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龟虽寿、《归园田居》其一、 邶风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诗三首》

三维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3、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尤其是其中的爱情观和苦难观。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五个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看来,芙蓉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不愧为佳人之花。 

爱情之花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一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采:采的目的——遗所思(纯洁美好) 

采的方式——涉江  (真挚深沉) 

采的结果——所思在远道,遗之不得 

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看到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他采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动机纯不纯呢?  

明确:他采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折芳馈赠的传统说起了。 

  《邶(bèi)风》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折芳馨兮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因为内心对你的纯洁美好的爱,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赠予你;又因为爱得深沉不肤浅,因而不惜涉江之劳,也许我不善划水,不懂荡舟,但一定要涉江把花摘到,赠予最爱的你。但,知心人却远在天涯,“路远莫致之”,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递。于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那儿有我的牵挂。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悲歌可以当泣 ,远望权且当归。 

      方式:还顾 

      结果:长路漫浩浩,归之不得 

通过想象活动完成归去的目的: 

还顾望旧乡,故乡的山水是那么的亲切,父老乡亲是那么淳朴,关键是淡去这背景,清晰的,放大的是你啊,日夜思念的人,看到你的容颜因思念的煎熬而日渐憔悴,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却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因此泪光点点,涕泣涟涟,令人断肠。 

还顾,回望更显得对故乡的依恋,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 

结果,事实上远望是看不见旧乡的,更看不见爱人,从想象中跌落到现实中,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事实是长路漫漫 ,天地苍茫,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 

所以,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得,故深情回望旧乡,以望代归,却又终究是归之不得。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感的外化,是真纯自然的。 

三、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 

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于是,郁积在心中的忧伤就幻化为天地间的一声幽叹。 

叹什么? 

同心却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日夜思念的人啊,想到我们相敬如宾,彼此恩爱,我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怎奈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同心而离居,更难堪的是,这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四、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 

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可见这种爱至深至真至纯至上,令人感佩而崇敬。 

忧伤:同心、离居、终老 

五、一腔无可名状的忧愤 

何以有终老之叹? 

时代原因: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诸葛亮也曾对后主劝谏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这些人把持朝政,安插亲信,使本来就有极大弊端的东汉选举制度也破坏殆尽,举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士人悬梁刺股只为立德,立功,立言,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为了求一官半职不惜游京师,谒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但事实上大多投奔无门,空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不免有极大的痛苦和困惑。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草木摇落功业无成思远路  韶华易逝空床凄冷泪轻流,反映了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聚的愿望。由于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因此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这是政治脱离政道的表现) 

这五个一结合铸就了一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或就其执著追求人生价值而不得,或就同心而离居的爱情现实,或就其面对乱世给他造成的苦难,写一句话赠予他,或劝慰,或激励……给身陷愁云阴霾的人一些方向,一些能重新绽放笑容的契机。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以前学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谁? 

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词 

1.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    拙(zhuō)、   亩(mǔ)、 荫(yìn) 、暧àì 、   吠fèì 

2.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3.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 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五、整体把握 

第一部分:开头八句。 

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 

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 

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 

六、具体分析 

1. 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 为何归来? 

明确: (1)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2)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 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 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 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短歌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思想情感。 

2.了解诗歌中的比喻与用典。 

3. 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中诗人之“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 临江仙》)有多少英雄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经得起千淘万漉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期留下最浓重一笔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提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曹操是个志士,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短歌行》来了解曹操。 

二、 简介 

(一)题解: 

什么叫短歌?《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二)作者: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曹操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三)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完成统一大业。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酒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因感此景,持槊而歌——《短歌行》。历史上著名的横槊赋诗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

譬如朝露(pì) 青青子衿 (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䜩(qì) (yàn)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2.全班齐读。 

3.找出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或者句子。) 

明确:就是“忧”字。 

四、合作探究 

1. 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明确:忧的是人生苦短。 

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明确: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明确: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明确。“是人才。” 

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补充《子衿》的下一句。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前四句作者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比喻对“贤才”的思念;但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后四句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后面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明确:贤才难得。 

那同学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明确: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

小导入:中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中,那我们在往下学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文中的。 

→哪个同学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预设: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对人才的忧思,贯穿了全文,但第二节有一处是作者写作者的欢喜之情的,是因为人才来和他交心,来归顺他了。同学们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小结:所以人才的忧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为功业未就,因此曹操为了自己的功业,他又对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曹操是如何说的? 

  预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 这里曹操站在那些贤才的角度去虑及他们的前途,把贤才的煎熬变成当成自己的煎熬。这里曹操换位考是替贤才担忧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小结: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明确: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五、写作特点 

1.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

 2.引用典故和《诗经》成句,贴切而典雅。 

六、课外拓展 

重读全诗,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怎样? 

明确:诗人由人生无常所带来的忧思和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用对理想、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心头的忧思愁绪。总之,开头低沉,后来昂扬。情调健康,内容积极,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能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小结:全诗感情基调健康,内容积极向上,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贤才难得的感慨,透露出作者统一天下的远大政治抱负。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胸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的曹操;一个关心百姓疾苦,大济苍生的曹操

 

周艳艳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