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稻束》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 2、领会诗歌中的象征意蕴。 3、体会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教学课时:2课时 《金黄的稻束》 一、走近作者: ,1920年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文学系,后转入哲学系。1942年开始发表诗作。1943年毕业后赴美国布朗大学留学。1951年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英国文学研究。1960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等。郑敏与陈敬容、唐湜、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 ”。 二、赏析 1、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修饰“稻束”,可读出什么意味?“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答: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 ;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 感。 “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 的效果,写出了稻束 的身姿,是 。赋予了稻束 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 2、“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一句中,“我想起”“我看见”有什么作用? 答:诗人由稻束产生了 ,“我想起”把“稻束”和“ ”的形象联系了起来,也就连通了这两个意象的 。我们可以把金黄的稻束看成 的象征。 答: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肩负 ,母亲因此而 ;“皱”是因为疲倦,也是因为 ,诗人因此称其为“美丽”。这是一种动情的 。 4、“满月”除了作为背景,还有何深层含义? 答:“满月”写出了母亲内心的 ,烘托了母亲的 。 5、在用“满月”“远山”为“稻束”添加了美丽的背景之后,诗人又说:“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这”指什么?“静默”有什么意味? 答:“这”就指“ ”。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 ,本身是静默的;另外,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亲的疲倦、美丽和 已超出了一切言说。 6、诗人为什么要将稻束的意象转化为雕像? 答:因为雕像既具有 的特征,本身又具有 的价值。金黄的稻束能成为人类可纪念的东西是因为它有着伟大的劳作、伟大的疲倦、伟大的奉献。如同母亲的 、 和 已经超出了一切言说。 7、小结第一部分:作者由稻束联想到 联想到生产的 (劳动者),歌颂了劳动者的 。 8、接着又有“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答: 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之后,“伟大的疲倦”就容易理解了,诗人赋予母性的 已超越一切的伟大的品质,这是一种 。 9、“肩荷” 这个词汇是用于“稻束”还是用于“母亲”的?如何理解? 答:运用“肩荷”这个颇含男性意味的词语,来描写看似柔弱的 与瘦弱的 ,使读者在感觉反差时更能体会母亲的 。 10、稻束在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沉思什么呢? 答:历史如河流一样 ,生命如稻束一样萌芽— —成熟— , 生生不止,生命在完成之后转化为 的雕像,回味着“伟大的疲倦”,镌刻在人们的心中。站立的稻束的意义由此升华了,诗人也在这种深思中表达了她的无限的时空观,以及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 11、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答: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 ,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 ,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 。 “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母亲)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 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种永恒的 结晶。可以说,最后这一句,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 第二部分:母亲无言的 激起我们对生命和历史作深刻的思考,深刻阐释了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 三、思考探究: “金黄的稻束”象征什么?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有象征意义。首先,它是 的象征。其次,它是 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 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 的形象。母亲是典型。母亲成为诗人表达 的对象,成为诗歌当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 的关系。 四、知识迁移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刘芳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