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课堂实录 手机版 | ||||
执教:胡兴华 点评:贾严贞 一、导入(在课前播放《祖国啊,我永远热爱您》背景音乐之下教师导入) 师: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首诗,请大家齐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齐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师:如果咱们要读出对祖国的感情,哪个词应读重音? 生(齐):亲爱 师:请大家再试读一遍 (生齐读,重读“亲爱”) 师:好的,请大声地再读一遍 (生大声齐读,群情振奋) (点评:有层次地齐读三遍课题是在课前播放音乐的延续下进一步营造爱国氛围,唤起学生阅读期待。语文课的第一分钟就是在学语文,执教者抓住题目中“亲爱”应重读这个切入点,为后面的情感教学作了铺垫。) 二、听读,明了形象 师:这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一首诗。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刚刚读完初中二年级的舒婷就不得不中断学业到农村插队。直到1972才得以回城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1976年四五运动后,看到了新生希望的诗人面对伤痛满身的祖国,唱出了自己心中的歌。 请同学们首先听教师诵读全诗,注意听准字音,并展开联想和想像,听后说一说你眼前展现了怎样的祖国形象? 师:配乐深情朗读 (生鼓掌) (点评:执教者的范读有板有眼,有腔有调,抑扬顿挫,感情充溢,时而低沉缓慢,时而高亢急速,时而哀痛压抑,时而欣喜欢悦,执教者用深情朗读表现了对文本较为准确而深刻地的把握,真正读出了作者的那种情怀,给学生领悟文本以很好的启示。) 师:谢谢同学们对老师的鼓励。请大家谈一谈你眼前展现了怎样的祖国形象? 生1:当我听老师读完第一节的时候,我想到了祖国当时是十分贫困落后的,也是十分痛苦的。 师:你听得真仔细。 生2:我认为当时祖国虽然是落后的,但人民还是为祖国的富饶、荣光而着想,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还有哪些同学认为是这样的呢? 生3:我认为祖国虽肩负着繁重的劳动和工作,但仍然以无比宽厚的姿态来养育她的儿女们,表现了祖国坚强不屈的慈母形象。 生4:当我听到老师非常深情地读到第三节,尤其是“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时,我觉得祖国这时是新生的形象。前面祖国非常的贫穷,但是听到这里,我感觉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生鼓掌) 师:听到了另外一种祖国形象。 生5:我从老师读的第二节听出,人们虽然生活在痛苦之中,但并没有绝望,继续为之努力,可惜希望还是很渺茫的。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祖国是贫穷的、是痛苦追求着的、又是新生起步的形象。 板书:贫穷 痛苦追求 新生 三、初读,领悟情感 师:同学们想不想象老师一样纵情地朗读这首诗呢? 生(大声):想。 师:那现在就请同学用你喜欢的方式纵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咱们朗读的要求更高了,诗中有三个词暗示了作者情感历程的变化,你能读出来吗?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请大声地读起来吧。 (生读,声音有点小) 师:再大声一点,纵情地读出来。 (生放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小声议一议。 (生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告诉老师? 生1:我认为表现作者心情变化的是每一节后面的“祖国啊”。第一个“祖国啊”表示对祖国落后的痛苦,第二个感情是沉重的,而第三节中祖国新生起步,即将发展作者感到欣喜,最后一节表现作者的自豪之情。 师:你的发言很有见地,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我认为是“勒进”、“喷薄”、“取得”这三个词。 师:为什么? 生2:因为第一个“勒进”显示了祖国的贫穷,第二个“喷薄”表示祖国正在奋发图强,第三个“取得”说明祖国已经取得了胜利,即将健步发展。 (点评: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避免泛泛而谈) 师:你用不同的几个词做了回答,还有不同声音吗? 生3:我认为是“迷惘”、“深思”、“沸腾”。因为第一个词是作者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第二个词是因为祖国正在痛苦中作者也在深思该为祖国做什么,而沸腾是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决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实现祖国腾飞的梦想。 师:这三位同学都善于思考,那咱们用哪个同学的词语来板书更好呢? 生(齐):第三位同学的 师(笑):第三位同学词语更精练,更能体现这种变化的情感。 师板书:迷惘 深思 沸腾 (点评:板书根据学生的判断来定,具有课堂的生成性,而非完全“预设”。) 师:那么这几个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怎样的情感呢? 生1:我认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荣誉感,为民族富强而奔涌着的热情。 生2: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忧虑感。 生3:我认为表达了作者的自豪感。 师:是啊,民族荣誉感还来源于民族责任感,全诗也体现了这一点。那现在就让咱们和着音乐朗读起来,读出你的深深爱国之情和准备为之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吧。 (生: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只是有几个字音需要注意一下,勒、纤应读lēi、qiàn。 四、品读、探究意象 师:作者把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寄托在哪些事物上呢?这些事物又象征了什么呢?请聪明的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节探究,可以在书上做圈点批注。 (生交流,师巡回参与讨论)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在微笑了,可能胸有成竹了吧。 生1:老师我先问一个问题,第三节中的神话是指文革中的政治神话还是指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 师:你觉得呢? 生1:我就是不知道才问老师。 (师生笑,场面非常活跃) (点评:学生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跟老师在这堂课所创设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分不开,因为正是这种氛围使得质疑成为一种可能。) 师(故作不知):哪个同学愿意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2:我认为两方兼有,神话的蛛网中“蛛网”意思是捕捉事物的东西,政治上就是指给人们带来的压迫以及精神上的束缚,也指在社会动乱的时期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困惑。 师:你解答得非常精彩,老师想为你鼓掌。 生1:经过这位同学的启发,我又想起来了,我认为要联系当时的环境,因为当时大办钢铁,鼓吹五年钢产量赶超英美,这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我认为应该是这两方兼有。 师(笑):你真是自圆其说啊。 生3:我们认为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象征了祖国的贫穷落后。 生4:我从“古莲”可看出形象,“雪被”是指严寒的肃杀,心灵上的阴影和人心的束缚,但是它仍然能够生长出“古莲的胚芽”,到时候还会绽放出胜利的花朵,体现祖国正从阴影中走出,找到……(一时语塞),找到…… 师:找到新的希望,是吗? 生4(点头):对啊,我想不出合适的词了。 生5:我想从形容词中来品形象,水车是老的,破旧的,矿灯是熏黑的,稻穗是干瘪的,路基是失修的,驳船是陷在淤滩上的,这象征了祖国的贫穷与落后。胚芽是新生的,虽然有眼泪,但仍然笑着,起跑线是雪白的,这象征了祖国正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形象。第二节诗人写的虽是祖国的贫穷和苦难,但我们民族已经有了希望。 (师生鼓掌) 师:掌声褒奖了你的精彩,这也正是诗人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典范啊。有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请你也试着用独特的个性化的语言,在没有下句承接的任意一个句子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也可以创造其它意象,完成承接,表达你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生1: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万里江山一点红。 (师生笑) 师:为什么这样写? 生1:因为这个胚芽终有一天会突破雪,会突破苦寒,会茁壮成长。 师(点头):你的承接很有创见,但还要稍作修改,使它与上下句子衔接更流畅。好多同学举手了,请你先说。 (点评:教师善于倾听,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善于发现学生创新的萌芽,捕捉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讲与众不同的见解。) 生2: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在寒冷中凝聚力量准备萌发。 师(笑):看来写诗并不难嘛。 生3:我是干瘪的稻穗,匍匐着点示皲裂的大地。 师:还很有诗意呢。 生4: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即将从这里开始新的征程。 生5: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聚集你风雨沧桑后的幸福。 生6:我是失修的路基,以残损的身躯载着你缓缓前行。 (很多学生跃跃欲试) (点评:学生们的仿写句就是在填补诗中的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是对诗歌鉴赏的延续。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五、美读,进入情境 师:刚才咱们自主探究了文中的意象,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丰富了意象,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每节诗中事物象征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呢?咱们以第一节为例,你认为怎样朗读才能读出祖国的贫穷落后呢? 生1:我觉得应用激情的语调来读 师:为什么? 生1:这样才能读出祖国的贫穷与落后(生读) 师:别的同学也这样认为吗? 生1:我觉得语速应放慢一些,才能读出祖国的贫穷落后。 (生读) 师:读得很深情 生2:我觉得不应是激情的语调,而应用痛苦伤感的语调来读第一节。 师:你也试着读一读。 (生朗读,将“把纤绳”读成“是纤绳”) 师:应该是“把纤绳”,不过瑕不掩瑜。还有哪位同学想试一试? 生3:我觉得应从形容词的重读上来把握,读出对祖国贫穷落后欲哭无泪的感觉。 师:请你试读一下 (生深情朗读,重读“破旧”、“熏黑”、“失修”、“淤滩”、“勒”,师生鼓掌) 师:太好了,请同学们也学着这位同学的读法来读一读吧,老师觉得还应该把握诗的节奏(屏幕显示第一节的节奏、重音),要读得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酝酿感情——,开始 (生齐读) (点评:对于学生对朗读解读的偏差,老师并没有去求全责备,而是都积极加以保护和引导,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和帮助他们自己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师:请同学们从其它三节中任选一节在书上标出节奏、重音,标好后有感情地自读一遍,再到四人小组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看谁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心灵。 (生自读,四人小组比读) 生1:朗读第二节 (读得缓慢、低沉、压抑,全体师生鼓掌) 师:读得真漂亮,通过你富有磁性的、低沉的、深情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人民在贫穷痛苦中挣扎着试图摆脱绝望啊。 生2:朗读第二节 (读得深沉,尤其“祖国啊”读得很悲怆,师生鼓掌) 师:多么深情地朗读!你真正走进了诗人的心灵。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朗读的收获来齐读这首诗的后两节吧。注意读得清新、明快,高亢急速,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以及准备为祖国富饶而献身的热情,还要注意停顿。 (师生齐读,后两句读得不到位) 师:最后两句应是竭尽全力的呼喊,要读得有力量,咱们把最后两句再试读一遍,来—— (生心领神会,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直读得热血沸腾,震撼着在座的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啊! (点评:诗的气质在抑扬顿挫的美读中彰显和培养,美读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标。) 六、延读、提升自我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像舒婷一样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并为之而奋斗一生,留下了历史上壮丽的华章,来,让咱们听听历史的回音吧!我领读,大家齐读名人后面的内容。 (孟子)忧以天下,乐以天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我们说—— (生稍稍一顿,然后比较杂乱地回答) 师:同学们,好好想想吧,希望大家都能像千百万的仁人志士一样,像咱们襄樊、咱们湖北引以为豪的航天英雄聂海胜叔叔一样为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吧。下课。 (下课铃响) (点评:这里由解读文本走向超越文本,让学生领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让学生在吟咏名句的过程中,走出淡漠,走出小我,走向感动,走向思索,走向行动!) 总评:一、以“读”引领诗歌教学。语言文字蕴含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弘扬人文,熏陶感染,强调一个“润”字,在反复的朗读吟咏中,高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执教者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读,还有老师的范读与指导,师生共同徜徉于朗读的殿堂,沉浸于诗中的爱国情感氛围里,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的真正对话。 二、以“对话”彰显民主气氛。整节课反映了一个民主的对话过程,没有呵责与霸权,体现了执教者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对话中明了形象,体悟情感,在对话中探究丰富意象,在对话中砥砺思想,含英咀华,课堂就有了许多亮点。这种师生对话式的朗读教学在平等、合作、切磋中,使教学走向高潮。 三、以“联想、想像”培养创新能力。本节课执教者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感受祖国形象;依靠想象,探究祖国形象;驰骋想象,丰富祖国形象,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歌,获得了更好的审美教育,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胡兴华 湖北宜城一中 贾严贞 湖北襄樊教研室) 肖海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