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2、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两个人之间? 3、请简单的复述情节 明确:风筝 明确:“我”和弟弟 明确: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中年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 二、研读课文,深入研究 请按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1—2:写了北京和故乡的风筝时节,引出下文。 3—4:写童年往事。 5—11:写中年反省。 12:写“我”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三、研读第一部分 1、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惊异的是北京的风筝时节,悲哀的是童年的往事。 2、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的手法。 四、研读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的? 明确:神态描写,对比手法。 2、“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神态描写,写出了被虐杀者的麻木。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粗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自己? 明确:动作和神态,表达了作者对小兄弟的同情和对自己行为的深深自责。 明确:对比的手法。 五、研读第三部分 1、“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明确:不准游戏,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应该提倡新的教学模式。 2、“精神的虐杀的的一幕”是哪一幕? 明确:第四段,暴虐的毁坏风筝。 3、作者想到了哪些补救的方法? 明确:送风筝,讨宽恕。 4、“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具有剖析自我,自我反省的精神。 5、作者对弟弟不记得童年的往事有什么感触? 明确:因为被虐杀者的麻木,虐杀者会因此而更加的肆无忌惮。 六、研读第四部分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记,为什么“我”的心情“只得沉重着”,只感到世界的“肃杀”和“寒威”? 明确:被虐杀者不认为是被虐杀,把兄长的行为视为合理行径,这种麻木是令人悲哀的,所以,只觉得“肃杀”和“寒威”。 彭玲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