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雪》一文教学的深度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品赏析 手机版




                任店一中  陈爱强

一、解读文本

  把握好两种雪的特点。提问:⑴ 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⑵ 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本文描绘了两幅截然相反的图景。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一写雪中景,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冷绿的杂草。红、白、青、黄、绿,状其色彩纷呈;血,状其醒目;隐,状其主次;深,状其程度;磬口,状其形状;冷,状其感觉。一言以蔽之,美丽非常。二写雪中人——七八个孩子和“谁的父亲”。塑得不精致,“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孩子们用龙眼核和胭脂将它打扮得“目光灼灼”“嘴唇通红”。一言以蔽之,可爱至极。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一绘屋上雪,因火的温热而消化。二绘别的雪,因旋风忽来而奋飞、生光、旋转、升腾、弥漫。一言以蔽之,动感十足。

  学生对两种雪景的特点因缺乏感性认识而很难把握。我们地处中原,可以说我们的雪兼有鲁迅笔下的两种雪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原的雪没有江南雪的突出的滋润明艳,也没有朔方雪的永远如粉如沙的特质。再者,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很少下雪;很多学生又没有仔细观察感悟生活的习惯,所以对雪很陌生。

  可是写景是为了抒情的,对景物的特征把握不准,怎能谈得上对情的深刻理解呢?所以有必要借助多媒体把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给同学们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二、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两种雪景,谁是更爱?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雪》的文本看,我们既看不出作者对于江南之雪的憎恶之情,也找不到对于朔方之雪的贬责之词。    

  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笔下对江南雪景的描述: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江南的雪可是温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里,有许多蜜蜂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两个比喻,一虚一实,“推出一个隔雾看花的朦胧美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我们不由得想起《庄子·逍遥游》里的“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处子的肌肤是何等之美了。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不仅如此,它还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一片洁白的背景下,点缀着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浅青,腊梅花的深黄,杂草的冷绿,好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江南雪的美艳便进一步具象化了。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总之,江南的雪有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它有一种温润的美,一种丰富多彩的美。江南的雪,透露着盎然的生机,蕴育着蓬勃的生命。

    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这样,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 仔细想一想鲁迅笔下“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花了。在我们的眼前, 冬花在雪野中斑斓地开着, 蜜蜂在花间嗡嗡地闹着, 小手通红的孩子们在门前雪地里忙碌地塑雪罗汉, 闲适的父亲也踱过来帮忙。雪罗汉用果核嵌眼, 胭脂涂唇, 目光灼灼, 嘴唇通红, 但是只一个晴天就化了, 成了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这就是鲁迅心中富足的故乡, 温暖的故乡, 安逸和春光无限的故乡。即使在冰雪袭来之时, 也掩不住处子一样明媚的笑靥。这样的土地和气候, 能够消融一切坚冰, 让人的意志缱绻, 醉眼矇眬, 春心荡漾。

  江南是鲁迅先生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作者在《雪》中不仅工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明艳秀丽的江南雪景图,同时还再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中的一幕。作者对江南雪的喜爱也就毋庸置疑了。

  对朔方的雪又如何呢?

    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笔调有了微妙的变化。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在鲁迅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南方的雪景之所以留下遗憾,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事物不能长久存留的惋惜和留念。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此,行文至此,用“但是”一转,表明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入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的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俨然一个斗士,更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作者显然为这种雪景所吸引,但同时还看到了它在宏大气象下所包含的另一面: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时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精魂”一词,是对朔方的雪的极高的评价和概括。朔方的雪,毕竟由雨转化而来,是死掉的雨,朔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在奋飞之际,朔方的雪虽然似乎有点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朔方的雪,不仅表现的是喜爱,更是一种赞美了。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进动力。

  两种雪景,鲁迅都爱。表面上看,似乎对立,但实则构成的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江南的雪,温润美艳之至,令作者向往,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不允许,也不可能允许作者去实现这样的向往,他只能选择战斗,他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三、解读鲁迅

  提问:⑶“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所以有必要交代一下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

  鲁迅在创作《野草》和《彷徨》时期,五四运动的战斗高潮已经过去,新文化阵营明显地产生分化,鲁迅处于“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境地。但是,鲁迅的彷徨,不是停滞,更不是后退,而是上下求索着,寻找前进的道路。他深知,桃红柳绿,赏花问月,固然可爱,这种生活自然使人神往,“然而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既然活在人间,那就必须为了生存而与恶势力进行斗争。而朔方的雪正能显示出鲁迅先生的寄托。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四、借助文学评论解读《雪》

1、王蒙《读<雪>需要联想》——如何读文;2、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如何读人;3、斯妤《简洁精纯的<雪>》——鉴赏语言;4、李允经《<雪>的独特之处》——写作技法(想象、对比、衬托)

五、赏读语言

用词考究

1、形容词+的+名词      

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蜡梅  冷绿的杂草 像紫牙姜一般的小手 无边的旷野  凛冽的天宇 孤独的雪  死掉的雨  健壮的处子  博识的人们2、名词+的+名词火的温热  雨的精魂  青春的消息  暖国的雨  朔方的雪花3、动词  旋转 升腾4、副词+动词蓬勃地奋飞 忙碌地飞着  嗡嗡地闹  闪闪地生光  灿灿地生光

语序严谨

例如:“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如果把他改成“他也就坐在雪地里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雪罗汉不但不能给人以美感,反倒让人可怜了——冷得实在受不了啦! 

陈爱强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