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者》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文是学生自读课文,讲授时应先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教师准备: 教学图片、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据光明日报(2000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劫掠 栖息 藩篱 归咎 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 2、解释词语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叫生物入侵者?要求同学们从文中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 2、文章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本文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边归纳边板书: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1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 第2--4段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 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第8段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明确: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 (2) 时间顺序。 (3)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a.从整体到部分; b.从原因到结果;c.从特点到用途; d.从主要到次要;e.从概括到具体;f.从现象到本质。 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1) 下定义 (2) 举例子 (3) 作比较 (4) 打比方 (5) 分类别 (6) 列数字 其余的还有摹状貌、画图表、作诠释、引用等。 2、再次默读本文,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采用逻辑顺序。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讨论后回答: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1)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2)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3)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先由学生分组共同讨论解答,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为什么对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这种普通人不会感到惊讶的事情,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会认为这“不是件寻常小事”? 普通人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只会感到新奇,不会考虑更多的问题;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此就会考虑许多问题:甲虫是从哪里来的?甲虫是如何到这里来的?甲虫的生态是怎样的?甲虫是否会对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影响?等等。他们是不会视而不见的。 2.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文章第2段已经写到,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由于进行缓慢,并受到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衡。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么它们的迁移速度就会极大地加快,也会很容易地突破时间和空间跨度的限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3.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七、布置作业: 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八、板书设计 生物入侵者 引出话题 逻 列数字 摆出现象 辑 探究原因 顺 举例子 揭示态度 序 采取措施 打比方 【课后反思】 张信玲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