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主题生 活 高考复习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热点主题             生 活

生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人生在世,草木一秋。生活给予我们的太多,需要我们付出的也太多。生活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这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考生们,应该对此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了。引导考生思考人生,正视现实,描绘未来,也是高考的导向之一。

 

优美语段

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龙井茶,要你去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妙滋味;有人说生活是一杯咖啡,回味起来会口齿清香;有人说生活本是一张洁净的白纸,要你在纸上绘出五颜六色的画;也有人说生活是一条小河,没有人知道它的尽头在哪里。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段旅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都希望能够一帆风顺,可是谁也没有真正一帆风顺。可见,那是人们对它的奢望。于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学会战胜困难,打败挫折。否则,前方再美,你也看不到。因为你被眼前的荆棘吓倒了。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合作的过程,有竞争就会有进步,有合作就会更团结,在竞争中进步,在合作中竞争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生活吗。

名言警句

1.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           ——门捷列夫

2.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4.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高尔基

5.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左拉

6.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罗曼•罗兰

7.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8.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方志敏

 9.对于人,什么是最可爱的呢?生活,因为我们的一切快乐,我们的一切幸福,我们的一切希望,只与生活关联。                         ——车尔尼雪夫斯基

10.生活是欺骗不了的,一个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爱因斯坦

 

1.把自己放在最低处

    1775年6月,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几星期,约翰•亚当斯在费城召开的大陆议会上站起来提名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的候选人。后来,大陆议会一致投票赞成亚当斯的提名。

    然而,华盛顿是怎样面对提名的呢?当时年仅34岁的华盛顿“眼睛闪烁着泪花”,对人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将成为我的声誉日益下降的开始。”

华盛顿在获得提名后,并没有陶醉于荣誉中。相反,他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与大陆军总司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间的差距,以及不排除别人在背后议论、指指点点等。这就对他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当选为大陆军总司令和荣任美国第一届总统奠定了人格基础。

    2.生活中的死路与活路

    一次,我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想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都跑不掉。”

有的人就很像蟹。记得某地发生大地震,有个小煤矿的工人谁也不甘落后,争先恐后往外挤。由于坑道口太小,人们很快就把出口堵死了,结果谁也无法逃生。而在附近另一个小煤矿,队长当时很镇定,他大声喊道:“大家不要挤,一个一个来。”他自己并不急于逃生,而是留在后面指挥。结果20多个矿工全都安全逃了出来,他自己也脱离了险境。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活路,最终将会自断生路;你给别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己机会。

3.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

    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过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他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他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路人看出了他的窘境,对他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他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他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他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路人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靠的全是你自己。”

农民朋友的故事不禁使我联想到,人生之路不也同样是如此吗?一位名人曾说:“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并非无需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才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4.穷莫大于心穷

     有个富人和穷人的故事:富人很富,每天回家下车时,都见一个穷已至极的要饭人,守在路边。开始时,富人理也不理,邻人都说这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说:“我这样恰是慈善,他站在这里要饭,越是要得着,越不想去致富,因为他还活得下去,富招儿都是被穷逼出来的。”邻人摇头,说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人没路,有了路自会去谋生。富人说,咱试试看。第二天富人下车,走到要饭的跟前,给他三张大票,说:“我最初就是300元钱做小买卖起家,现在同样给你这么些钱,你自己去谋生,干点什么吧,别在这要了。”那穷人见钱眼开,满口应诺,从此半月没见。邻人正以为富人这钱给对了时,那穷人把钱花完又回来了,还是站在原来的位置,伸出讨乞的手。富人的车开过,从此再也不理这个穷人。

   人受点穷,特别是小时候生活拮据没什么不好,幼时苦日子能激励人一生奋进。世上的财产永远不会绝对平均,有富就有穷。哀莫大于心死,穷莫大于心穷。心穷透了,谁也没办法救你。

5.林纾苦读成大器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方式,即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 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6.绑在柱子上读书的人

    王亚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1933年王亚南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生活的真谛

     悄悄告诉你,生活的真谛就是珍惜拥有,享受当下。(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在这个喧嚣奔腾的新世纪、新千年,很多人把生活的真谛诉诸锦衣华食,认为只有金鼎玉器、裘衣肥马才是充实人生根基的唯一原料,于是在追求物欲的“高速路”上风驰电掣、横冲直撞,于是乎在岁月不淹春秋代序的时光倏忽中耗尽了原本就

很短暂的生命,可悲的是他们至死还为自己腰缠万贯而自鸣得意。他们自认为世间的一切尽在掌握,然而他们没有在晨曦中听过鸟鸣啁啾,他们没有在烈日下跑步登山,他们没有在黄昏时分赏万丈长霞,他们甚至没有时间挽着妻儿老小共享天伦之乐,实际上他们除了“有钱”外,一无所有!(“然而”一词的使用,再加上排比句式语势的增强,让作者的情感喷涌而出)

    难道这就是成功人士自我标榜的幸福生活?难道这就是羡慕者孜孜以求的幸福生活?难道追求拥有无尽物质就是生活的真谛?当然不是!(反问句加上设问句的使用再次突出了观点和情感)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拥有书籍,追求知识,就是天地之间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一无所有。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弥尔顿双目失明后才真正在自己的“失乐园”中采撷到生活的真谛,“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如是者,俯拾即是,不胜枚举,求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珍惜生活,懂得享受当下。(事例论证结合引用论证,使得说理全面)

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因为他欲望难填,征服了法国,就想征服欧洲,征服了欧洲,又想征服俄罗斯,他活在贪欲中,最终也死在贪欲中。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许多的欲望,往往像一扇扇金碧辉煌的大门,谁都渴望一步就跨进去,抬腿之间,却浪费了一个黄金般的人生。

    生活的真谛就是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它无关乎金钱,无关乎地位,无关乎名望。甚至无关乎事业,无关乎爱情,无关乎健康,不论何时,亦不管何地。一言以蔽之,铅华洗尽,繁花落尽,珍惜拥有,享受当下,是为真谛!(总结全文,言简意赅)

[总评]     “珍惜拥有,享受当下”对于当今这个浮躁喧嚣的物质社会具有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之效,观点具有批判性和启发性。如此看来,文章需要“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应该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和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只有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才能在考场中鹤立鸡群,独树一帜。

  亮点关键词:中心集中 主题深刻

增分技法            中心集中

上面[好范文]中作者提出观点后能够围绕中心选材,并进行分析阐释,做到了中心明确集中。有的文章,提出观点后,要么材料脱离中心,要么分析议论游离中心,要么半路分叉而转入另一层意思,这些都会造成中心不集中。如何集中、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是我们写作文的根本任务,也是老师评析一篇作文好坏的基本依据。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这根线贯串全篇。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都要以中心为依据,因此中心的确立要鲜明、集中。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中心”的表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应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中心”所在的位置也要尽可能显著,最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一、中心不集中的3种表现

    1.非常隐晦,老师读半天读不明白。考场作文不只是主旨一个方面,就是整个文风也应该明朗简单一些,不要过于复杂拖沓。

2.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写出来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因此形成的中心是空泛的。

    3.文意散漫。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所以,在材料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忙下笔,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

二、使中心集中的3条原则

    1.每次作文时,在构思阶段都要认真思考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文章意在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你要告诉读者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看法,做到“意在笔先”,成竹在胸。中心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好,千万不要动笔。

    2.写作过程中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材料为观点服务,围绕中心表达,一以贯之。在材料的选择、结构的部署、手法的运用、详略的安排等问题上,都要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做到围绕中心选材,以是否突出主题来安排详略。

3.对内容比较含蓄的文章,通过安排题记、议论语段等形式交代写作动机,揭示主题思想。题记可视作文章的“眼目”,写得巧妙可达到“一目传神”的效果。文中议论语句可围绕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事件意义展开评论,借助它,作者可将自己对所写内容的态度、感情倾向传达给读者,省去读者破解猜疑的麻烦。

三、使中心集中的6种方法

    1.文章中心要单一集中

    新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以及话题作文,命题者所给的材料范围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文章的中心都必须与“材料”的中心意思相合,并且文章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如果东拉西扯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一篇文章,内容应该丰富,但中心必须明确。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率,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

2.把握具体文体应有特定的中心表现形式

    不同的文体中心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议论文中表现为某种思想认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成分,中心论点可以用判断的形式概括;在记叙性的文字中表现为某种感受或表象,明确的逻辑概括很少或比较含蓄,有时也可以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揭示或点化写人记事的意义或自己的感悟。

3.多用中心句

    高考作文评卷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不可能像平时批改作文那样细致、反复地看,往往是“一目十行”,抓观点,找要点,寻亮点。而“中心句”是展示考生主要观点,反映文章要点,显示作文亮点的最佳形式。如果阅卷老师在特定的时间内寻找不到你文章的主要观点的话,吃亏的显然是你。因此,一般来说,议论文“本论”部分的结构要么是并列式,要么是递进式,要么是正反对照式。每个段落最好用中心句开头,这样“一目了然”,层次也很清楚。有的考生还用小标题来代替中心句,也是一种办法。如《杂,也是一种美》的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杂,意味着变化;杂,意味着进步;杂,也是一种美。同是论“杂”,另一位考生在讲怎样成为“杂家”时,也是从三个角度论述的:要“杂”,就要有海纳百川的勇气和胸襟;要“杂”,就要有贯通古今的眼光;要“杂”,就要有思考,有选择,有提炼,有发展。还有一个考生则是从三个领域来谈:文化学术离不开“杂”,社会发展离不开“杂”,自然界也离不开“杂”。

4.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

     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清楚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或主旨,这在考试作文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可以开门见山,揭示主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

    5.开头段直奔主题,点明中心;结尾处卒章显志,呼应中心

考场作文,要尽量做到开门见山,落笔入题,使人读开头一段便能感受到你的观点、看法、见解、思想和感情,并进一步地要求自己做到简明扼要。“结尾如撞钟”,要响亮,有警示作用,有点石成金之功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草率收兵,或画蛇添足。

     6.要围绕中心选材

     这就要求做到选材准确,抓住中心,围绕主题选择素材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

 

[考场问题文]

活着的滋味

   ①生活是一杯鸡尾酒,酸甜苦辣俱在其中,而让哪一种味道更浓烈,则取决于你的选择。

   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天给予你的是平等的。人最初的形态,不过是一个光溜溜的身体,可几十年以后,人们的境遇却发生了变化,有的成为商贾名流,有的却成为穷人甚至乞丐;有的成为学术权威,有的却无所事事,庸庸碌碌。而这几十年中你的表现,就是你的选择。

③酸与甜似乎适宜在一起,如同水果糖那般香美,极少有人忍受得住食醋的极酸与蔗糖的齁甜,但是,如果烧制如糖醋排骨这类菜时,是不适合放水果糖进去的。所以,酸与甜应当各自体味,生活中你不可能逃避某些东西。

   ④苦总是给人以震撼,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小说有三部: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主人公都是经历苦难、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形象。在这里,生命似乎得到了升华,在与死神的搏斗中,我想他们体会到了活着的滋味。

⑤辣是很多人喜欢却又不敢尝试的味道。它刺激,酣畅,浓烈。我想这就代表生活中的抉择吧。纵然举棋不定,纵然曾经犹豫,但下定决心的那一刻,却如不敢吃辣的人决定吃辣一样坚定。

    ⑥其实,活着的滋味谁又能说得清呢?只是我们都在揣摩、品味,死亡是生命的一种延续,是活着的另一种形式,所以,活着的我们一直在等待,猜测,却又在向前。

    ⑦想起了冯小刚的电影《活着》,不知他是怎样诠释这个主题的?而我,活着就是回忆过去,品味现在,期待未来,而伴随这一切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汗水,所以,我认为活着的滋味就是回忆、品味、期待以及拼搏的滋味。你呢?

[问题诊治]

     第①段“生活”与“活着”还是有区别的。

     第②段两个“选择”与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何关系?是要说活着的滋味是由不同的选择决定的吗?这与后面所要表现的主题关联不密切。

     第③段最后一句的意思不太明确,是说酸与甜也不能逃避吗?若如此,后面的主旨对应的是“回忆”还是“品味”?

     第④段注意把握这三部作品主题内涵的差异。

     第⑤段把“辣”与人生滋味连在一起,似不太合适。

     第⑥段“死亡”一句在表达上意思含混。

     第⑦段最后所揭示的主题,虽然显得多而全,但是从文章总体情况来看,主题不够鲜明突出。

[升格一类文]

活着的滋味

    有人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人活着不可能总是甜酒一杯,不可能总是一片阳光,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实际上,人活着,更多的是在品尝酸甜苦辣,只不过不同的人在品尝的过程中,往往由于不同的选择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结果而已。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天给予你的是平等的。人最初的形态,不过是一个光溜溜的身体,可几十年以后,人们的境遇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功成名就,有的碌碌无为;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遗臭万年;有的平凡伟大,有的蝇营狗苟。之所以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就是因为他们对活着的滋味采取了不同的品尝方式。

酸与甜似乎适宜在一起,如同水果糖那般香美。对一些人来说,活着就要努力去享受这种甜美的生活,于是他们就把活着定位在享乐上。看看古往今来的那些醉生梦死的王侯将相,有多少人把百姓的苦难放在心上?看看那商纣王,整日沉迷于酒池肉林的糜烂生活,最终只能一把火了却自己可耻的一生。再看看当今那些腐败分子,把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利作为追逐享乐的工具,整天过着奢华生活,终难逃法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极少有人忍受得住食醋的极酸与蔗糖的齁甜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生活中你不可能逃避某些东西,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把享乐作为活着的唯一目标,而拒绝对“苦”的品尝,到头来是要咽下自己酿就的这一杯苦酒的。

苦让人难以忍受,但是“苦尽甘来”的道理就在于,任何甜美的东西都必须经过一番“苦”的酿造。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都是硬汉形象。他们通过对苦难生活的抗争升华了生命,在与死神的搏斗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活着的真滋味。“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有人把高三生活视为“暗无天日”。但是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残酷的压力才造就了我们对未来社会竞争的适应能力。如果我们不能忍受这种“痛苦”的煎熬,就很难成为有用之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可谓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谛。

辣是很多人极其喜欢却又不敢尝试的味道。它刺激,酣畅,浓烈。敢于品尝生活的辣味,也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姿态。屈原宁愿自沉汨罗江也不愿意和世俗同流合污;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烈,他们正是品尝了“辣”的味道,才被后人铭记于心的。

    活着的滋味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我们敢于正视,敢于品尝,勇于面对,我们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想起了电影《活着》,不知人们怎样理解它的主题。也许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活着就是回忆过去,品味现在和期待未来。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希望自己都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但是无论怎样,活着,不能只为着自己。尽管我们为此可能要品尝许多痛苦,但是作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理应活得更有滋味,也更有意义。

升格指导    千古文章意为先。无论写什么文章,首先要立好意。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好题目所规定的内涵,使文章内容与主题相匹配;二是要尽量使所表达的主题独特新颖;三是立意确定,要力求使主题得到充分的论证,使主题鲜明突出。从本文来看,将“活着的滋味”譬喻为“酸甜苦辣”,虽然很通俗形象,但是由于涉“点”过多,反而使文章的主题不够鲜明突出。从酸甜苦辣所对应的主题“活着的滋味,就是回忆、品味、期待以及拼搏的滋味”来看,二者关联也不是很密切。这就造成了主题和材料之间的疲软与松垮,文章主题也就难以给人鲜明丰满的印象。

因此,要改变这种主题疲软的现状,不妨就“酸甜苦辣”中的某一个方面来“结构”文字。比如,可以用“苦”来立意,然后以此为原点进行发散,阐释“苦”的内涵。这样一来,文章的结构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题集中在一个“苦”字上,材料紧紧围绕“苦”字展开。论证过程中,将“苦”与“酸甜辣”等滋味的关系逐一辩证,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升格点评     升格文将立论基点放在“苦”上,以“苦”为筋骨,辐射支撑“酸甜”与“辣”。当“苦”变成了文章的灵魂后,不仅使文章的脉络清楚了,而且因“苦”而带出的主题界面也变得宽广起来,使文章主题更加集中鲜明。

 

一、小专项练习

     1.下面是2012年山东满分作文《莫隐逸,勇担当》的片段,请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使中心更加集中。

     历代隐逸之风,与其说是安逸乐进、高风亮节,不如说是消极避世的狡黠与懦弱。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都不是逃避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蔡元培面对乌烟瘴气的北大,以担当之精神引进德国的办学理念,在北大提倡学术民主,思想自由,用单纯的理想、坚贞的信念驱散了密布的乌云,赋予北大一个兼容并包的全新灵魂。崔永元面对电视界的商业化、庸俗化,孑然一身、矢志不渝,以一己之力对抗浅薄与浮躁,呼唤道德与良知,尽管饱受抑郁、失眠的折磨,他却以担当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坚守良知,为世界带来一丝曙光。蔡元培和崔永元,他们心怀天下的兴衰,不计一己之得失,终会因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而被历史铭记。

    参考答案: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自是人生常态,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以担当精神挽狂澜于既倒。

2.在线上填上一句话,点明文段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国数学家热尔曼是不寻常的,她是女性,但却在那个女性不准接近大学的时代绽放出了她自己的璀璨之花。她向往着奥妙的知识殿堂,于是,她以“勒布朗”之名与当时大学教授联系并追随他学习知识,这就是她。在礼教的束缚面前,她没有选择妥协,而是举起信念的斧头砍碎了路上的荆棘,最终使得法国政府认可了她的成就并授予她金质奖章。信念是灵魂的支撑,信念不断,荆棘又如何会挡住前方求知的路。

      参考答案:  荆棘挡不住前方的路,信念不断,我们就会冲破人生的束缚。

二、大作文练笔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那是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有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铁索桥,必须攀附了,路至此,决无退路。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另外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中地势险恶的峡谷、光秃秃的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的铁索、四个过桥的人、过桥的两种结果分别具有象征意义。地势险恶的峡谷,象征着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坎坷障碍。光秃秃的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桥的铁索,象征着渡过艰难困苦、坎坷障碍的艰险途径。四个过桥的人分别象征着面对艰难困苦、坎坷障碍时的不同心态。过桥的两种结果象征着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坎坷障碍的两种结局。根据材料,立意角度可以是围绕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坎坷障碍时,不同心态所呈现的处世原则:心平气和,目标明确,不惧艰险,注意脚踏实地等。

 

陈荣超

相关链接:高考复习指导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