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说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说课稿 手机版 | ||||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引人遐想。主要是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更注重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尤其是这篇美丽的童话,她营造了一种纯真,友好的氛围,有诗一般的境界,“爱”的清泉汩汩流淌在其中,最终汇成欢快的强音。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讨,在感情上要学生同情他们,要爱他们,并在关爱别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本篇童话的感情寄托和动力。 二、教学内容 (1).深切感受课文,是进一步理解概括的基础。所以朗读的“质”与“量”很重要,要读出语气、节奏、感情,要多读几遍,让故事熟在口上,活在心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情节片断“复述”故事。 (2).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向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广泛的思考,思之有据的习惯.质疑是本节课的主体,通过质疑,使主题凸显出来. (3).情画意的境界,美的语言的探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课文思路,情节发展,主题的整体把握。 b) 教给一点联想、想象的知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演绎归纳、联想、想象的方法。让他们明白联想、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以知识、生活的积累为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富有想象力的美丽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发展创新思维。 (3)。个性品质目标 充分利用复述的方式,以及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认识,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讨论争辩,发展个性,培养特长,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4)。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文章的特点: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的反映现实,表达了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当然让学生明白童话小说的创作源泉是真实生活。 (2)文章确有作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真实的场景感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情节注重情调和意境的渲染,以情感人。 (3)文章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 四、学习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力目标]通过富有想象力的美丽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发展创新思维。 (2)。难点:联想、想象知识的认识和美的意境,语言的体会。 (3)。关键:阅读、激发探究兴趣。 五、教材处理 (1)。本文是一篇童话,体现了童话的想象特点,同时也渗透着人间真情,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一方面通过阅读后的复述,展示想象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理解课文的内容、意境、语言描写的妙处。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人生哲理。 (2)。在熟读、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童话进行复述,可以加入自己的再创造,理解想象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童话的意境美、语言美,通过阅读、复述、理解,达成情感的体验,促进意境感受,品味语言魅力,把握童话故事的感情基调,进而得出主旨。 [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 1.对内容的理解,想象的把握,充分利用复述的方式。 2.对主旨的理解、认识,采取讨论方式,归纳总结,自然流露。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努力践行新课标,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坚决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与教的新理念、新氛围。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通过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来导入。这样首先在“复述”故事时,以形象为中心,不至于偏离主题;其次,形象是童话小说的主要要素,对它的清晰把握,有助于理解文章主题;再者,童话中形象的语言描写,生动有趣,富有哲理性,更好地体会语言美、意境美。 (二)。新课主要内容 1.分情节片断,“复述”童话故事。(由于故事长,分片断易于把握) 五个环节:盲孩子与影子初识,盲孩子与影子形影不离,盲孩子与影子在夏夜结识萤火虫,盲孩子与影子在困境中得到萤火虫的帮助,盲孩子在众形象的帮助下最终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2.质疑,内容研讨 学习方式:四人或五人一组,合作研讨,教师“蹲点”。之后,抽几组选代表向全班报告,有不同意见,全班讨论解决;或个人自由提问,由学生自己作答。教师可加以评述。 引导法:(个别指导) 四、朗读体会,调动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 五、专读有关语句,体会思想感情。 六、体会不同形象的性格,把握主题。 七、从正面思考,把握主题。 [参考问题]: (1)。盲孩子很寂寞,谁来陪伴他? (2)。影子、萤火虫给盲孩子带来了什么? (3)。为什么“盲孩子手中的灯突然灭了。随后影子也不见了”? (4)。为什么“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5)。影子和光明是什么关系? (6)。盲孩子有那些苦恼? ………… 3.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1)。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 (2)。适时总结一点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应也有探究、合作式学习的体会。 4.文章主旨的探讨 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一则材料,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 [方式、方法]:合作讨论,探究理由。 [参考主旨]: (1)。“影子”的陪伴,“萤火虫”的关爱,太阳、月亮的帮助,使他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2)。“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获得幸福。 (3)。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精神。 (4)。坚强不屈,要有自信心。 ………… (三)。作业 写作训练: 1、我被帮助之后 2、我帮助他人之后 要求:生活体验,真情实感。 (四)。板书设计 略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美丽的童话,主人公是个寂寞的盲孩子,"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温暖,并让他重见光明。本文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内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感受、体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词段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多角度理解本文的主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经读过很多美丽的童话故事,结识了很多的好朋友,如……(学生举例),还想不想再认识一位好朋友?好,就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童话世界,结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去感受那里飘荡的浓浓的爱。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激发同学们阅读的欲望。) (二)分角色朗诵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角色分配: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多"萤火虫"的话。背景音乐选择轻柔、舒缓的轻音乐。 (三)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后,同学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理解童话的主题。 (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从"影子""萤火虫"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大家都应该关爱弱者,只有"爱"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②"影子"最后也获得生命,从中概括出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③盲孩子的执着追求。④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等) 这些说法都应该肯定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四)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盲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2、影子如何陪伴他,给他带来快乐? 3、盲孩子怎样走出了黑暗,看到了光明? 4、本文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设计说明:前三个题实际上是这篇童话的脉络结构,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就能找出答案,即: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快乐,带来温暖→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也能对文章的主旨理解的更深透。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学着欣赏、品味作品中美的语言,可四人小组讨论,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受到美的感悟熏陶。学生的答案会五彩纷呈,老师就要对他们的答案及时做出点评, 学生可以从个人角度举例分析美的语言,不强求一律。例如: ①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 "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②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朵。""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③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④节奏感强。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⑤含蓄,有象征意义。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⑥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 (五)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其实,同学们也发现了,盲孩子之所以能重见光明,是因为有了影子的爱、萤火虫的爱、月光的爱。同学们,你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许多充满爱心的事,请把你知道的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六)听唱歌曲《爱的奉献》 老师发出倡导: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还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七)布置作业 ①以"爱"为中心,写一篇短文,体裁不限。 ② 摘抄优美的词句,写到练习本上。 《在山的那边》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学法分析;(四)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诗歌常识,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积累痴想、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学会运用; 3、学习象征的手法。根据新课标要求: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我把本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定为: 1、学会朗读、品味诗歌语言。 2、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悟诗歌。 3、领会诗中“山”、“海”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人生,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2、树立正确的理想,积极乐观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是:新课标中强调了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本诗的难点是: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写作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为此我特确定本课的关键点是:理解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二、生情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们要从小学生过渡为中学生,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去克服,另一方面诗的第一节诗人以一个孩子的语调来写,能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一般能较好地把握诗中的山与海的象征意义,但对诗中“无数座山”的理解,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往往估计不足,需要教师因势利导,突破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课是整个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作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四、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课文: 联系地域特点,提问: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苍茫的大山里,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想象山里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初一是起始年级,一定培养学生打好基础,不能忽视认字、写字的训练。 四、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并思考:山那边是什么?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全诗为什么分为两节? 五、研读赏析: 学生通过朗读,自己主动品味揣摩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六、体验反思: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首诗给自己的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文艺作品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布置作业: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在山的那一边》说课教案 [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朗读贯穿始终,在师生平等互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赏析能力,给学生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说教材: 《在山的那一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首诗歌语言清新、凝练、意味隽永,因而既是指导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又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说目标: 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意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意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及审美情趣。)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导学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2同时又是本课的难点。 以上目标的确定依据了新课标、单元学习目标、诗歌特点及学生实际。 第一:《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二:本课所在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还要提高朗读能力。” 第三: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感情、简约的语言是诗歌的基本特点。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对于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对于诗歌的知识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整体感知形象,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即可。 三、说教法: 为达成目标,我准备采用的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诱导点拨法。 1、创设情境法,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一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引起共鸣的氛围。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山绵延不绝的画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范读时,以钢琴曲《海边的星空》配上优美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带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讲析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板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2、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是诗歌朗读的最高境界,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达到,因而应加强朗读指导,我将通过示范读、指导读等形式从停顿、节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给学生朗读技巧。 3、诱导点拨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应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四、说学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情感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象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诗中意象含义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从小聆听着黄河雄壮的涛声长大,看惯了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气势,却对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满了向往。如果我们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看到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绵延不断,你会想些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 (此环节意在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生畅所欲言,师适时导出课题: 诗人王家新从小生活在山里,他的童年,从未走出过山的世界。一片寂静的校园,一条清澈的小溪以及无数座无言的群山,便构成了他幼小的心灵世界。面对大山,他又想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翻阅《在山的那一边》,去探寻人生的哲理。(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师生合作,制定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诗歌方面的知识,讨论制定出学习目标,师作简要板书: 1、有感情朗读; 2、品味语言; 3、感悟人生。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此步骤共分三大环节:初读,求流利;再读,显技巧;三读,含感情。 第一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反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的要求;第二环节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范读、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第三环节需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达到要求。 1、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扫除障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初步感知诗歌感情。 2、检查朗读: 指生朗读,其余学生从语速、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师做及时点拨。在评价过程中,找同学进行局部示范朗读。 3、教师范读:教师配乐朗读诗文(课件显示重重高山、碧蓝的大海及诗文内容,并配有较舒缓的音乐),帮助学生确立本课的感情基调,进一步体会重音、停顿等技巧。学生对比初读情况查找不足,并总结出朗读要领: ①停顿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饱满。(师作简要板书) 4、学生再读,思考: ① 诗中的“山”与“海”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② 作者借助“山”与“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义及文章的主旨,师作及时板书。 (四)品味语言,探究赏析: 感情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在学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语言的品味。学生尝试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或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细细品味,并随时标记遇到的疑问。 (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会语言的魅力。) 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有: 1、“铁青着脸”怎样理解?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如何理解?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4、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5、“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体会内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确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诗句的同时,穿插朗读,使理解与朗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如:当学生理解了“铁青着脸”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心情的难过时,让学生试着读出难过的感情。 (一边赏析,一边将诗句要体现的情感补充在屏幕上的诗文中) 探讨完以上问题后,学生带着对诗歌的深层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体味人生: 对海的向往使诗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岭,相信他最终一定会看到心中向往的海。在同学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遇到过山吗?你们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类似的生活经历。 (以上环节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激发学生面对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六)小结: 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作小结: 翻越重重高山的过程是艰难的,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蓝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们眼前。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感情的齐声诵读最后八句诗。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附:板书设计 杨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