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养成初探 德育论文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德育论文 手机版 | ||||
【内容摘要】:学校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教育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以前的“先教书再育人”为现在的“先育人再教书”,并把德育渗透到各科教育教学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多渠道,多途径对学生的道德养成进行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和相互统一。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养成 传统文化教育 政治课主渠道作用 正确意识引导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学校、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上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判别人们行为好坏的标准。200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纲领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阵地,青少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对象,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养成青少年健康的道德呢?诸多实践证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明白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责任 “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的道德养成要有一个过程,要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实施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巧用历史上英雄人物的道德情操,教育青少年,把他们的优良的人生观和道德标准传递给青少年,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精神,能从已形成的民族传统中吸取精华,形成新的积极向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民族道德,养成一种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青少年就会自觉地明白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拿出实际行动,完成时代赋予自己的重任。 二、利用政治课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教育是道德形成的主要途径,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引导。例如:利用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帮助学生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道德和信念。在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现实问题。例:在讲述市场经济中一些不正当的价值观念及“为了赚钱,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现象时,可以让学生去认识、观察、分析,自己辩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设想,了解别人的感受、需要和利益;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作出判断,这样学生就会明了,注重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和准则,避免社会所反对的行为出现,从而促使他们对社会,人生有正确的评价,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用正确的意识,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进行引导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道德行为的选择又离不开道德意识、理智、信念,要利用各类课堂讲课及其他教育手段,如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约束他们的行为。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思想指导青少年的行为:第一、在办事情时注意把握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明白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第二、要懂得局部利益也会影响制约整体利益,培养爱护小集体,维护社会、家庭的习惯。第三、要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和发展,要从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中培养宽宏大量、相互体谅、团结向上的良好心理。第四、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矛盾的方法,养成协商解决问题的美德。第五、把握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养成一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习惯,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奋发图强,务实进取。 四、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英国教育家拉斯•哈明创立了价值澄清法,他强调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重在青少年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直接反映了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人生观又是由人的世界决定的。人生道德怎样实际上就是人生道德价值的取向,是人为达到某一种目标主动作出的取舍。在教育过程中,要把经济学知识和哲学原理与人生的哲学结合起来,让青少年明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政治制度,必然要求有一种为社会献身,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的人生价值取向,并要求这种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青少年“见贤思齐”的品质,可以用历史人物的事例、革命先烈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存在、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是不同的。但有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与民族,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教育青少年遵守社会公德,反对个人主义、功利至上的思想,培育青少年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和价值观,促使自己将来成为一名有益于社会,为民族争荣的有用人才。 五、注意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人的成长是个复杂的过程,只有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利于人的成长,品德的形成。三种教育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是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其中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延续、依托和补充,家庭教育是基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情况,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学校要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成长的环境,才能正确实施教育手段,做到因材施教。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要三个方面的教育一齐抓,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但是,目前的社会环境对学生道德养成有些负面影响。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的影响,惟利是图的思想意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家庭教育也有不到位的地方,那些好逸恶劳、惟我独尊的思想也在露头,中华民族的一些美德:谦让、博爱、孝义、诚实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学校教育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最大的问题是“知”与“行”的脱节:一方面表现为知而不行。例如许多学生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都很熟,可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在行动中,这就要求对青少年学生经常提示,使其能做到。另一方面表现在知而不完全行,在不同的场合行动不一样,总是宽于待己,严于待人。在培养青少年道德意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道德养成的过程就是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相互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制定道德评估标准,注重青少年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行动起来,形成知识迁移,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讲故事或者角色扮演中自己教育自己,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形成定势,逐步达到道德的养成。 总之,道德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长时期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进行有目的的培养,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靠不断地启发自觉性才能凑效。所以,我们一定要从青少年抓起,形成规范,成为风气,才可能使其具备高尚的、健康的道德。 陈永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