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审美教育在教学中的意义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岑巩县注溪中学白付民 摘要:如果我们教师能做到对课文有更深刻的体会。幻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去指导学生,让他们在每篇课文中能有那么一点体会或收获,那么他们的所获得的知识定是丰富而多彩的。 关键词:绘画美 人情美 理想美 人性美 形象美 “对一个本文或一部艺术作品里真正意义的汲舀是无止境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愚公移山》这篇课文选自〈〈列子.汤问〉〉。在我读中学时,<<愚公移山>>就已被选入了教材中,而当时学的许多课文,如《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等如今早已不再采用,惟有这篇课文历经十余年后仍然存在。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再次仔细品读,始发现它的确有其妙处。即课文中处处是美的所在,真可谓是美轮美奂,现就其中蕴含的美谈谈本人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文章具有生动形象的绘画美 从总体看,整篇文章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卷,画中有山有水,有人及人的活动。展现的是一幅鲜活的灵动的画面,画中有动有静。读之,让人感受到的是它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去理解欣赏那一组组的画面及它的整个画面,全面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绘画美,而且可以从电视或者网络去欣赏。他们获得了美的享受,在令人沉醉,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美面前,学生的学习就不需要通过意志的努力来关照。因此,通过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比任何的说教,强制灌输的效果要突出得多。这样,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令人感动的人情美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甚至是可望不可及的事,然而在挖山的过程中,大家都不是旁观者,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就连邻居家七八岁的小孩也跑去帮助他们。更不必说他的妻子,即使献疑,那也是出于对他的关心,不是对丈夫的不支持,更多的是体现了她对丈夫的感情,丈夫年纪已大,且年将九十。要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作为妻子的她有疑完全符合人之常情。况且在愚公挖山的过程中,她也是全力的投入,对这样一位好妻子,还有什么可说呢!出此之外,他的儿孙个个也是好样的,在文中虽然没有点明他们的态度,显而易见,他们是全力支持的,愚公家可谓妻贤子孝,一家人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有这样一群齐心协力,情真意切的群体,何愁山不移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照,帮助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文中处处体现着人情的美,表现出人应有的情感。在学习本文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予以引导,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亲情及各种人情对于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三)闪耀着光辉的人性美 上帝,操蛇之神,他们远离尘世,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但他们也为其诚所感动,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王屋二山。文中把人的情感赋之于神,在神的身上体现着人性的美,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课文此处充满了神奇色彩,学生的兴趣被完全激发,对未知的探究欲望更强烈,尤其想知道愚公是怎样完成移山的,当最后得知是大力神的儿子对他的帮助,心中的疑惑消除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产生对神的敬仰,并且会联想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象愚公一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怎样象神一样去帮助别人。神的身上闪耀着光辉的人性美,如果很好的启发了学生的纯洁心灵深处潜藏着的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对爱的深刻理解,这远远超出我们平时的说教。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仅是要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多的时候是培养他们爱的思想感情,进而对他们的心灵进行洗礼。整个故事中神在文中的安排,给情节及文中的人物增添了神秘色彩,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课文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四)崇高的理想美 山高路陡,迂回曲折,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现实生活摆在眼前,那是不挣的事实,对故土是那么的热爱,不想将其家迁走,那么,移山是改变现实的惟一方式。即使一时不能实现,但终究会有那么一天。人不可能没有理想,理想是动力,是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路基。九十愚公尚且具有如此雄心壮志,对吾辈不得不说是一个启示。同样,在学习中的道路也应该如此,只有经历艰难困苦,迂回曲折,才能锻炼我们的意志。学习过程艰难而漫长,因此,我们必须具备愚公移山的精神,才能在前进道路上的奋勇前行。移山是他的目的,对故土的热爱和改变现实是他的动力。在学习中必须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并且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奋斗,是实现理想过程中不竭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学习,爱才能产生动力,爱才能产生效果。否则很难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力求做到的,而且需要很多的时间和耐心。再者,从年龄来看,九十愚公且不惜余力,吾辈岂能踔跎岁月,这对学生心灵产生的震撼比我们平时要他们如何珍惜时间所得到的效果强烈得多。凭着年轻的优越感来使他们产生信心,懂得‘‘花开堪折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千百年来愚公只所以受到人们的尊重,至关重要的还是他的不屈不挠的为理想而奋斗的崇高精神。 (五)可感的形象美 人物形象具体可感,九十老翁为了改变现状,意气风发开山劈土。这在脑中不得不浮现出一个佝偻的背影在挥汗如雨的劳动时的情形,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九十岁,该享天伦之乐了,可是仍在奋力劈土,为子孙后代造福。“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全部概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他精神的全部写照。很难想象,正是这样一位银发飘飘的饱经风霜的风烛残年的老者,他以他坚定的理想,崇高的人格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很多青年也正是在他的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奋发图强,迎难而上造就了自我。愚公的形象是丰满的,可人的,最具现实的。今天,我们需要他;以后,我们还需要他。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灵魂,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好学生对这一形象的感知,让他们在学习中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担起责任。从而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在这篇课文中渗透美育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远远超过单一的去获取某一知识点或者弄懂某一个问题,同时审美教育的渗透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性格有很好的作用。通过《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阅读和审视,我发现在我们所接触的这些文学艺术中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们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式。或者说,正因为受到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所以,我们想问题能更宽一点,活一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做到对课文有更深刻的体会。幻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去指导学生,让他们在每篇课文中能有那么一点体会或收获,那么他们的所获得的知识定是丰富而多彩的。 参考资料:1.人教版九年级《中学语文教材》。 2.朱立元主编《美学》。 3.《唐诗三百首》。 4.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页。 白付民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