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 (共四课时) (人教版高一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一中第二单元第六课,节选自《史记》。此单元学习的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化,也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的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对学生学习掌握古代文言知识具有很大的作用。

学情分析:

    文言文年代久远,高一的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与历史人物也颇感兴趣,但对一些比较少见的文言现象还感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但这还远远不够。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以及人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深入品味文本,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与人物产生灵魂的感染与共鸣,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课内文言文,自发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作: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语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两种认知态度:

        (1)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                                                         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2)领悟态度: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通过激烈的斗争刻画人物性格,赏析语言的精炼。学习一分为二地批判人物

教学难点: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吗?”同学们回答,如有知道的,老师就请同学起来谈谈他(她)所知道的刘邦和项羽,若大家摇头或表示疑惑,老师就展开PPT,通过一些图片来向大家展示历史上刘邦和项羽的形象,并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鸿门宴》中的中心人物,要求大家在观看图片的同时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刘邦和项羽给大家的初步感受。

二、背景介绍:

    

鸿门是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东约5公里的新丰镇上的一个村,由于被骊山流下来的雨水冲刷,北端出口处状如门道,形似鸿沟,故名鸿门。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作了楚王,也叫楚怀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便开始了。

(介绍背景时,配上一些鸿门宴遗址以及表现鸿门宴当时情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鸿门宴》即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先推选几位同学分段朗读,一人读一部分,查看预习情况。

2、欣赏朗读录音,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文中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注音,并注意断句的地方。

(诵读结束后,PPT上放映易读错的字:玦:jué, 

飨:xiǎng,鲰:zōu,说:shuì,卮:zhī,数:shuò,戮:lù,瞋:chēn,眦:zì,跽:jì,彘:zhì,俎:zǔ,王:wàng,,内:nà,樊哙:fán kuài)

(2)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物以及讲到了哪些事件。

(明确:人物:刘邦、项羽、曹无伤、项伯、张良、范增、樊哙、项庄。

 事件:学生根据初步了解,回答出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因小人

之言而发生矛盾,项羽欲除掉刘邦,但是后来刘邦因为很多人的帮助成功逃脱即可。)

(3)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学生可随意回答。比如:刘邦,因为感觉很多人在帮他。项羽,因为全部人都对他毕恭毕敬等)

                        第二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集体诵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并让大家展开讨论:

1、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无伤告密、亚父定计(根据 “主要人物+事情” 的方式总结。)

2、项羽为什么要大怒?

明确:沛公军霸上,欲王关中。

(要结合项羽的性格来说,项羽刚愎自用,又是贵族出生,当农民出身的刘邦已占据咸阳的时候,内心的愤怒怎么可能不生发出来呢?这体现了项羽唯我独尊、自大的性格特点。)

3、故事的开始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紧张、剑拔弩张的氛围。(战争仿佛马上就要打响)。

讨论时,串讲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名词活用作动词:

军:驻军、驻扎。        言:说。      王(wàng):称王

(b)形容词用作名次:   小:小的方面。

(2)通假字:

  采:通“彩”,彩色的意思。

(3)一次多义:

  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担任,动词)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总结“为”字的读音用法,用作动词时读二声,用作介词时读四声。)

(4)古今异义:

 山东: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二、 解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1、由学生推荐选出一名同学起来诵读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明确:项伯夜访,刘邦订策,项王许诺

2、讨论:项伯作为项羽营中的高官,当他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为何马上跑到刘邦营中报信?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行为?

   明确:A、项伯报信,并不是因为刘邦,而是因为刘邦营中有曾经救过自己的好友——张良。他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报恩。属于知恩图报,是不应该批判的。

B、刘邦作为项羽营中的左尹,本属于集团内部高官,加之他又是项羽的小叔叔,与公与私,他都不应该在这种危急关头向敌方报信。因为他的报信,最终致使整个集团落入了一个悲哀的结局,实属不该。

   (学生亦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3、讨论:张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的时候并没有独自离开,而是选择了告诉沛公,并且积极出谋划策,这一做法体现了张良怎样的特点?

   明确:忠、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在得知项羽的计划后,张良并没

有逃走,更没有慌。他先问沛公:“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他又立即提出请马上前去告诉项伯,就说自己从来都不

敢违背项王。以此拉近了刘邦与项伯的距离,使项伯可以为自己一

方在项羽面前说好话。)

 

在讨论时,串讲第二自然段中的一些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b) 名词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c)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下来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靠近

     e)形容词用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具:通“俱”,全、都。倍:通“背”,背叛,忘记。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一字多义:

  幸: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

(4)古今异义:

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出入:古:进来,偏义复词;  今:进出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副词,很、非常

                第三课时(课文解读)

一、解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一)、集体诵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出现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明确:人物有:刘邦,项羽、范增、项庄、项伯、张良

              事情有:刘邦谢罪——项羽留饮,范增示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二)、讨论:

1、设鸿门宴本欲是除掉刘邦,但从项羽的一系列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真的想要除掉刘邦而后快吗?

       明确:不是。

他其实也是犹豫不决,目标并不明确的。当刘邦前来谢罪,说了一些“讨好的话”之后,他便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为自己找台阶而下,并且留沛公饮。在宴会中,范增举珏示意,他也是默然不应,可见,他的内心其实并没有说一定要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同时,作为一个将军,当樊哙怒闯军帐时,他完全可以因为以下犯上、以及以“刺客”的罪名将刘邦一行人拿下,可是,他还是没有那么做,相反,其称樊哙为壮士,还赐以彘肩、美酒),可见,他内心并没有说一定要除掉刘邦而后快的。这体现了项羽优柔寡断、自大轻敌、寡谋轻信、刚愎自用同时又坦率豪放的性格。

2、 让大家看到第三自然段开头,老师请同学读刘邦向项羽谢罪时所说的那一段话,

请同学们讨论分析这一段话中刘邦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他说的

时候有没有什么条理呢?

     明确:他的语气中带有一种谦卑、谨慎。他之所以这样谦卑,是因为当时大军压境,项羽力量强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项羽对自己的误会。他先言二人合力而攻秦,表明自己与对方是战友而非敌人,然后,他又言自己是“不自意”先入秦,即自己也没有料想到,态度非常诚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项羽对他的偏见。最后,刘邦说今者是有“小人之言”,即将项羽愤怒的原因、以及各种责任都推到了曹无伤的身上,为项羽找了一个台阶下,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一个洗清罪名的理由。可见,刘邦说话时条理清晰,态度诚恳,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后来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总结: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3、请大家回到课文,看看文中刘邦“谢罪”以后,项羽有什么反应呢?后来又发生了一连串的什么事情?主人公是谁?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特点?

    明确:项羽的反应是留饮,然后基本上是“默然不应”。(对应上面讲的动摇了杀刘的决心。)后来项羽的谋臣范增示珏、召项庄,体现了范增老谋深算,能够清晰洞察时局的特点。同时,项伯翼蔽沛公,又再一次照应前文第二自然段“约为婚姻”,可见项伯还是在一心帮助沛公。(总结:范增示珏——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追问:大家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在整个故事情节以及氛围当中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整个情节是平坦的还是跌宕起伏的?

明确:情节跌宕起伏,从刘邦的角度来看,是经历了“两起两落”:一起一落:范增示珏——项王不应;二起二落:项庄舞剑——项伯翼蔽。这两起两落,将故事推向高潮,故事即将达到顶峰。同时,刘邦在这两起两落中逐渐由被动走向主动,项羽由主动逐渐走向被动。(引出下一段即将出现的第三起三落,故事达到顶峰。)

4、在学习第4自然段之前,请同学们注意第三自然段中关于宴会上座次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座次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根据座次其实是可以体现人物尊卑的一种方式。(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关于座位上的礼仪跟大家一起分享呢?请同学自由谈谈。)同学回答后,老师补充:现代有现代的座次礼仪,而古代也有古代的礼仪。同学们有没有知道古代座次礼仪的呢?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项羽居尊位的原因,一是出身高贵(名门、名将之后),二是巨鹿一役后成为反秦主力,诸侯皆臣服之,三则是因为实力强大。(刘邦当时不是他的对手)。

同时,根据座次的安排,可以看出项羽性格的一些特点:居尊不让的心理意蕴表现出他“自衿功”、“欲以武力经营天下”善斗勇、狂妄自大的性格特点。

而刘邦居臣位(卑位)的原因,一是因为实力不济(“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二则是先入咸阳,且得民心。项羽对之怀恨在心。(“旦日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同时,也体现了刘邦在不利的形势下善于采取积极退让的应变之策,展现了老练成熟、老谋深算、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说明:

    1、双方的军事力量悬殊。

    2、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3、刘邦能屈能伸,处境令人担忧。

二、解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高潮,达到顶峰)

(一)、朗读:(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请同学们自荐或者推荐选出三名同学代表,分别饰演项羽、樊哙、张良。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角色,可配合一定的动作、表情,其余同学读旁白,并注意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有哪些人物,讲了哪些事情,最后由同学们选出表演最好的同学。)

 明确:主要人物有:张良、樊哙、项羽

       主要事情有:张良召哙——樊哙闯帐,义责项羽——项羽不应

(二)、讨论:

 1、这一段主要讲的人物是谁?给同学们一点自由讨论的时间,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心目中樊哙的形象是怎么样的?文中有哪些句子体现。

     明确:

 忠: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平淡、简洁的两句话凸现了樊哙急人(主公)所急,忧人所忧,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耿耿忠心。

勇: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

威:“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几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当时的形象: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他的威猛,他的霸气,他的凛然无畏,他的气吞万夫,被太史公刻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壮: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畔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

智: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樊 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吃肉壮志,志在必得。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先数暴秦之罪,“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虎狼之心,残暴至极,天人共愤,实则暗刺项羽杀人如麻、血腥发家的累累罪恶。再忆怀王之约,夸沛公之功,“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关。”暗指项羽背信弃义,平庸无能。次表沛公之德:“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刘邦约法三章,自律律人,雍容大度,知恩图报,映射项羽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慷慨陈辞之中有隐喻,有引用,有伪饰,有托辞,思虑周密,论辨有力,足见樊哙反应之机敏,胸怀之韬略,头脑之机巧,语言之精彩。

  

   总结:综上所析,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用少而又少的文字描绘了“樊哙闯帐”这一精彩片断,又用精而又精的笔墨描绘了武士樊哙的言行举止,然而,透过这些简洁精炼的笔光墨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神气活现的英雄形象,他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这样,一方面也看出了写《史记》的司马迁,写作功力深厚。

 在讨论的过程中,对第三、四自然段中的一些要用于帮助讨论的文言知识进行初步理解。(由于高潮中要讨论的内容较多,所以文言知识的详细总结会放在下一课时。该课时结束后会以总结高潮部分的文言知识为作业。)

    第四课时(课文尾声解读,归纳总结,扩展延伸)

一、回忆课文的高潮,对第三、四自然段中出现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高潮部分大家还有印象吗?想起来是不是还会热血沸腾、心扑扑跳呢?呵呵,现在,请大家将心放安静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么精彩的段落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必须掌握的文言知识,好吗?好,现在请大家自愿起来将课后总结出的该部分的文言知识告诉老师。

      同学答。答完以后,可问还有没有不清楚的,有的话联系课文给以解决,最后,由PPT放映出该部分全部文言知识,让学生与自己所做的进行对比,至此,该部分的文言知识总结完毕。

   (1)词类活用:  

       a) 名词活用作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走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b) 名词作状语: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使动用法: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  内:使……进入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d) 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2)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

  (3)一字多义:

  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击: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4)古今异义: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    今:仔细说来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二、解读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1、全班齐读课文的最后部分,总结故事的内容。

    明确:沛公脱险,刘邦锄奸

2、结尾部分,刘邦离开后派张良留谢,张良奉沛公之命献上白璧和玉斗,项王和范增反应有什么不同?体现了什么?

     明确:项王问了一句:“沛公安在?”之后,就置之坐上,而范增拔剑撞而破之,并说出“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一方面写出了项羽的沽名钓誉,自大轻敌,有勇无谋,同时,写出了范增老谋深算以及骄横浮躁的性格。

3、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写了刘邦回营后对曹无伤的处置。大家可联系项羽对项伯的态度,以及刘邦对张良、樊哙,和项羽对范增的态度,大家觉得刘邦这样的做法与项羽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体现了什么?

     明确:对待内奸的态度,以及对待谋臣的态度上有所不同。项羽用人唯亲,对项伯很好,对范增提出的有些有用意见却不以为然;而刘邦知人善任,并且对待出卖自己的奸臣,是有奸必除。体现了他们在用人方面的差异。

4、串讲结尾,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a) 名词活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取道

       b) 名词作状语: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2)通假字: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

 (3)古今异义:我为鱼肉:古:鱼和肉;     今:鱼的肉

 (4)一字多义: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告辞,告别)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

军: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

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去: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胜: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告别,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

三.合作探究,总结全文:

   1、同学们,学习了全文,大家能够分别对刘邦、项羽、樊哙、项庄、张良、范增、项伯、项庄的形象有一个总结吗?

       同学们自由总结,然后推荐人起来回答。

项羽: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等

 刘邦: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辩、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等

 范增: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洞察饭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庄。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张良: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山召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樊哙:忠、勇、威、壮、智。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末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项伯:讲哥们儿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曹无伤:投机却不聪明,最后丢了性命。

2、纵观全文,大家觉得刘邦和项羽有什么不同呢?他们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那些地方?可进行总结。

  

明确: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顾虑。(一系列的“不应”,由主动到被动)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刘邦谢罪)

   (2)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不应范增,对樊哙的闯入也无以应)

        刘邦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刘邦谢罪,以及最后寻借口出)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范增、项庄)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临危受命。(张良,樊哙)

   (4)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项伯,曹无伤)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自己效劳。(曹无伤,项伯)

   3、学完全文,大家觉得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是不是很成功呢?成功的表现在哪些地方?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然后老师总结。

      明确:(1)、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描写。(刘项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比如樊哙闯帐,项伯翼蔽,项王按剑而跻。樊哙的义责项羽,项羽对樊哙说的话等。)

    (3)采用对照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比如项羽和刘邦的对照,张良和范增的对照,樊哙和项庄的对照,项伯和曹无伤的对照。他们分别是君王的对照,谋臣的对照,武士的对照,以及内应的对照,写得非常好。)

        (可结合同学们的写作,让同学们用于写作。)

四、布置作业(两个作业,任意选一):

     1、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写得非常好,请大家学习此文的人物塑造方法,写一篇文章描写生活中的某人,要求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字数不限。

     2、本文讲述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故事,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查阅其他有关项羽或者刘邦的故事,以简述的方式写出来。要求还是要突出项羽或者刘邦的性格,字数不限。

五、结语:

    

这一次鸿门宴之后,刘邦回到属地休养生息,最后,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击败项羽,成为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和项羽的结局似乎正好被鸿门宴上的范增所言中,不过,这也正是由于他们二人的性格差异的不同所造就的。项羽在乌江边自刎,留下霸王别姬的美好故事,同时,也留下了一首悲壮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悲剧,在几个“奈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去反思,去领悟。下面,让我们带着的深情,一起齐读一下这首《垓下歌》。

六、板书设计: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