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探究,分组合作研讨,教师引导点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方法】 1.默读法,跳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运用多种读书法读出文章大意,在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较好的把握课堂所给予的空间,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2.拓展法。在文章意味深长之处,引导学生努力的去联想想像,感受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解析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搜集整理有关孙犁的经历及其创作情况。 2.教师准备:小黑板,白洋淀图片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请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 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集中组织好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检查预习情况 1、辨明字音: 提防(dīfang) 竹篙(gāo)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he) 蹿(cuān) 仄歪(zè) 转弯抹角(mò) 2、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教师引领学生更正,出示多媒体示范。学生修改,巩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推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2、对文本的总体感受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请同学用“我喜欢 ,因为 ”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引领学生回顾小说的基本知识:小说三要素,描写人物的方法。(多媒体显示)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小组展开讨论。 各小组组长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1、老英雄的传奇色彩表现在: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 2、老人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3、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教师简要总结,并进一步明确。 (二)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却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老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3、叙述打鬼子,多次设置悬念。 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教师点拨,明确。(多媒体显示)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师:这篇课文中,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生提出问题,师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每位同学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故事,请你将给大家听,看谁讲得最好。 六、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可以是知识上的,也可以是学习方法方面的,也可以是从文本中受到的启发 2.教师结束语。 同学们,老英雄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学习,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感受他那真实而博大的胸怀。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犁 老英雄:传奇 → 反衬 悬念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故事情节,初步感受到了老英雄身上所富有的传奇色彩,本节课我们将更全面的走进老英雄,走进这英雄的芦花荡! (二)出示教学目标 二、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跳读课文,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方法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师: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师:请选取有代表性的语句,段落作简要的分析。 生:外貌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老当益壮)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革命热情高涨,机智) 生: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 吧!”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自信 勇敢) “我没脸见人。”(内疚 自责)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憎分明) 生:心理描写: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 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自责 强烈的自尊) 生:动作描写 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 教师肯定学生,适当点拨归结: 作者通过多种手段的描写,展示了 “老头子”传奇的战斗生活经历,从多方面刻画了他的英雄性格。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性。 真正的作家,不回去一味的美化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对待他们,褒扬歌颂肯定是主旋律,但也往往不否认其自身的弱点和缺点,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在我们读者看来反而更加的真实,本文也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交流: 生: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生: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生: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 师:,同学们,请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的一面。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其中的妙处。 师: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从文中画出,并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生: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 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生: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 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生: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生: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生: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生: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 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生: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生: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环境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学习过的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认真分析。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对此知识有较明确的思路。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生:老英雄为何无具体的姓名?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位无名英雄? 师引导学生明确: 老英雄没有姓名,因为像他这样的人,白洋淀到处都是,全中国到处都是!如果不打仗,他们都很温和,很朴实;一旦敌人把战争强加给他们时,他们每个人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表明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用150字左右的文字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推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课堂总结。 1、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小说知识上的学习 文中英雄人物所给予的精神 2、教师结语: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八、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犁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感 真实美 环境 诗情画意 【课后反思】 张信玲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