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人与人,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关系; 2、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莫泊桑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都有独到之处。 2、学习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煞白shà 撬开qiào 诧异chà 牡蛎mǔlì 褴褛lán lǚ 阔绰chuò 解释下列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里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和装卸货物用。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撬开:用棍棒后刀、锥等的头插入缝中或孔中,用力扳另一头,使缝隙增大。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牡蛎:一种软体动物,又叫蚝,肉鲜味美,可食用。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3、指读预习提示,明确学法。 4、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问题,完成调查表 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调查表 流浪汉于勒主要情况调查表 姓 名 于勒 性别 男 年龄 50多岁 籍 贯 法国哈佛尔 主 要 经 历 青年时期 没钱,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年时期 有钱,正直、有良心 老年时期 没钱,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主要社 会关系 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侄女婿 5、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标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先后有哪些称呼。 明确:菲利普夫妇称呼于勒 坏蛋 流氓 无赖 ↓ ↓ ↓ 正直的人 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 有办法的人 ↓ ↓ ↓ 小子 这个家伙 贼 讨饭的 流氓 三、师生对话 话题1: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为什么前后不同? 于勒穷富: 穷 → 富 → 穷 坏蛋 正 直 的 人 小子 称呼于勒 流氓 有良心的人 这个家伙 无赖 好心的于勒 贼 有办法的人 讨饭的 话题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法指导:跳读课文从称呼入手体会其态度的变化。 明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 盼 于 勒 → 赞 于 勒 → 见 于 勒 → 躲 于 勒 ↑ ↑ ↑ ↑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四、讨论结构,归纳小说主旨。 1.分段提示: 小说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依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5——19自然段)发展——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自然段)高潮——见于勒。 第四部分(48——49自然段)结局——躲于勒。 2.归纳小说的主旨: 小说通过对比手法,采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世界,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因贫穷而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五、课堂拓展:根据小说内容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或俗语进行评说。 名人如是说: 罗兰: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三毛:世上的喜剧不需要金钱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其他: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能使鬼推磨。 名人如是说: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六、课堂总结 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充分描绘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穷则兄不认弟的惨象,艺术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七、布置作业:练习六。 1、练习复述《我的叔叔于勒》。 2、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情)揭示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 2、认识菲利普夫妇十足的拜金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一、承前导入 1、抽查字词掌握情况; 2、回顾段落划分及大意。 二、局部探究 1、试找出文中对“父亲”、“母亲”的神态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神态描写: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②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③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 ④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⑤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 ⑥结结巴巴地说------ ⑦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⑧母亲突然暴怒起来------ ⑨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小结:生动的神态描写揭示了菲利普夫妇急剧变化的复杂的内心活动。 2、品析人物的性格 菲利普、克拉丽丝:爱慕虚荣、冷酷自私、唯利是图 。 若瑟夫:纯真、诚实、善良、慷慨 点评:孩子是纯真的,大人是世故的;孩子是诚实的,大人是虚伪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是势利的;孩子是慷慨的,大人是刻薄的。 于勒: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期: 正直、有良心 后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3、问题探究: ① 小说中的若瑟夫,作为一个孩子,目睹了父母对叔叔于勒的冷酷无情,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心理活动:当他知道那个又老又穷的水手就是叔叔于勒时,他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并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 点拨:这表现出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 ② 篇小说从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A: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C: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更多的自由。 4、小结: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的描绘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言语、动作、神情等,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 三、品味小说的情节美 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 点拨: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 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点拨: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③ 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点拨: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四、问题探究 探讨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点拨: 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不是于勒。虽然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这个人物也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判定作品中某一人物是否主人公,关键应看这一人物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作者设置于勒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菲利普夫妇的活动是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于勒的命运不同,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不同。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钱,金钱的得失与有无,决定了他们对于勒的亲疏好恶,决定了他们自身的喜怒哀乐,拜金主义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还通过菲利普夫妇最终抛弃于勒的结局,形象地揭露了拜金主义者六亲不认、丧失人性的丑恶灵魂。可见,菲利普夫妇是小说主题的承载者,他们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五、拓展提升 课本中有幅插图,是“我”给于勒叔叔钱的情形,这是整篇小说中最温情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练习小说内容,给这幅画名个题目,并说说你的体会。 题目示例:“熟悉的陌生人”: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虽然以前从未谋面,但从小到大,他的名字却经常萦绕在我的耳畔,那时我们是多么盼望能见到他啊,似乎是那么的熟悉。而如今真正见到了,却不能相认,又觉得是那么陌生。我真看不懂这个世界了。 六、作业 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发挥你的想像,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片段。 孙丹丹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