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翅老人 导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第十课 巨翅老人

【自学指导】

一  文题及背景

(1)《巨翅老人》是马尔克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68年。在写法上属于“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关洲小说界涌现出的一个流派,20世纪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潮。魔幻现实主史文学深深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古老的印第安神话

传说、原始宗教观念与习俗等),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与现实;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带有鲜明的“魔幻”色彩和地域、民族特色。

                (2) 授奖辞

1982年10月2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加西亚•马尔克斯,投奖的理由是:“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那个由他虚构出表的马孔多小镇的世界。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瑞典文学院认为加西亚•马尔克斯之所以获奖.还因为“他是生活在一个举世公认的充满创作活力的大陆上。拉丁美洲文学很早就表明,它具有其他地区文坛上少有的活力,并且已经占有受到当代文坛特别关注的地位。拉丁美洲是各种文学流派、民间传统与社会动力汇集之地,比如:丰富的民间文学、高度发达的印第安神话传说、各个时期的西班牙巴罗克艺术流派、欧洲超现实主义及其他文艺流派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酿出了给人活力、极富营养的琼浆玉液,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其他拉丁美洲作家便是从中汲取精华、产生灵感的。”

 二 作者简介

    马尔克斯(1928一),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学生年代,喜读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醉心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和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小说。1967年,他发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引起轰动。1972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纯真的埃雷迪拉》。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家长的没落》,该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个军事独裁者形象。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  基础知识积累

1识记字音

  螃蟹(páng  xiè)   瘟疫(yi)    蠕(rú)动    惊愕(è)    别(biè)扭    精辟(pì)    拂(fú)晓    虔(qián)诚    咕哝(gū  nong)    模(mú)样    藻(zǎo)类    告诫(jiè)   鹞(yào))鹰    不胫(jìng)而走  栖(qī)息     巢穴(xué)    震撼(hàn)    肚脐(qí)眼   相形见绌(chù)    慰藉(jiè)    啄(zhu6)食    噙(qín)泪    惩(chéng)戒    障碍(ài)

2重点词语解释

    (1)瘟疫: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2)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3)别扭:①不顺心,不舒畅。②意见不合;与人不协调。④(性格)执拗难处。③话语或文章不顺畅。

    (4)精辟:(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5)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6)咕哝: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并带不满情绪)。

    (7)惩戒:通过处罚来警诫。

    (8)老态龙钟:形容体态衰老、动作不灵便的样子。

    (9)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消息传布迅速。

    (10)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得不足。形,比较。绌,不足。

    (11)回光返照:指太阳刚刚落到地平线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临死之前精神忽然短暂兴奋的现象,也比喻旧事物灭亡之前暂时兴旺的景象。

    (12)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合作探究】

一 问题讨论

1快速阅读试划分文章结构

    小说按情节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巨翅老人降落人间。

    第二邵分(第3~12段),写镇子里人们对巨翅老人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13、14段),写巨翅老人飞离镇子。

2 分析巨翅老人形象

   ⑴巨翅老人的形貌特点是怎样的?(快速阅读,找到关于巨翅老人外貌描写的语句)

      关键词——“巨大的翅膀”“老态龙钟”“肮脏”“可悲”

   ⑵巨翅老人有怎样的言行?(快速阅读小说一二部分,找到相关的语句)

       关键词——“费解的方言”“愤怒”“忍耐”

   ⑶巨翅老人降临人间后,受到了镇上人们怎样的“礼待”?

       关键词:“圈在铁丝鸡笼里”“戏耍”“俘获”“观看”“收取门票”“拔他的羽毛”“投掷石头”“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

   ⑷巨翅老人最后飞离了小镇子,他一共在镇子上呆了多长时间?(细地阅读小说)镇上的人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巨翅老人刚到镇子上时,贝拉约夫妇的孩子刚刚降生,等巨翅老人飞离时,孩子已经上学了。

     形形色色的人们蜂拥而来,“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头马戏团的动物”,“对这个俘虏的前途作着各种各样的推测”,“以至于不得不派来上了刺刀的军队来驱散都快把房子挤倒的人群”,造成了一场“震撼地球的动乱”。贝拉约夫妇趁机大发其财。但当人们找到新的娱乐对象后,仍然被囚禁在鸡笼里的天使受到了冷落,贝拉约夫妇在发财后早已嫌恶巨翅老人,“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巨翅老人的形象分析总结: 

     是不是天使,在小说中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巨翅老人,他年迈孤苦、衰弱无力,面对凌侮,他痛苦地忍受、承担。阅读中,我们的情感已然滑向这个弱者身上,小说中的描写触动读者的悲悯情怀。

二 重点难点探究

   1、巨翅老人降临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首先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海天苍茫,一切黯淡凄凉。

    其次是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的人群,以及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比如,神父辨别巨翅老人身份的依据以及为此与教皇的通信情形,杂耍班里的杂技学员长有蝙蝠翅膀.还有那些病人们,计算自己心跳数目的妇女,受星星噪音折磨整夜失眠的葡萄牙人,无可救药的梦游症患者,尤其是那位蜘蛛体形的少女,更是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怪异色彩。

    这一切给读者的感觉是压抑的、悖谬的、荒诞不经的.天使的到来也不能使这个世界有所改变,相反.天使反倒做了一次被人消遣娱乐的对象。

    对巨翅老人而言,人世间无异于群魔乱舞的地狱。

   2、小说中设计了一个巨翅老人降临人间的情节.我们可称之为“天使落难记”,这样的构思与写一个病弱需要救助的老年人或乞丐来到镇上相比较,作者想要实现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闪烁着魔幻色彩的故事情节,带出了一个神秘、虚幻的镇子上的人物风情,扩大了作者再现生活的视野。在两个巨大翅膀的“荫庇”下,到贝拉约家围观的好奇者之多、之形形色色,以及流动杂耍班的蜘蛛女孩和一切奇异怪诞的人或事都具有了存在的空间。

三 概括总结 

1、主题思想

    小说对巨翅老人降临小镇故事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感情色彩,在幽默、诙谐的句子中饱含对世态人心的嘲讽。作者把天使写成一个衰老的,本需要人类帮助的形象,是考验镇子里人们的良知。而且出现这样一个“反常的”天使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荒诞色彩,更突出了小说的讽刺主题。

2、写作特点

    (1)对人间世界的丑恶、虚伪的描绘极尽夸张、嘲讽.借助离奇的幻想,将现实与梦幻交织,造成“魔幻”的艺术效果。

    (2)同时,一些细节处的描写又是逼真、详尽、确切的,如对于巨翅老人虚弱衰老的刻画,对于自然景色的描摹。

(3)魔幻境界无时不在影射和暗示着作者要表达的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小说中的镇子,让人联想到《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小镇,恶劣的环境、怪诞的人和事,难道不正象征着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灵魂的孤独和精神的扭曲吗?而最后巨翅老人的飞离镇子,似乎也传选出对这个人间世界的否定,他要去寻求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4)对自己民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思和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是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所必备的品格。

【课堂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mú)样    巢穴(xué)    噙(qíng)}泪    不胫(jìng)而走

B精辟(pì)     瘟疫(yú)     蠕(rú)动       相形见绌(chù)

C惊愕(è)      别(biē)扭     虔(qián)溅     肚脐(qí)眼

D啄(zhu6)食   震撼(hàn)    拂(fú)晓       风雨不蚀(sh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肮脏  惊愕  瘟疫  稀稀落落    B慷慨  推测  轻浮  老态龙钟

C  妨碍  喧嚣  蝙蝠  翻来复去    D硫磺  慰藉  驯服  回光返照

3下列各句加点的同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负萨加神父也被这奇异的消息惊动了,在七点钟以前赶到现场。

B连中午时的光线都显得那么暗淡,使得贝拉约扔完螃船回来时,费了很大力气才看清有个东西在院子深处游动,并发出阵阵呻吟。

C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以为他的反抗不是由于愤怒,而是由于痛苦所致。

D这样的场面,是那么富有人情味和可怕的惩戒意义,无意中使得那个对人类几乎看都不愿看一眼的受人歧视的天使相形见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国正在实施公民旅游素质提升工程,在又一个“黄金岗”到来之际,每位游客尤其是出境游客应该意识到自己是祖国的“形象大使”。

B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型手机已经问世,它使用了太阳能电池,具有指纹识别功能,能耗较低,有光即可充电。

C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D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看,国民阅读量少的原因是多方而的,但对比阅读率较高的国家可以发现,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

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   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   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   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   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6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②渐黄昏,戍角悲吟,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B ①夙兴夜寐,靡室劳矣。(《诗经•氓》)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D ①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

   ②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孤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课外练习】

一 (2008年北京高考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碧云寺的秋色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树。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

    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的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 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做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 ……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

D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  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生活背景有一定关联。

E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

 (2)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①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

②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

————————————————————————————————

(3)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

 (4)文章结尾说:“ ‘现在’跟 ‘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

二  (2008年天津高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敦   煌

                                   学 群

    大地苍凉而贫瘠,宕泉河已经干涸,只剩时间和风在河床上流淌。一段最鲜活的历史就住在这贫瘠的表皮下……

    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我,越过历史上那些小脚婆姨的时代,越过阉割了的宦官的时代,走进地层,走进敦煌,一下接通我们文明的另一个源流。

    时光早已远去,那些曾经吹过旷野的风还留在衣带上;描绘的手早已化入尘埃,从他们手底流溢出来的色彩还在;丰美的水草已成荒漠,从那里生长起来的繁荣却留在洞窟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条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屠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一匹迈着舞步的马。绘画人将灵魂里的歌声流泻到马步上——大地就是琴键,马蹄踩踏在音乐上。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

    一位美丽的女菩萨。一千多年前的泥土,竟然塑造出这般鲜活的肉体,让人油然而生爱心。她就像是邻居家年轻的少妇,脸上洋溢着愉快的光辉,丰腴的手臂叫人想偷偷伸过手去摸上一摸。瞧她那隐然含笑的样子,应该是不会生气的。神和佛在这里传达着人间的欢娱。

    一幅童子嬉戏图。嬉戏中的儿童,那份童稚天真,那份童趣,或许他们天生地一下就接近了真正的经义?

    他们都是谁?是些什么样的人,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把一生的时光都留在洞窟?

    我惊叹于那些一笔一画抄出来的经书,一个字一个字,一行一行最终排成一张纸,一张纸接一张纸码成垛堆成山,多少生命成年累月就这样抄下来,一生做着同一件事情。生命逝去了,他们的痕迹还在。

    一个人终其一生,将生命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不管那是什么,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当众多的生命为某一件事情聚集到一起,甚至一代接一代人专注于同一件事情时,这便是伟大——敦哉煌也!

    看看那一尊顶天立地山一般高大的佛像。山做成的身躯,自然有着山的气象。山的沉静,山的大度,山的厚重。可是,在它的宏大中却不失细腻:那平静的面容,眉宇间充满会通天地得之于心的灵光,那是从灵魂从生命中流溢出来的光辉:那根修长的手指,当它沿着一定的坡度微微往上一翘时,你感到那上面倾注了多少灵魂的美丽;还有那手臂的自然垂下,衣身上的皱痕……在生的追求拓展到死后,神在众多的生命中坐直了身子,让后面的人惊叹生命的伟大。

他们是些关注灵魂的人。穷其一生,只为把灵魂安置在洞窟里。  

在这一行行规规整整的字迹里,在这大处着笔美轮美奂的神像壁画里,我看到古人专注的眼神.就在这些神像后面,他们是真正的神。就是他们,让生命在面前的洞壁上飞扬起来。让自己的精神顶天立地地站立在这里,以至多少年以后.一见之下,就把我们为外物所困扰所同化的现代人,一下带到云端。

    敦煌等在它的洞筒里,等待它的颜色再度回到地面,等待它的声音在风中传响,等待它的底气来到我们身上。鸣沙山,沉默千年的沙石,也在朝我们的臀腿发出鸣响。

(1)本文对敦煌的哪些描写再现了“最鲜活的历史”?

————————————————————————————————

————————————————————————————————

(2)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

————————————————————————————————

————————————————————————————————

(3)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

————————————————————————————————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大地的苍凉贫瘠、宕泉河的干涸,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

B文中写到漫漫黄沙下,掩藏着自由的灵魂,高扬飘逸,酣畅淋漓,辉煌壮丽,这是对生命的赞美。

C文中第六自然段“一股泉流般的乐音从马蹄下升起,把你和马一起浸入其中”采用的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D文中对美丽女菩萨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凡人的思想和情感。

E 文中写“沉默千年的沙石”,是用以静衬动的手法,更好地体现鸣沙山的鸣响。

第十课

【课堂练习】

 [参考答案]

1、D(A噙qín , B疫yì , 别biè)

2、C (翻来复去—翻来覆去)

3、B (将“游动”改为“蠕动”)

4、A  (B语序不当而导致语意不明。C成分残缺。D结构混乱)

5、B  (A“花甲”是六十岁 。B“古稀”是七十岁。C是挽联,与祝寿不合。D是指“从事教育工作近七十年”。题干是说七十岁)

6、C(A②句应为“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B①句应为“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兮。”D②句应为“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课外练习】

 [参考答案]

一 (1) [答案]A、D

 [解析]  B项中“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无中生有。C项中,作者并非“具体描述了夏日花园之美”。E项中作者对古代诗人写悲秋持否定态度的说法不对,作者认为是 “正常感情”。

(2) [答案]①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②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3) [答案]  第一问: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了作者对审美体验和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描写色彩的词语的大量运用,凸显了文章主旨。

第二问:在艺术效果上,则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

(4) [答案]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 (1) [答案]①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②迈着舞步的马;③美丽的菩萨;④童于嬉戏图;⑤一笔一画抄出的经书;⑥顶天立地的佛像。

(2) [答案]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3) [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对自由的渴望。

(4) [答案]B、D  [解析]A项错在“是为了表明敦煌已成历史,曾经有过的文明已消逝”,应为“是为了说明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对第二自然段的论点起铺垫作用;C项采用的不是比拟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E项文中“沉默千年的沙石”不是为了更好地体现鸣沙山的鸣响,而是为了表明敦煌的历史不为人知的时间很久。

张振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