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识记周敦颐的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能翻译、默写全文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5、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学法指导] 1、利用课文169页注解⑿识记周敦颐的有关常识 2、熟读课文,从宏观上把握文意 3、一句一句地读课文,同时结合课文下的注解,一个注解一个注解地记,一句一句地翻译,以此来掌握课文注解,翻译全文 4、可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全文。可一句一句地背,背了上一句再背下一句,这样连句成层,连层成段,连段成篇。 [知识链接] 1、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托物言志: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会读的字词。 2、一句一句地读课文,同时结合课文下的注解,一个注解一个注解地记,一句一句地翻译,以此来识记课文注解,翻译全文 3、填空 本文选自《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周敦颐,字 。 人。 (填朝代)哲学家。著有《 》《 》等。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 ) 淤泥( ) 濯清涟而不妖( ) 亵玩( ) 鲜有闻( ) 5、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濯清涟而不妖(濯: 妖: )香远益清 ( ) 亭亭净植( ) 陶后鲜有闻( ) 4、译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见过莲花吗?我国北宋有个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对它可以说情有独钟,想知道为什么吗?就让我们一起从《爱莲说》一文去寻找答案吧。 (二)展示预习成果 (三)自主、合作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翻译一个句子 (2)课后练习三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四)自主探究 1、找出写莲的句子。并根据这些句子连线。 A组 写莲的句子 写莲的方面 出淤泥而不染 生活习性 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形象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直 气味 B组 写莲的句子 莲的特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雅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洁净 香远益清,亭亭净直 单纯 2、填空 文中说,“陶渊明独爱菊”,又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由此可看出作者认为陶 渊 明 是个 的人;文中写到,“世人盛爱牡丹”,又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依此可见,当时的世人是 的世人;文中还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言外之意是说明作者既不愿自己像陶渊明那样 ,也不希望像世人那样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说明作者希望自己成为一个 的人。 3、从本文的标题可看出,这是一篇写莲的文章,可开头却写菊花和牡丹,然后再写莲花,这种修辞手法叫 ,其作用是 。 4、作者在文中写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说明作者不是为写花而写花,而是借花喻人,这种写法叫 。 三、【拓展延伸】 对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赞美,但现在也有人认为,如果对此强调得过分,就不能适应今天的时代,你的意见呢? 四、【当堂检测】 a、填空 周敦颐,字 , 人(填地名), (填朝代)哲学家。 本文采用了 的修辞和 的写法。 b、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 )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 c、译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e、默写本文咏莲的诗句 五、【小结反思】 ①学生反思(疑问与建议): ②教师反思: 徐高飞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