线磨伤的手掌,继而又握紧拳头仍然坚持与大鱼搏斗。

  在审美中性化的今天,女人越来越爷们了,而男人们刚好相反,长裙丝袜招摇过市者大有人在。当我们打开电视机,或者走进电影院,美瞳、粉底、兰花指,说话尾音语气词延长的男人越来越多。小才情、小文艺、小清新越来越多,但是硬朗挺拔的男性形象越来越少了。

  男人娘则国家娘,男人强则国家强。我们在感叹美国是世界警察,四处招惹是非的时候,我们在观赏NBA感慨美国人体育厉害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硬汉”不仅仅是电影或文艺的风格,它更蕴含了价值倡导。在艺术形式娱乐属性被日趋放大并唯一化的当下,还是应该呼唤艺术形式的其他功用。社会性别的塑造,娱乐环境的影响有时候甚于正面说教,因为它是潜移默化的,所谓“如入鲍鱼之腹,久而不闻其臭”。风格不仅仅局限在纯粹的形式美学的范畴,它也参与到对一个时代的人的心灵塑造。

  所以,今天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纪念海明威?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这些作品绝非只属于美国,或者只属于英语世界,在某个意义上,其间的许多价值提倡,在今天的中国还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尽管《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等等根据海明威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站在电影史的角度上看都不是什么垂名经典的作品。但是这不影响人们在今天重提这些好莱坞老旧的芳华,也不影响人们通过电影怀念一代文学大家。

  用硬朗和男人的风格纪念海明威,让普天下的男人成为真汉子!

海明威写作二三事

海明威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向画家、作曲家学习海明威在埋头创作的同时,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他说,他向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他特别注意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难怪他的小说情景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改到出版前最后一分钟海明威写作态度极其严肃,十分重视作品的修改。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初稿写了6个月,修改又花了5个月,清样出来后还在改,最后一页一共改了39次才满意。《丧钟为谁而鸣》的创作花了17个月,脱稿后天天都在修改,清样出来后,他连续修改了96个小时,没有离开房间。他主张“去掉废话”,把一切华而不实的词句删去。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

我不善辞令,缺乏演说的才能,只想感谢阿尔雷德•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委员们慷慨授予我这项奖金。 

  没有一个作家,当他知道在他以前不少伟大的作家并没有获得此项奖金的时候,能够心安理得地领奖而不感到受之有愧。这里无须一一列举这些作家的名字。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他的学识和良心提出自己名单来。 

  要求我国的大使在这儿宣读一篇演说,把一个作家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说尽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作品中的一些东西可能不会马上被人理解,在这点上,他有时是幸运的;但是他们终究会十分清晰起来,根据它们以及作家所具有的点石成金的本领之大小,他将青史留名或被人遗忘。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会有幸获得成功。 

  如果将已经写好的作品仅仅换一种方法又重新写出来,那么文学创作就显得太轻而易举了。我们的前辈大师们留下了伟大的业绩,正因为如此,一个普通作家常被他们逼人的光辉驱赶到远离他可能到达的地方;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作为一个作家,我讲的已经太多了。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说出来。 

  再一次谢谢大家。 

注:本文为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内斯特•海明威在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海明威本人未出席这次授奖仪式,此文由当时美国大使约翰•C•卡波特代读。

海明威身上的伤痕

海明威是美国杰出的文学家,1918年,他在抢救意大利伤员时,身中227块炮弹片和枪弹头。1944年,他随美机赴德轰炸时,因飞机失事,造成脑震荡。1944年底,他随军深入法国内地,两度受伤。

  海明威酷爱斗牛和渔猎。有一次,他差点被公牛挑死,以后在打猎时被飞出的流弹击伤眼睛,飞机失事时又被烧伤。

最后,这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竟因精神受到极度刺激,而用枪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在1961年。

海明威的教导

我们常常原谅使我们讨厌的人,但是决不原谅觉得我们讨厌的人。

  ——拉罗什富科

二战时期,莱德勒少尉服役的美国海军炮艇“塔图伊拉”号停泊在威尔士。这天,他兴致勃勃地参加当地举办的一种碰运气的“不看样品的拍卖会”。

  那位拍卖商是以恶作剧而闻名遐迩的,所以当拍卖一个密封的大木箱时,在场的人都认为木箱里装满了石头。然而,莱德勒却开价30美元,拍卖商随即喊道:“卖了!”

   打开木箱,里面竟是两箱威士忌酒——战时威尔士极珍贵的酒。

  于是,众人大哗,那些犯酒瘾的人出价30美元买1瓶,却被莱德勒回绝了,他说他不久要被调走,正打算开一个告别酒会。

  当时,在威尔士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也犯了酒瘾,他来到“塔图伊拉”号炮艇对莱德勒说:“听说你有两箱醉人的美酒,我买6瓶,要什么价?”

  莱德勒婉言拒绝了。

  海明威掏出一大卷美钞,说:“给我6瓶,你要多少钱都行!”

  莱德勒想了想说:“好吧,我用6瓶酒换你6堂课,教我成为一个作家,如何?”

  作家做了个鬼脸,笑道:“老兄,我可是花了好几年功夫才学会干这行,这价可够高的。好吧,成交了!”

   如愿以偿的莱德勒连忙递上6瓶威士忌。

  接着的5天里,海明威不失信用地给莱德勒上了5堂课,莱德勒很为自己的成功得意,他以6瓶酒得到美国最出名的作家指点。海明威眨眨眼说:“你真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我只想知道,其余的酒你曾偷偷灌下多少瓶?”莱德勒说:“一瓶也没有,我要全留着开告别会用呢。”

  海明威有事要提前离开威尔士,莱德勒陪他去机场,海明威微笑道:“我并没忘记,这就给你上第6课。”

  在飞机的轰鸣声中,他说:“在描写别人前,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作家接着说:“第一要有同情心,第二能以柔克刚,千万别讥笑不幸的人。”

  莱德勒说:“这与写小说有什么相干?”

  海明威一字一顿地说:“这对你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正在向飞机走去的海明威突然转过身来,大声说道:“朋友,你在为你的告别酒会发请柬前,最好把你的酒抽样检查一下!再见,我的朋友!”

  回去后,莱德勒打开一瓶又一瓶酒,发现里面装的全是茶。他明白,海明威早就知道了实情,然而只字未提,也未讥笑人,依然遵诺践约。此时,莱德勒才懂得,海明威教导他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的涵义。

别人上当吃亏、遭遇不幸时,你应该以宽容的胸怀报以同情。如果自己遭遇到不幸时更应该保持冷静。

海明威——男人的真正典范

  海明威是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多少年来,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他的经历,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在他的小说中,反复出现了拳击、斗牛、狩猎、捕鱼、战争等题材。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当然,还杂糅着酒、暴力、性、孤独和死亡。

  海明威让我知道,人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这是无价的财富。谁都无法轻视自己的经历。

  今天的男人,对于海明威那种生活,自然是无缘也无法企及的。所以,人们曾经发出“寻找男子汉”的呼唤。一种男性的强悍、坚韧的阳刚之气,已变得越来越稀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敢于承受痛苦,蔑视死亡。

  一个作家的成名,不在于他写了多少,而在于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而且,人们极易在文学大师的群像中辨别出他的声音。

  无法否认,与海明威硬汉精神相吻合的是,他那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写作风格。那就是简洁利索。他放弃了无关的素材,技巧的花哨,感情的泛滥,蹩脚的形容。我仿佛看见他提着一把锋利的板斧,砍掉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修饰。正如英国作家欧•贝茨所说:“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据说,《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他重写了39次。《老人与海》他校改了200多次,本来可以写成1000多页的长篇巨著,最终浓缩为只剩下几十页的一个短中篇。假如仍是1000多页,那就不是海明威了。诺贝尔文学奖史也将抹去他的名字。

  无法理喻的是,被海明威所摒弃的,却被时下我们的一些文人当宝贝似的捡回,乐此不疲地制造着成堆的文字垃圾。

  海明威的魅力在于,他净化了当时的文风,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也因此,他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典范,并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其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经久不衰。

  近读介绍海明威生平的一份译稿。看他魁梧、结实、胡须丛生的照片,嘴角还漾出一丝微笑。海明威是不朽的。很难再有像海明威这样的作家,他的经历与作品,让我一读再读。因为,海明威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

 高连红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