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生课下预习)反复诵读,能清晰,流利背诵出《记承天寺夜游》,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基本内容。

  勾画找出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说出自己的个性体验,辨别,理解文章简单朴素的语言特点,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提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培养语感和欣赏品味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抓住描写月色美景的精彩语句,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品读“闲人”含义,从中获得有益启示,热爱美景,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融情于景的写法,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方法:

1、朗读法:采取自读,听读,跟读(模仿),齐读等方式。

2、圈点勾画法:学生勾画相关内容,积累词句,积极思考。

3、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4、合作讨论法:加强语言与心灵的沟通。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朗读法,问题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辅助等

教学程序:

(一)月夜图导入,激发兴趣:

晚风轻轻,皓月当空,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古寺旁的松柏沐浴其中,周围的一切都像笼着一层轻纱,如梦如幻。……此时此刻,不再有诗人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也不再有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唯有一个月夜的漫步者发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慨。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他的心路历程。 

(设计说明:迅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入境,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听朗读录音,小声跟读(模仿),帮助正音,体味文章情感。

3.自荐朗读(两男生一女生)领悟作者内心情感。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共同感受文章意境。

(设计说明: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向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初中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放不开,所以我决定先让“自读”,“自读”是“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加之我个人普通话水平又不高,所以用朗读录音引领学生,让学生模仿录音反复练读,然后自己读、齐读,边读边品味意境,为理解文意做铺垫。)

过渡:文章虽短,但同学们却读的情意绵绵,究竟是什么吸引了大家呢?

学生回答:文章的故事,美景,情感等。

(三)问题研讨,与文本对话

1、明事件,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孤寂伴随了苏轼黄州四年的生活,“月亮”成为了他的精神密友。

2、赏月景,教师提问: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圈点勾画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析:“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教师:大家说说看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声鼎沸,寺外狗吠连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答案: 

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一删,品修辞 

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改为“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答案:

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想一想, 论方法

庭中本无水,水从何来?藻,荇的出现奇怪吗?

学生答案:

作者采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3、探闲人,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作者夜游发出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有什么含义呢?

学生回答:

诗人触景生情,连声感叹,这种复杂的心情是很难说清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竹”岁寒三友之一,…………………

…….“松柏”……………………..苏轼和张怀民性格的真实写照。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设计说明: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悟境,悟情)

(四)穿越时空,沟通“你我他”

你于公元二零一三年九月十九日来到黄州游玩,也有幸夜游承天寺,欣赏到美丽月色,此时此刻,你想对苏轼说些什么?当你面对不幸或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对自己说? 

学生:

        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贝多芬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设计说明: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发展个性思维,表达个性化学习体验)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轼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能将月色美景尽收笔触,更在于他乐观、豁达的态度,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完美展示了人的真性情,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回味。

 

(设计说明:文章内容回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确培养和巩固)

(六)迁移训练: 

1. 一缕月光勾起文人对亲人的绵绵情思,一轮明月引起文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生活中总是有一些片段的场景(景色),让你看到之后生起某种感触,激发某种情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的文字,用简短的笔触记录自己的心情。

七、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写景         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情景交融:豁达乐观

感慨         美景常在   闲人少有  

 

张虎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