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1 高考复习(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

(2014年复习必备)

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适合参加2014年高考的同学学习参考,一轮复习把诗歌简述题拿下,高考语文就能多考几分!后期,我们还会不断给大家带来各种题型的讲解和练手题,希望大家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果你喜欢“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QQ号80796072),就请关注我们并加入“特别关心”吧,你就可以持续收到我们发布的精彩实用的2014年高考备考资料。

2013高考全国各地诗歌鉴赏汇编

【前言】

  原本不再对今年的高考试题中的诗歌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赏析和参考资料。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经连续7年做这项工作,文稿上传后,被多家网站或博客、论坛转载,可见,还是受到大家的欢迎的。今年在矛盾一段时间之后,决定还是继续这项工作,虽然无甚报酬,但本性难移,只好如此下去了。

  许多资料来自网络和本人的书刊,个别诗歌难以找到相关资料,本人只好不揣浅陋,自己加以赏析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黄平科老师)

  1.(新课标全国卷Ⅰ)

鹊 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赏析】

  这是陆游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山阴地近镜湖,因此他此期词作多为“渔歌菱唱”。山容水态之咏,棹舞舟模之什,貌似清旷谈远,翛然物外,殊不知此翁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他写“身老沧洲”的惨谈生活,正是“心在天山”的痛苦曲折的反映。这首《鹊桥仙》即其一例。仔细品味当得诗人心思、真实处境。

  词从南郑幕府生活写起。发端两句,对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这段戎马生涯作了一往情深的追忆。在华丽的明灯下与同僚纵情赌博,骑上骏马猎射驰驱,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当时南郑地处西北边防,为恢复中原的战略据点。王炎入川时,宋孝宗曾面谕布置北伐工作;陆游也曾为王炎规划进取之策,说“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见《宋史?陆游传》)。他初抵南郑时满怀信心地唱道:“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因此,他在军中心情极为舒畅,遂有“华灯纵博”、“雕鞍驰射”的“当年豪举”。词句显得激昂整炼,入势豪迈。但第三句折入现实,紧承以“谁记”二字,顿时引出一片寂寞凄凉。朝廷的国策起了变化,大有可为的时机就此白白丧失了。

  不到一年,王炎被召还朝,陆游转官成都,风流云散,伟略成空。那份豪情壮志,当年曾有几人珍视?此时更有谁还记得?词人运千钧之力于毫端,用“谁记”一笔兜转,于转折中进层。后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两条道路: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候;志存恢复的儒生如已者,却被迫投闲置散,作了江边渔父,事之不平,孰逾于此?这四、五两句,以“独”字为转折,从转折中再进一层。经过两次转折进层,昔日马上草檄、短衣射虎的英雄,在此时却已经变成孤舟蓑笠翁了。那个“独”字以入声直促之音,高亢特起,凝铸了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声情悉称,妙合无垠。

  下片承“江边渔父”以“轻舟”、“低逢”之渺小与“苹洲烟雨”之浩荡对举,复缀“占断”一语于其间,再作转折进层。“占断”即占尽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无拘无束,独往独来,是谓“占断烟雨”。三句写湖上生涯,词境浩渺苍凉,极烟水迷离之致,含疏旷要眇之情。词至此声情转为纾徐萧散,节奏轻缓。但由于“占断”一词撑拄其间,又显得骨力开张,于舒缓中蓄拗怒之气,萧散而不失遒劲昂扬。“占断”以前既蓄深沉的孤愤和掉头不顾的傲岸之情,复于此处得“占断”二字一挑,于是,“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这更为昂扬兀傲的两句肆口而成,语随调出,唱出了全阕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 

  这首抒情小唱很能代表陆游放归后词作的特色。他在描写湖山胜景,闲情逸趣的同时,总蕴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这首《鹊桥仙》中雕鞍驰射,苹洲烟雨,景色何等广漠浩荡!而“谁记”、“独去”、“占断”这类词语层层转折,步步蓄势,隐曲幽微,情意又何等怨慕深远!这种景与情,广与深的纵模交织,构成了独特深沉的意境。明代杨慎《词品》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其感旧《鹊桥仙》一首(即此词),英气可掬,流落亦可惜矣。”他看到了这首词中的“英气”,却没有看到其中的不平之气,清代陈廷焯编《词则》,将此词选入《别调集》,在“酒徒”两句上加密点以示激赏,眉批云:“悲壮语,亦是安分语。”谓为“悲壮”近是,谓为“安分”则远失之。这首词看似超脱、“安分”,实则于啸傲烟水中深寓忠愤抑郁之气,内心是极不平静,极不安分的。不窥其隐曲幽微的深衷,说他随缘、安分,未免昧于骚人之旨,委屈了志士之心。

  这首词,读来荡气回肠、确是上乘之作。

  作者简介

  陆游[2]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3]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2013年7月最新手写版高考笔记7月13日开放试购买。淘宝店网址:kehuduan.taobao.com,本套笔记选自衡水、启东等重点中学的往届优秀毕业生。内容参考价值非常大。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先选购语文看看效果。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继续选购其他科目。  

  2.(新课标全国卷Ⅱ)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补充注释】注:①《效古》:也作《效古|五首》,这是第一首。《粱书》记载:建平王景索欲谋反,“淹每从容谏….景素不纳”,“景素与心腹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②戾戾;风声。③相寻:频仍。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肚子离开。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三、试译:

  江边的几树梅花绽放,惹人爱恋,令人惆怅,我住着藜杖绕着它欣赏,刚离开不久又回到它的身边。先前皑皑白雪覆盖,是雪是花难以分辨寻找,昨夜雪霁,月色朗朗,梅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想折几支梅花送给远方如玉的美人,聊表相思之情,但这一切已成劫后余灰,令人怅惘不已。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回望暮色已笼罩柴门,才独自离开回家。四、试题简析:

  试题刚一出来,浏览了几位各地名师的评析,说“属于名家不出名作品,准确译出全诗需要考生坚实的文言功底,不过,鉴赏起来比较容易”,“试题有提示阅读,问题设置相对平稳,学生应该难度不大”。我不敢苟同,认为理解鉴赏本诗难度较大。

  题目中的“次韵”什么意思?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称“元和体”。 09年全国卷有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另外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为有名。顺便说说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  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而本诗可能是朱熹与刘子翚叔父刘韫的倡酬。朱熹与刘韫的倡酬诗不落理窟,较少体道适性的意蕴,多以感性丰韵和浪漫情调表现封建士大夫离开政治中心后安顿个体生命的情形。“雪后书事”即雪后记事之意。

  答题时,学生要注意题干本身就是一种提示。本诗是写梅花的,但全诗八句几乎没有正面直接去描写梅花的形色味香或精神品质的,只是写到了它怒放的环境以及诗人围绕它的活动及内心感受。这使我们在考虑第八题的表现手法时,很明显属于侧面表现,首联中的“江边”,颈联中的“雪”“夜”“明月”,尾联中的“日暮”“鸦”,属于环境描写,用以上事物(意象)去暗写梅花,可见运用的是烘托手法。在冰封的江岸,几树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绽放了;雪花飞舞,积在枝头,哪里能分清白雪和白梅呢?雪霁天晴,月光朗照,白梅该是何等的清幽美丽,惹人爱怜,使诗人魂牵梦绕。对着梅花,浮想联翩,日暮时分寒鸦归巢,诗人才独自回家,而无人欣赏的梅花又该是何等的孤独落寞。同时我们注意到本诗以写诗人的举动层层渲染,去表现诗人对梅花的复杂感情,第二句的“行绕去还来”,第七句的“沉吟日落”,极力渲染诗人对梅的喜爱留恋以及不忍离去之情。本诗最令人费解的是颈联,诗人似乎在痴痴的看着梅花,由美丽的花联想到了美丽的人,一时情不自已,真想折一只梅花送给同样是冰清玉洁的人,可惜,相思虽在,但万劫成灰,“只是当时已惘然”,空留惆怅与落寞。解答高考表达技巧试题,首先从修辞上考虑,如有景物描写,再去想抒情方式,最后去考虑表现手法。考生应当记住常见的表达技巧,以便一一印证排除,要视难若易,举重若轻。这一点对所读古诗本来就不多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得分方法。

  第9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本诗其实写的够朦胧,理学家在酬和中居然和友人也玩起了那种不清不楚的感情游戏。但很显然,学生不须深究,直接抓诗歌中表达情感的词语“惆怅”“独”等字眼,以及颈联中的“相思已恨劫成灰”语句,落寞孤独惆怅,若有所失之情不难答出。

  3.(全国大纲版)

客  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

  答案: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隐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百姓的血汗。

  【参考资料】

  作品注释

  ⑴这两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南溟,南海,遗,问遗,即赠送。泉客,即绞人,也叫泉仙或渊客(左思《吴都赋》“渊客慷慨而泣珠”)。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水居如鱼,能织绡,他们的眼泪能变成珠子。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

  ⑵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书,即文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

  ⑶缄,封藏。箧笥,藏物的箱子。俟,等待。公家,官家,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⑷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1]

  作品背景

  我国唐代,曾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臻于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顶峰,但至天宝末年(755)即发生了安史之乱。此后,唐帝国四分五裂,社会动乱不安。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深受社会动乱之苦,他经历千辛万苦飘泊到西南,在成都曾写有一首《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的诗,其中说:“萧条四海内,人少豺虎多。少人慎莫投,多虎信所过。饥有易子良,兽犹畏虞罗。”语意极为沉痛,就是对当时已发生人吃人的社会现实的描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飘泊到湖南,亲眼看见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感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和遭受的痛苦。 此诗大约是公元七六九年(唐代宗大历四年)杜甫在长沙所作。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1]

  4.(北京卷)

古风(其十)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B

  (2)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赠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参考资料】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秦国围攻邯郸,魏安赦王派人劝赵归秦,鲁仲连在围城中往见平原君,制止了这件将导致奇耻大辱的事,邯郸因信陵君援军到达而围解。为此,平原君欲以千金相酬,仲连不受而去。后来齐国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以书信缚箭射进城内,劝喻死守围城没有出路,困守城中的燕将见信自杀,聊城因此而破。齐王欲封鲁仲连官爵,鲁仲连说:“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并逃隐海上。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俶傥(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热爱自由和渴望建功立业,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理想追求,然而一些杰出的盛唐文士却力图将二者统一,并以此与政界庸俗作风相对抗,似曾成为一种思潮。

  功成身退是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自我设计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方面,他引为楷模的历史人物,便是张良、鲁仲连。前引诗句中以一箭书取聊城功,就是鲁仲连的故事。李白的功成身退的表示,主要是为了抬高自己的从政身份,目的在以谋臣策士出仕。所以诗末引以自譬,谓鲁连为同调。

  这首诗直书其事,直抒胸臆,可说是最为质朴的写法。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又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全诗虽然有为个人作政治“广告”的意图,却也能反映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妾薄命》),这两句诗正好可用来形容李白自己的诗品,即随意挥洒,独具标格。

  补充资料

  舍我其谁的霸气和英雄末路的慨叹,让李白很纠结。

  李白因过于自信在当时被视为狂人。但是李白的自信缘于天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白不可更改。

  他常常自比鲁仲连。鲁仲连风流倜傥,果决勇敢而又足智多谋。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气节让李白称赏不已。在李白眼中,鲁仲连正如明月出海,光耀万里,也让后人敬仰万世。顺秦逆秦,一念之间,成就了平原君,也成就了鲁仲连。李白渴慕建功立业,以一颗浪漫的心执着于兼济天下的救世理想,以一颗不羁的心冲撞着现实政治的清规戒律。他太需要光辉,掌声和喧哗了,他要燃烧,他要歌唱,他要前呼后拥。

  但,这只是铺垫。

  正如人生。再耀目的光芒也会暗淡,再激情的舞蹈也会停止。暗淡,停止之后,人生需要沉思。

  鲁仲连,面对千金奖赏,淡然一笑:不屑商贾名利争,唯喜车马山水游。青天为盖,白云为衣,孤影为伴,四海为家,携美酒拥红颜,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李白,已经为自己设计好了精彩的结尾,但却没有亮丽的开篇。

  积聚了太多的木柴,却没有燃烧的机缘;描绘了宏大的蓝图,却没有施展的舞台。诗句很华美,人生很无奈。

  大道通天,为什么我面前横着断崖?豪气冲天,为什么朝野无人喝彩?我能撼天动地,我能滞云驻日,我能上报朝廷,我能下安黎民,我能,我能。

  功成身退。现在缺少的就是功成。

  李白,在等待。

  5.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

  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16.赏析“莺啼过落花”中“过”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4.(1分)C  15.(3分)B

  16.(4分)“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1分),它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如黄莺啼叫着飞过落花,黄莺的啼叫声穿过落花等(2分),进而引发诗人伤春惜时的感慨(1分)。

  【简析】

  【参考资料】

  【诗歌补充注释】(1)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2)五车:形容藏书很多。(3)葵:蔬菜名。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腌制,称葵菹。(4)黄发:指长寿老人。

  【诗歌大意】我隐居的地方虽然荒凉,但是长满了松树和菊花。我的家里藏书很多。我烹制葵菜邀请尊贵的宾客,来到我贫穷简陋的家里欣赏青竹。这时候春草还刚刚生长,鸟雀已经开始哺乳,鸟雀啼叫着飞过春天刚刚开败的落花。我们看着春天的美景,自怜自叹自己年纪很老了,一定要加倍珍惜年华,享受这美好闲适的时光。

  王维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基础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描写这方面内容的诗句。陶、谢以来,山水田园生活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王维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加之王维有高度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修养,因此,王维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成为诗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师。此乃其山水诗形成的文学基础。纵观王维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并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风格也较为热烈豪放。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的闲适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此乃其山水诗。创作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基本特点

  作品风格关键词: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还有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三)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一切都是寂静无为的,虚幻无常,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没有死的悲哀,但一切又都是不朽的,永恒的,还像胡应麟《诗薮》和姚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6.(天津卷)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答案: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简析】廓之,是范廓之,辛弃疾的学生。辛弃疾作此诗送范秋试。“白苎”“春蚕”句的意思是: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他们奋笔疾书,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值得一提的是首句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接下来的两句使用了典故:“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 鲍氏安国 、 安行 、 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 伯禹 赠之诗,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古今小说?赵伯升茶肆遇仁宗》:“来年三月桃花浪,夺取罗袍转故乡。”清李渔《慎鸾交?悲控》:“亏你做中流砥柱桃花浪,不似那跳龙门的个个颠狂。” 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 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借喻高中状元。】可见,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以上是实写。下片紧扣上片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的意旨,想象金榜题名之后,如鹏翔北海、双凤朝阳,可以大展宏图,前途一片光明。和后面的“又携书剑路茫茫”构成开阔雄奇的意境,既携书,又佩剑,能文能武,定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明朝成为状元郎,将会青云直上,那时,回过头来,如大鹏,背负青天,俯视人间,顾笑举子读书应考之忙碌。在一片鼓舞人心的欢悦中结束全词。

  本词最大的艺术特点是:(1)善用典故,使词意的表达含蓄蕴藉。(如前所述,此略)。(2)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撰稿:黄平科】

  7.(山东卷)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

  (1)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

  【参考资料】

  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诗人。字持正,又字弢叔,别署龙湫院行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诸生。三与乡试,皆不第,出为幕友,历山东、福建等省。在京师得亲戚资助,捐得浙江候补县丞。咸丰十年,奔走避兵,忧愤而死。诗宗宋人,多危苦之言。有《伏敔堂诗录》。

  江湜,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咸丰七年(1857)

  由其表叔彭蕴章为他援例捐了个从九品“分浙试用”的差使,在杭州都转盐运使营务处掌文书。太平军兵临杭州时,他从乱军中逃出,投奔到在温州任永嘉县令的好友陈子余处。未几老家传来噩耗:其父在苏州城破后,被太平军所杀,其母和一妹亦投水而亡。

  咸丰十一年(1861)避乱温州期间,夏游雁荡山(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写下骚体《大龙湫题壁》:“嶂连云兮山四围,仰飞瀑兮从天来,倾万斛之珠玑,为我心兮写哀。噫!风尘澒洞兮故里为灰,非龙湫之宴坐将余生兮焉归?”。同治元年(1862)官乐清长林盐大使。次年调杭州佐治海运,同治三年(1864)秋再游雁荡,写下《雁荡归后作诗寄雪樵》:“有人重赴琼林宴,而我重为雁荡游。可笑荣枯同一瞬,未知名姓孰千秋?”

  江湜亦工书画但被诗名所掩。平生经历太平天国战争和鸦片战争,一生坎坷多舛,郁郁不得志,倾其全力作诗,病卒杭州,得年49岁。死前自作挽联:“天赋清才不登上寿,诗追变雅自居古人”。遗命自拟碑碣:“清故诗人江弢叔之墓”。据说江湜殁后,其族人有哭弢叔诗:我兄不尽误儒冠,误在家贫买一官,本却无心求利达,曷尝救得是饥寒?江湜著有《伏敔堂诗集》及《续录》。

  诗作特色

  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凝结为《伏敔堂诗录》。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之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其诗自云:“平生参遍名家作,似为今时写此哀;写出浑疑哀已尽,明朝又上笔端来。”(《录近诗因书四绝》之一)也有少数诗作,如《流民》等,述及民间疾苦。其诗工力深厚,擅长白描,戛戛独造,造意遣词,力脱常径,自言其诗“脱略前人”,“意匠已成新架屋,心花那傍旧枝开”(《近年》),很为时人推重。近代陈衍称他是“咸、同间一诗雄”,“寻常命笔,每首必有一二语可味者”(《近代诗钞》)。近代金天翮说他“以清刚矫浓嫭”,“曲折洞达,写难状之隐,如听话言”(《答苏戡先生书》)。李慈铭也说他的诗“有劲气”。

  8.(广东卷)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螟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答案:

  (1)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为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不能参加,增添愁情,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会想起苏堤“折柳”送别断肠景,更添思念之愁苦,因此不是苏堤也皱眉。

  【参考资料】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他是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也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父张枢,精音律,与周密为结社词友。张炎前半生在贵族家庭中度过。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落拓而终。曾从事词学研究,著有《词源》,有《山中白云词》,存词约三百首。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张炎出身世家,曾在贵公子的生活中悠游多年。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即落魄鲜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他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以至于郑思肖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

  作品风格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是宋词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选宋词的书,选到最后,就得选张炎,讲到最后,也得讲张炎。可以说,在宋词这支柔丽的长曲中,张炎的词,是最后的一个音节,是最后的一声歌唱。由于他的词寄托了乡国衰亡之痛,备极苍凉,所以也可以说,他的声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时代之声。张炎为词主张"清空"、"骚雅",倾慕周邦彦、姜夔而贬抑吴文英。他的词多写个人哀怨并长于咏物,常以清空之笔,写沦落之悲,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因他精通音律,审音拈韵,细致入微,遣词造句,流丽清畅,时有精警之处。但由于他过分追求局部的诗情画意,在整体构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开阔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见。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词论家,他写的《词源》,在词的形式研上,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启迪。在论述乐律部分,书中保存了有关乐词的丰富资料,是一部有权威性的理论专著。他的创作主张,强调艺术感受、艺术想象与艺术形式,有许多经验之谈,至今尚可参考,但其观点带有门户之见,难免有偏颇之处。此书分为制曲、句法、字面、虚、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令曲、杂论等十三分。其论词的最高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清空”。有词集《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阳台》、《月下笛》、《解连环》、《甘州》等。

  9.(安徽卷)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使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使人心境的孤独

  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  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宜人

  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参考资料】

  【作者】韦应物(约737-792)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身为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他这番自述,不禁使人联想起在锦衣玉食绿酒红灯中长大的高干子弟,总是无法无天,连地方官也惹不起的。奇怪的是,他却在玩乐够了之后,忽而发愤读书,下决心脱胎换骨。后来他做过几任县令和刺史,曾经严惩不法军吏,又常感到无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写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钱"这样的名句,终于在文学史上奠定了自己无可争辩的地位。他的诗卓然名家,"高雅闲谈,自成一家之体",世以"王孟韦柳"并称,都继承陶渊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词不多,仅《三台》和《调笑》共四首。"胡马"一阕,极写边塞的荒凉,全无一字写人,却深切地体现了征人远戍的孤独和烦忧,选唐五代词没有不选这一首的。

  招兵问简介(暂缺)

  【简析】《秋斋独宿》紧扣“秋”和“独宿”展开诗意。开篇即从写月光入笔,山月皎洁,本可以和亲友饮酒唱和,尽享快乐时光,但此时独自栖居山中的诗人,只能听屋外秋风动竹、山鸟惊栖之声,凸显秋夜的寂静。这些气氛的渲染,让人倍感孤独无依,最后,结出“窗间人独宿”的意旨,卒章显志。

  金代招兵问的《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作为唱和之作,除第三句外,其余三句的韵脚都和韦应物的诗作相同。开篇仍然从月光入笔,但这月光已经着上了“冷”的色调,一“冷”一“侵”一“残”字,道出了冷月残烛的凄凉止境。而“雨声深竹”的点染,更加浓了凄清的氛围。那在雨夜惊飞的山鸟,“寒枝不成宿”的形象,何尝不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此诗和韦应物的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及手法同中有异。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了天气变化,引出下句。情感表达,一明白如话,一含蓄蕴藉。各得其所,各尽其妙。(黄平科)

  10.(福建卷)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杜鹃:又名子规。?息机:拜托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有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马占才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