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安徽语文卷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 中考复习(九年级)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中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安徽省2012年中考语文试题在继承历年中考命题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在试卷结构、命题立意等方面基本保持了2012年中考语文试卷的特点,巩固了2012年中考试题改革的成果。但同时又有新的变化,可以说是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一、试卷结构:

1、题型、题量与分值

2010年安徽中考语文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及所占比例如下表:

题    型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阅读 写作(包括卷面书写)

题    量 4小题(1-4)14小题(5-18)1小题(19)

分    值 35分 55分 60分(卷面书写5分)

所占比例 约25﹪ 约35﹪ 约40﹪

整套试卷仍然分为三大板块,即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客观性试题极少,以主观性试题为主,具体题型有填空、默写、简答、解释、翻译、写作、修改题等;整套试卷共19小题,与2010年基本保持一致;分值分配为第一大板块35分,约占总分的25﹪;第二大板块55分,约占总分的35﹪;第三大板块55分,卷面书写5分,约占总分的40﹪,各大题赋分与2010年相比,没有变化。

2、能力层级分布

11年的中考试卷考察的层次分五个方面,分别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欣赏评价。这五个方面的要求及所占比例如下表:

能力层级 识  记 理  解 分析综合 表达应用 欣赏评价

所占比例 约10﹪ 约20﹪ 约25﹪ 约42﹪ 约3﹪

从上表可看出,今年中考考察的重点仍然是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及表达应用等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其中阅读和写作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共110分,占总分的75﹪。

3、难度分布

从难度分布看,2011年中考试题难度分布情况如下表:

试    题 容易题 稍难题 较难题

难度系数 0.8以上 0.6-0.8 0.4-0.6

所占比例 约占60﹪ 约占30﹪ 约占10﹪

上表的信息告诉我们,08年中考题以容易题为主,约占总分的60﹪,大多数题目学生都会做,稍难题约占总分的30﹪,多数学生仍能从容应对,较难题约占总分的10﹪,这一部分题目较难,学生得分率较低,失分较多,如试卷的第4、10、12、13、18题,学生得分普遍较低,要想做好这些较难题,考生仍须在平时多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但从整套试卷看,以容易题为主,稍难题次之,较难题较少,这样的难度分布侧重最基本语文能力的考查,大多数学生对多数题目都能顺利完成,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过关,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选拔性,试题的区分度较高,兼顾了毕业与升学的双重目的。总之,这套试题在题型、题量、赋分等方面设计合理、能力考查层次感强、难易适度,不失为一套高质量的中考试题。

综观2011年中考试题,大体呈现如下特点:

1、试卷结构简约合理

11年的中考试题为三大板块,这一结构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精简优化的过程。

2008年以前的中考试题虽然也是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书写习惯等语文素养,但板块较多,整个试题结构也较为松散,整体感不强。如2003、2004、2005、2006连续四年的中考试题均为六大板块,每一板块并没有明确写出考查的主题,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这六大板块分别从六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字词的读音、书写及运用;二、现代文阅读;三、语文积累即诗文名句的默写;四、文言文阅读;五、语文综合运用;六、写作。连续四年都沿用了这一试题结构模式,且先后顺序未变。2008年由以前的六大板块浓缩为三大板块: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二、阅读;三、写作。这可以说是在试题结构方面的重大改革,较之过去的相对繁琐冗杂的结构形式是一大进步。

以上是从题型角度分析。再从题量看,2010年安徽中考试卷的题量为19小题,与2009年相同,而2008年以前的中考题量相对较多,如2002年25小题,2003年22小题,2004年23小题,2005年22小题,2006年23小题,2008年至今是19小题。

从分值看,2009、2010年中考试题各大板块的分值相同,但与往年相比,也有变化:一是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分值有所增加,如2007年以前基本是20多分,2008年至今均为35分;二是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分值有所回落,如2002年至2006年均为60分;2008年至今均为55分。写作板块的分值保持稳定,近几年均为55分。概而言之,以2008年中考为标志,在题型、题量及赋分方面,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革,2011年中考继承和巩固了这几年在试题结构改革方面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结构形式仍将继续保持一段时间。

2、以稳为主 

    与2010年安徽中考语文试题相比,2011年的考题保持了一种平稳过渡的态势,19道题没有一道偏题、怪题和“超纲题”。今年试卷的长度、考点、结构和主要题型等,与去年相当。例如:试卷的题型、题量都与去年一致,仍然是三大板块,三大板块的分值仍然是35分、55分、55分,卷面书写也是单独赋分(分值5分),仍然是19小题。题型符合《考纲》与历史规律,中规中矩,所以都非常典型,也皆在语文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样保证了中考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初中学语文教学和广大考生学习、应考。 

语文试卷考查方式和考查类型的相对稳定,也在提示着教师和考生,在语文教与学中,应回归基础,扎扎实实的积累,这是完成这份试卷的必然选择。 

   3、注重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中的字音、字形、词义、句式变换重在基础,考生可运用好所带的《新华字典》。沿袭以往考试形式,以填空为主,包括古诗文的积累,常用字词的音、形、义,句式的变换,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病句的修改和课文名著基础知识。知识积累是基础教育阶段考试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起根基性作用。此试题对学生基础考核的形式多样,内容全面,强调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这和考纲的要求是一致的。默写的古诗文也是名篇名句,而且像去年一样采用“8选6”的形式,给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名著阅读题稍有文学常识即能作答。综合运用部分仍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设置语境,考查点为材料分析、语言表达、修改语病等,如果平时基础知识训练到位,失分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多年未考的应用文(请假条),值得注意。由此可见,今年中考试题的“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部分主要考核基础落实。

    4、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我省的中考语文试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第4题的“书信沟通你我他”就是最为鲜明的体现。这样的主观题虽难度不大,但考查的价值比较大,注重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对于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今年中考试卷的建构更趋全面。在语言的正确规范方面,采用修改语病的形式考查;对语言的简洁明确,采用填写句子的形式考查。

    阅读题目的问题设置也侧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从内容概括到写作方法的分析,从字词、句子的赏析到学生的认识感悟等都体现了命题重应用的基本特点。

    5、努力体现新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今年的中考试卷努力体现新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后完成“思想感悟”的表达。在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写作对读书的影响”题,在说明文《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中设置了“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题,在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题,在文言文部分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些题都着眼于阅读“感悟”,但出题角度不同。当然,“感悟”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最终都要回归到学生与文本的内在沟通,都会带有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由于文章都有较强的人文思想内涵,这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会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题目看似开放,其实答题需要紧扣文章内容、深度理解文意。

    6、注重理解与概括

    阅读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这方面的考查题有第5、7、8、9、10、13题,共25分,占现代文阅读题总分值的60%以上。在回答这类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概括得不够全面和准确,容易丢掉得分点,尤其是散文的阅读题。文言文阅读仍是考课内的重点篇目,而且词语解释首次达到5分,也可看出命题者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7、写作题目依然没有审题障碍

    作文问题表意确定,有引导语,考察角度贴近学生生活,叙述的主体“我们”的思考和感悟必须在作文中表现出来,这就引导考生从真实的生活经历入手,说真话抒真情。考生应该不会离题,而且有话可说。这正是安徽省提倡“不设审题障碍,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保证让考生正常发挥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但要防止写得空泛,缺少真情实感的作文难以打动阅卷者。

    总体来说,整张语文试卷较好地贯彻新课改精神,试题平和,结构简约,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中考试题尽管是在众多命题专家认真细致的打磨中出炉的,但它也只能是尽可能趋向完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看法或许会不尽相同。在这里,我也想谈谈这份试卷白玉微瑕的地方,旨在和大家共同探讨。

探讨之一:在古诗文默写和古文阅读中,共25分,其中有23分均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分别是《马说》(15分)、《登飞来峰》(4分)、《饮酒》(1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分)、《岳阳楼记》(1分)、《过零丁洋》(1分)。命题者没有整体考虑三年六册书50篇(首)古诗文的分布情况,应该说考点的覆盖面不广。

探讨之二:第4题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活动的主题是“书信沟通你我他”。我想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应该是考查学生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用相应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我觉得其中的第(1)、(3)小题与活动主题联系不大,或者说是不是这个活动主题都不影响学生答题。还有第(2)小题:要求代人写请假条,题目的设计应该是这份试卷中的亮点,但我觉得评分标准似乎不太合理,在5分中,署名、日期居然没占分,而在书信体应用文格式中,署名和日期是很重要的一项,包括它们的顺序和位置,尤其是这道题的署名只能是“王刚”,而不能是“张强”。 所以,今年的综合性学习题较之2010年的试题在严密程度上稍有逊色。

三、阅卷中的发现

    1、关于“语文积累和运用”

    从阅卷情况来看,对于名句默写题,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完成,但也有少数考生存在一定问题。如错别字过多,有些字或多一笔,或少一笔,失分十分可惜;记忆混淆,如把《登飞来峰》与《题西林壁》的内容混淆了。对于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题,除了为数不多的学困生不能完成以外,大多数考生都能做到答案准确。词语解释当中的“贪婪”的解释出现的错误较多。这就说明学生做题时只注意了词的本意而忽略了在文中的引申义。第四小题的句式转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很多考生在转换句式时把原句肯定的意思变成了否定的意思。名著阅读的四个填空题,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第三个空,这说明考生不能从细节上理解名著。对于应用文的写作题——请假条,考试的结果竟出现了多得惊人的错误:几乎没有全部符合请假条格式、内容要求的,不是没有标题,就是没有称谓,或是没有敬语等。病句修改题的诸多错误又把“初中阶段要不要讲语法”的争议摆在广大教师的面前。

    2、关于阅读

    第一篇文体为说明文,意在考察考生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考题涉及到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以及作用、对内容的理解等问题,选材很有时代感。从考生得分情况看,得分相差很大。好多考生回答问题时不全面,不能联系文本,要么在理解问题时把握有偏差,回答无条理,甚或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去回答问题。例如第5题要求找出微藻的四个特点,有个别学生回答:阳光、水、空气、土壤。这样回答的考生根本就没弄懂问题,就想当然的回答。对于第6题回答,好多考生混淆了说明方法、修辞方法、论证方法的概念。第7题,有的考生没有严格读题,要么回答成“可循环”“绿色的”,要么仅回答”降低成本“一个要点,没有抓住要点和关键词。对于第8题的解答,部分考生缺少对文本把握的能力,忽视从“文中找”这一方法,好多考生漏掉了四个答点中“可再生”这一点,还有相当多的考生再表达的能力差,只会照搬原文语句,不会利用的现成材料进行准确、精炼的概述。

    第二篇文章的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大多数考生能够运用所学语文知识来解答考题。题目的设计考查全面,有些可从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有些答案需要归纳。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本段阅读的第二小题学生不易回答充分;第四小题,学生审题时出现大问题:好多考生从全文中答案,答案出现严重偏离。

    所选文言文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内容涉及对文言实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1)对文言实词的解释,部分同学未能作出正确的解释,例如“见”,好多考生只指出同“现”,而没有解释其意义;(2)部分考生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未能作出明确的解释,例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就有考生将后一个“食”解释为“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注意译文的“雅、达、顺”。同时翻译句子时出现错别字的同学较多。(3)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题,好多同学答出了亮点。例如17题有考生作答:“才华被埋没,没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一辈子默默无闻,跟普通的马没有什么区别。”18题:“拥有纵横天下的才能和胸怀大志的人不被任用,还遭到朝廷的排挤,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昏庸,宦官当道的黑暗统治。”不过,仍有个别考生审题失误,将18题 的“当时黑暗现实”理解为“当今社会”。

    3、关于作文

    值得欣慰之处

    (1)审题准确,很少有考生出现审题错误现象,大都能抓住“这个年龄”行文。

    (2)构思新颖,推陈出新。例如一考生分几个乐曲来阐述“这个年龄”的特点,巧妙构思,又合情合理,能打动阅卷者。还有部分文章从形式上加以创新,写成书信、日记、童话,结构上运用题记、后记、小标题等组材方法,给文章巧妙地加上了漂亮的外衣,使其“光彩照人”。

    (3)底蕴深厚。从阅卷情况来看,虽然佳作并不多,但也出现了一部分立意深远的文章,这部分考生能够多角度的去感悟生活,体现了当代中学生较高的认知能力。

    存在问题

    今年的作文题看似容易,但出彩难,考生在写作中出现了诸多不足:

    (1)审题仍有偏差。如有部分考生将“我们”理解成“我”,在文中仅仅写“我”,而没有把眼光着眼于“我们”这样一个群体;另有考生没有仔细审阅提示中的“十五六岁”这个潜在信息,在行文中过多回顾童年,展望未来,而很少谈及这个年龄的所作所为,显然是审题有偏差。

    (2)语言直白,缺乏文采。文采飞扬历来都是作文的一大亮点,有些考生却直接就把日常生活中的大白话写在作文中,读起来味同嚼蜡,不懂得巧妙地把口头语转化成生动的作文语言,这样的作文往往得不到高分。

    (3)内容造作,空洞无物。作文源于生活,但许多考生由于平时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作文中大多出现一些假话、空话,缺乏具体的的描写、叙述、真挚感情的流露;更有甚者,把题目中“提示语言”直接拿来为我所用,抄在作文中,以达到凑够字数的目的。

    (4)情趣低俗,思想不积极。少部分考生具体自我剖析“这个年龄”的“恋爱心理”,甚或还有个别考生,不满于父母、老师的管教,就在文中宣泄: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不如一死了之。这样的文章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向上的立意,分数自然偏低。

    (5)病句、错别字较多,书写潦草。文如其人,卷面是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一部分考生在行文中病句、错别字较多,勾画涂抹现象严重,读起来词不达意,如把“已经”写成“以经”,把“再见”写成“在见”等现象时有出现。

四、命题立意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学科命题的依据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指导新课程改革、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及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2011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是语文中考试题命题的直接依据。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可作为初中学生的毕业成绩,同时也是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兼顾毕业与升学双重测试目的。

2011年安徽中考试题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注重考查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程度,命题立意从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   

今年中考所用阅读材料文质兼美,难易适度,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现代文阅读材料全部选自课外;古诗文考查材料以《课程标准》推荐的50篇优秀诗文为范围。口语交际能力纳入“语文综合运用”考查的范围,侧重考查学生在具体交际情境中的表达和应对能力,试题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突出语文的综合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12年中考命题预测

1、巩固改革成果,试题更趋完善

从命题者的角度看,他们认为命题跟许多艺术家进行创作一样,精心创作出来的作品,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因此,2012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各地将会在前些年命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完善。不过,考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变化不是根本性的,而是渐进的,有规律的,否则,将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混乱。因此,2012年的中考语文题将会在巩固改革成果的同时,更加具有科学性,更加符合考查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具有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要求。

2、体现新课程精神,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2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将会更加自觉地、有意识地用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标的精神作指导,特别是新课标中有关“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部分。如对考试的整体要求是:“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3、题型更灵活,内容更丰富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无论是积累运用部分,还是阅读、写作部分,题型都十分灵活,体现了命题者的匠心,如古诗文默写的不同要求不同类型的题型、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题型、阅读题中文化内涵丰富的开放性题型以及作文题中体现时代精神的题型,以及整体上的图文并茂等。试题内容也在力求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些明显的特点,将会通过各地区的交流沟通,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

六、2012年备考建议

1、认真进行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诗文的积累背诵,也包括词语、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和积累。积累题近年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到了一定的比重,它们在试卷中的位置,可能会单列一块,集中考查,也可能放在阅读试题中,但无论怎样考查,我们都应该在日常学习和中考复习中,对其加以重视。复习中,要背会《语文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诗文名篇和段落,要做到默写时不增、删、错字词,会写出语言的篇名和作者姓名,还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课外名著,并有意识地进行资料卡片的制作和名言名句以及词语的收集。除此之外,在日常的阅读中,对课外一些常见的诗文名句也要注意积累和摘抄。需要指出的是,对名句的积累学习,要能够理解其意思,并准确得体地、符合语境地运用,还要运用归类的方法,将积累的名句进行梳理,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

词语的积累,包括常见的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在积累的同时,要掌握其运用的规律,比较近义词之间的差别,注意词语运用的环境,讲究词语的语体风格和褒贬色彩等。

2、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语言运用的考查,范围涉及很广,包括语音、汉字、语法、修辞、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内容。语音的考查,内容包括多音字、形近字、在方言中分不清前后鼻韵母和部分声母的字,常用字是考查的范围;汉字的考查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改正错别字,二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语法的考查多为辨析或修改病句;修辞的考查是多角度的,如句子的仿写、续写和填写等。一般考查的修辞格为排比、对偶,还有消极修辞中的简明、连贯、得体等。

常见的语言运用题还有根据提供的材料提取相关信息,写广告语,结合表格复述其内容,给报纸设计相关栏目,对有关生活现象进行评点,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等;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可能会让考生设计活动方案,并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分析。这些题型非常灵活,训练时不得偏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落到实处。

3、落实课标精神,提升阅读素养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般是以课外材料为主。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是独立阅读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在复习中,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选择好阅读材料。既要有三大实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还要有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诗歌和戏剧在试题中出现不多);文章要求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文化内涵深,名家名篇居多。说明文要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议论文要密切结合中学生思想认识实际,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

二要注意整体理解感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思想要能够准确把握,要理解其形象的意义。这是阅读文章的要点。

三是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这是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文章中心和重点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是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探求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常常在我们理解了一个词语或一个重要句子之后。因此,复习中,要努力锻炼同学们发现和理解这类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五是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一般是开放式试题,根据材料,同学们既可以采用通常的思维方式解答,也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的答案也是不固定的,但必须言之成理,有一定的说服力。

六是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拓展。从去年的中考题看,有不少阅读题有适当的拓展,比如从说明文所讲述的知识联系到生活中的现象,要求进行知识迁移;从记叙文的内容出发,要求对文章进行归纳梳理,制作卡片,根据内容进行深层次赏析等;或附有“链接材料”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或拓展性理解。这类试题相当灵活,也很有价值,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文言文阅读材料,主要来自课内,但也有不少地区考查课内外结合,获知考查课外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浅易的,好理解的)。考查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一些变化,题目的设计不仅有文言文考察特有的通假字、句子翻译、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把握,还有与现代文相同的考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开放性试题。还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将两篇有某些共同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相近主题或相同题材的文章,从中考察发现同异、总结规律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目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不但要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性格、精彩片段等,这可以是是“拓展性阅读”的范围。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近年来考题较多,既有通过选择题考查的,也有设计简答题,让考生直接欣赏的,还有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与文言散文一起欣赏。这类题难度不大,但如果平时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会对答题产生影响。另外,要注重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和技巧,加强答题规范训练。要让学生知道不同题型的答题要求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做阅读题,要有文体意识,遇到不同文体的阅读,要学会用不同的专业术语去规范、准确答题。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认真总结方法、掌握规律,才能在中考中得心应手。

4、进行有序有效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中考作文,是占有分值最高的一道主观性试题,由于教学中方法不当,阅卷中存在随意性倾向,导致我们对作文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考生作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复习中,一要把握作文命题特点,二要选择恰当的训练方法。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大致有四种题型: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如果写半命题作文,首先要在横向上填写有关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填写的内容及可以是括号中提供的,也可以另起炉灶,但不能将题目造成病句。

话题作文的话题并不是命题,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写作的范围。一般来说,话题作文没有选材的限制,只要不超出话题范围就行;没有问题的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内容表达的需要,自主选择文体。

材料作文的材料与有引语的话题作文极其相似,但两者运用材料的作用不同,话题作文的材料,仅仅用于引出话题,而材料作文的材料侧还可以直接运用到作文之中。

真情实感是写好一篇作文的灵魂。同学们应该在字里行间蕴涵丰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当用“心”去写,与文中所写的人物同喜同乐,同哭同悲,同忧同哀,要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写记叙文不能不记事。记事时不仅要描写细腻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还要写出这件事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及自己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感受。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双会发现的有着独特视角的眼睛,有一个积极思考、探究创新的脑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平中见奇,平中出新,有创意,有见解,立意新。写议论文,要确立正确的观点,及论点,并选用恰当的事理和事实论据,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道理立得起,有说服力。写散文,就要采用抒情的笔触,或歌颂美好的事物,或表达心中真挚的情感和态度。但要注意,需要有重点,不能记流水账,在适当的地方要点明事情的意义和价值;议论要深刻,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不夸大浮泛,空洞无物;散文语言要相对含蓄深刻,过于直白浅露就会缺乏应有的诗意和情调,近年来写作对于文体的限制不严,但一旦确定了题目,其文体也就基本确定了,我认为初中阶段还是以写记叙文为主,这是基本功,切忌文体杂糅,东拉西扯,非驴非马。平时可以在复习中有意识的围绕一些热点话题,摘抄、背诵、写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讲一点写作的技巧,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成效。要多开展一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以富有文化气息的社会热点事件为依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经历,去探究。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勤练笔。平时的作文训练指导要序列化、常规化,要注重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每一次的指导都要有一定的训练点,大到文章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小到每一句语言的完美表述、一个词语的准确运用。要多写命题作文,因为不管何种形式的作文最终都会落实到命题作文上。要广开生活之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多读书看报,多写身边的人和事,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作文才会下笔千言,一挥而就。

 

王江南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