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第一课时 一、熟悉文本(可安排在课前,也可给5~10分钟让学生回忆,教师适当点拨) 二、基础知识积累 1.生字注音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 珊瑚(shān hú)攒(cuán) 觅食(mì)秕谷(bǐ) 蝉蜕(tuì) 倏忽(shū)枸杞(gǒu qǐ)腻味(nì)殷红(yān)嗫嚅(niè rú)兀地(wù)辩斗(dòu)上溯(sù) 2.在括号内写汉字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面面相(觑)( 蹑)手蹑脚 著作(等)身 三、文学常识填空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裁 散文 ,选自 《朝花夕拾》,作者 鲁迅 。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2.《月迹》作者 贾平凹 ,选自 《月迹》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孩童奇特敏锐的想像。 3.《三颗枸杞豆》作者 程海 ,选自 《小说林》 。本文描写了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告诉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 王安忆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一个男子汉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5.《柳叶儿》作者 宋学孟 ,体裁 散文 。本文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五、口语交际(劝告)文本 P. 84页 例1:李明要参加义务献血活动,可他爸爸不同意,认为献血会影响儿子的健康。如果请你去劝告李明的爸爸,该怎么说? 例2:你看见一位阿姨给孩子剥香蕉时把皮扔在了地上,这时你该怎样劝说这位阿姨呢? 四、句子修改 正当我在屋里用笔写字的时候,隔壁的收音机响了。我耳朵听见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雄壮的歌声。 典型热点考题】 例1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空间为序,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B.《三颗枸杞豆》一文,通过三叔失败的人生教训和“我”的转变,启示我们应该抓住时间,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C.《我们家的男子汉》按人物性格特点用小标题的形式来组织材料,成功地描写了一个小男子汉的成长历程。 D.《柳叶儿》着重描写童年时代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趣事,乐趣中饱含苦涩。 解:这道题形式上是选择题,实际上是关于文章思路和内容的理解判断题。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求对有关课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有清晰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其次,要认真读题,抓住要点,仔细辨别所解题是属思想内容方面,还是知识方面;知识方面是作者的构思问题,还是人物性格的刻画问题。凡此都要从大范围到小范围的思考,分辨清楚。一定要克服先入为主的习惯,跳出思维定势,开阔思路。遇到一时吃不准的问题,不能老盯在结论上,要迅速另辟蹊径,直至找到最充分的理论与事实根据,再肯定下来。 A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点明文章写了两个地方的生活,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到……”表明文章是以空间变换的顺序来叙事的。课文通过百草园乐园生活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对陈腐、艰深、脱离儿童实际的封建教育内容的否定。 B项:《三颗枸杞豆》是植物学家程海成名后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课文主要写了虚度一生的三叔临终前的悔恨和他的悔恨对“我”的教育,启示人们,要抓住时间,抓住生命,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 C项:《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感受,成功地描写“我们家”一个小男子汉的成长过程。文章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用五个小标题概括人物五个方面的特点,使文章条理清楚,眉目分明。 D项:《柳叶儿》主要写作者童年时代在严重饥荒的岁月中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全文以“乐中带涩”为情感基调,以柳叶儿为线索,叙事、描写都充满乐趣,但乐得很心酸,乐得很无奈。 比较四个选项,B、C、D项正确,A项有误。 例2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1)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他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2)“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3)“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有怒色了。 (4)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5)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6)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7)“人都到那里去了!” (8)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9)“读书!” (10)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11)“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12)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 宿儒( ) 蝉蜕( ) 拗过去( ) 消释: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声鼎沸: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二段文字能体现儿童什么特点? 3.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这个园虽然没有百草园那么大,但也是一个“乐园”。这里有哪些“乐事”?写这个园对写三味书屋有什么作用? 4.仔细品读画线的句子,想想寿先生是位怎样的老师? 5.作者大量地引录了学生和老师朗读的内容,这些内容你能不能理解?如果把它删掉,好不好? 6.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哪些地方应该改革?谈谈你的看法。 解:本段文字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作者童年时期在三味书屋中的几个生活片断。练习涉及字词识记、人物与事件分析、重点与难点内容理解等多个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难度较大的重点段落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去分析旧时教育的评判能力。不论是理解能力,还是评判能力,都属于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就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分解开来,一一加以考察;综合即是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或方面联合起来,成为整体进行考察。实际上,在考核测试时,往往两者兼用。 第1小题是字词识记。注音要看清字形,注意多音字;释义要结合语境,加以理解。 宿儒(sù) 蝉蜕(tuì) 拗过去(ǎo) 消释:消融、溶化。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一样。 第2小题是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解答本小题,一要注意人物的年龄特点:儿童;二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细加体会。“很想详细地知道”、“赶忙问”等词语,表现了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第3小题是分析梳理文章叙述的事件,理解写法的作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虽然不大,但也是一个乐园。读第⑥段,便不难知道,主要“乐事”有三件:①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②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③捉苍蝇喂蚂蚁。作者写这个园,目的是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反衬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单调和枯燥。 第4小题是依据语句理解人物形象。从画线句子看,先生最初“很严厉”,后来渐渐“好起来”,孩子们可以到后园去玩耍,只是不能“太多、太久”,“有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生气的时候,“普通总不过瞪几眼”。由此可见,寿先生是一位严而不厉、严而可亲,在当时还是比较开明的老师。 第5小题是考查学生对难懂句子及其作用的理解。作者引录的内容很难理解(也无须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大量引用,目的在于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封建教育内容是如何的陈腐、艰深、脱离学生实际。如果把它删掉,就收不到这样的效果了。 第6小题是谈看法。这道题目比较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但核心应该有这样三点:①改革陈腐、艰深、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②改变单调的读书方法;③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例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练习 (一)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有山有水。尤其是门前的山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小蚱蜢……有一种昆虫,土名叫金巴牛,翅膀外面有两片鼓鼓的硬壳,上面布满了黄色的花纹,看起来就好像一个金质的盾牌。它经常躲避我,在野高粱墨绿色的叶鞘里。但我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于是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闪电一般捏住叶子的上半部,把它堵在里面,任它嗡嗡地哀啼,也不理睬。然后,用指甲在叶鞘上挖一个小洞,等它爬出来逃跑时,再一把抓住。……山谷里的树林成了我的乐园。 (二) 天蒙蒙亮,眼睛还没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清凉。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冰凉的硬地上,牙齿都咯嘣嘣地响。我赶紧把裤带勒紧,手上吐口唾沫,抱住树干,缓一缓劲,便飕飕地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阴凉。 1.第一段文字说“山谷里的树林成了我的乐园”,原因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详细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文字中哪些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我”捉金巴牛的过程? 3.第二段文字突出了清晨景色什么特点? 4.第二段文字中加粗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5.这两段文字都写得生动、细致、有趣,是什么原因?阅读后你受到什么启示? 解:这道阅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细腻描写和优美语言的感悟能力。散文也可以称为美文,它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描写和语言。散文的描写往往笔触细腻,层次分明;散文的语言一般准确、生动、形象、优美,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类题目,最好先对所选的文字进行整体阅读,有个总体把握,看看写了哪些景,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哪些地方写得生动、传神。然后再细读题目,根据要求对选文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概括,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逐一作答。 第1小题是阅读理解填空。语段(一)中,“山谷里的树林成了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全段的中心句,前面主要写“成为乐园”的原因。细读文字,可以发现原因有三点:①门前的山沟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②里边还有小松鼠、小兔子、小蚱蜢……;③可以捉金巴牛。前两点原因一笔带过,捉金巴牛的过程描绘得细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第2小题是体会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作者在描绘捉金巴牛时,主要用了这样一系列动词:“发现”、“蹑手蹑脚地走过去”、“闪电般地捏住”、“堵”、“挖”、“捉”等,这些动词把捕捉过程写得细致而有条理。 第3小题是概括景物特点。语段(二)主要写了“早春的空气”、“村边的小道”、“村南的小河”、“远处的小石桥”等景点,从“蒙蒙”、“湿润润的清凉”、“淡淡晨雾”、“缓缓地流”、“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笔下早春的景色是清凉、恬淡、宁静的。 第4小题是体会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这类题目可以通过同没有加粗字的不同效果的比较来解答。“飕飕地”形容上树很快,有了它,则能表现出“我”上树的技能高,而且有形象性和动态感;去掉它,只能知道有爬树这回事,而不能表现“我”上树之快,技能之高。 第5小题是探究原因,萌发启示。两段文字都写得生动、细致、有趣,原因在于作者对童年生活有细致的观察和真实的体验。细致的观察是细腻描写的基础,有真实的体验,才能记忆犹新,鲜活灵动。我们青少年学生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养成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并用心去体验、感受活生生的现实生活。 第二课时 (单元检测) 一、给加粗字注音(认清字形,读准字音)(4分) 确凿( ) 收敛( ) 觅食( ) 一绺( ) 颓唐( ) 油蛉( ) 鲜为人知( ) 鉴赏(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看清笔画,正确书写)(5分) 蟋shuài( )chán( )络 桑shèn( )书shú( ) tì tǎng( )油líng( )斑máo( )脑suǐ( ) kuī( )甲 shān hú( ) 三、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加以理解)(4分) 1.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 2.那时正值三月,春天几乎从山沟里溢出来了。( ) 3.他吃饭很爽气。( ) 4.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 ) 四、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填空(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8分)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__________》,文章以__________为顺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的生活。 2.《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作者是当代女作家__________,她的《__________》获茅盾文学奖。 3.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4、开一块雪,________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_,便________住了。 五、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注意拟人和比喻的特点)(4分)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2.你用针尖将小苞挑破,才能看见这个害羞的家伙。( ) 3.林子里今天格外美丽,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 ) 4.女孩再走过小市场时,老远就看见黄纱巾还在那儿飘舞着,像一只黄蝴蝶。( ) 六、选出对课文有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插叙了关于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一种恐怖气氛。 B.《三颗枸杞豆》一文,作者详细地记述了三叔和“我”关于太阳的对话,从中可以看出三叔希望“我”从他虚度光阴中吸取教训,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C.《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中细致地描述了“他”买橘子水的情景,目的在于表现“他”作为男子汉要求独立的愿望。 D.《柳叶儿》一文,写“我”吃柳叶儿吃得“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一方面表现出“我”对柳叶儿有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年生活的艰辛。 七、阅读语段,完成练习。(72分) (一)(18分)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 ),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甲]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乙]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丙]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按原文填写第一段文字中括号里所缺的词语。(3分) 2.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4分) (1)轻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缠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拥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浪线句的修辞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2分) 4.对第一段中加粗词语用法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说园里的景物不值得多说,只有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才有趣味。 B.是说百草园的景色美不胜收,所以不必多说了,只选有趣的写出来。 C.作者用“不必说”与“单是”形成对比,突出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最有乐趣。 D.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的“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经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是比比皆是了。 5.第二段文字中空格[甲][乙][丙]处的恰当词语是( )3分 A.毁 隔壁 跳 B.弄 间壁 蹦 C.毁 间壁 跳 D.伤 邻居 窜 6.第二段文字着重记叙的内容是( )(3分) A.“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具体活动的情景。 B.“我”与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告别时的具体过程。 C.“我”告别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就要到书塾去读书前的心理活动。 D.“我”对自由自在的百草园生活的最后一笔的描写 (二)(12分)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有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子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树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1.文章开头第一句“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既然是第一句,为什么要用“又是”?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4分) 2.选段中,在同一个自然段连用了三个“吃光了”,请体会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4分) 3.通读语段可知,吃柳叶儿要嫩的好,还是老的好?为什么?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中有没有词语和此相结合?(4分) (三)(12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他出去,他不愿让人搀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有一次,我带他去买东西,他提出要让他自己买。我交给他一角钱。他握着钱,走近了柜台,忽又胆怯起来。我说:“你交上钱,我帮你说好了。”“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说。到了柜台跟前,他又嘱咐我一句:“你不要讲话噢!”营业员终于过来了,他脸色有点紧张,勇敢地开口了:“同志,买,买,买……”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我有点后悔起来。后来,他会自个儿拿着五个汽水瓶和一元钱到门口小店换橘子水了。他是一定要自己去的。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我只得由他去了。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为了能尽快地拿着空瓶再去买,他便飞快而努力地喝橘子水。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从外面回来,见他正在门口小店买橘子水。他站在冰箱前头,露出半个脑袋。营业员只顾和几个成年人做生意,看都不看他一眼。他满头大汗地、耐心地等待着。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1.为这段文字选择一个恰当的小标题来概括本段的中心( )(整体把握,感悟中心)(3分) A.他的眼泪 B.他对独立的要求 C.他面对挑战的沉着 2.文章通过哪些事来表现这个中心的?详略如何?(抓住要点,加以归纳)(3分) 3.画线句子能体现出“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情?(结合语境,仔细揣摩)(3分) 4.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生动、风趣、幽默?用“__________”画出来,认真体会。(作文时尽可能把语句写得漂亮些)(3分) 四、没有钓到的大鱼(15分) 他家在岛上有一所美丽的小房子。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开手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了——但距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__________”母亲说。 “不,妈妈!”孩子哭了起来。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条渔船和一个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有看见他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的脸色中知道她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于是,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回水中。 夜色中,那鲈鱼抖动它肥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孩子回想起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这已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他说得对,他再也没能钓到那天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在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那个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晚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1.在下面两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放在原文横线上。(3分) A.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揣摩不同语气的不同表达效果) B.孩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 2.如果把文中画“ ”的句子删去,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有助于刻画母亲的角度去思考) 3.文章最后一节“没有钓到的大鱼”和“依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中的“大鱼”各指什么?(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3分) 4.母亲是位怎样的人?(整体感知,抓住重点)(3分) 5.“他”为什么“终身感谢母亲”?(想想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然后作答)(3分) 五、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15分)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里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引之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个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B.本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C.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D.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2.文章加粗的“欢然”和“循规蹈矩”分别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3分) 3.“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其中第9段主要写了“我”哪些忧虑?(3分) 4.作者将母子关系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3分) 5.这篇文章的人称很有特色。“你”、“我”、“他”均有使用,试从选文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 一、záo liǎn mì liǔ tuí líng xiǎn jiàn 二、畦 捷 蝥 塾 盔 嗫 蹑 蹑 鼎 三、1.如果2.满而流出,写出了春色的浓郁。3.爽快4.突然 四、1.《朝花夕拾》 空间2.王安忆 《长恨歌》3.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长吟 肥胖 轻捷 直窜 五、1.拟人2.拟人3.比喻4.比喻 六、A(给百草园抹上一层神话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内涵。) 七、(一)1.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长吟 伏 2.(1)轻快。(2)缠绕。(3)形容何首乌块根粗大。(4)凑在一块儿。3.拟人 排比 4.D 5.C 6.C (二)1.不矛盾。因为年年都有柳叶儿,说明作者对柳叶儿很关注。2.说明人们饥饿程度之深。3.嫩的好吃。“柳叶,……难以下咽。”苦中略带些涩。 (三)1.B 2.文章通过不愿让人搀他的手和要自己买东西这两件事来表现他对独立的要求。略写前者,详写后者。3.第一次买东西失败后的沮丧心情。4.如“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终于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等。 (四)1.A(语气肯定,不容商量。)2.不好。不能更好地体现出母亲遵纪守法的自觉性。3.前者指从湖中钓出的大鲈鱼,后者指事业上的显著成绩。4.母亲是一位自觉遵纪守法、严格要求孩子的人。5.是母亲教会他严格自律,遵守公德,诚实,守法。 (五)1.A 2.“欢然”生动表现出孩子第一次独自上学时的新奇、喜悦的心情。“循规蹈矩”体现出孩子听话且略显胆怯的心理。3.“我”对于他将获取什么样的知识的忧虑。4.5.略 权力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