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次作文训练 作文指导(高二必修五)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作文指导 手机版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我石头。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较低价格买下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1、审题型:

材料作文+关系型话题作文                 议论文

2、审材料重心:

“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块,只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山头和石头的关系?

3、感情倾向

4、喻指什么? 困难、挫折、挑战等等

审题可能失误: 

1、态度决定成败(拼搏、自信、勇敢、乐观悲观等);

2、变换思维;

3、积累、集体的力量;

4、单纯论述简单与复杂、大与小;

5、敢想才会赢;学会怀疑。 

较为切题的立意为:

1、不要把“石头”当成了“山头”,放大了困难,要勇于挑战。

2、敢于尝试,“山头”其实只是“石头”而已,付出行动,便可搬走。

标题                                               要居中

1、给自己一点勇气       2、勇于挑战        3、山头只是想象的

4、尝试区分石头与山头      5、试一试也许就能行     6、成大事只要一点勇气

7、给自己尝试的机会     8、困难不难     9、难题并不难

10、别把石头当山头      11、化山为石的想象力      12、不试试怎么成功

13、不试一试,怎么知道?    14、不在被中睡,怎知被儿宽

15、进一步海阔天空

例文

                                                试一试也许就能行

    人们总是畏惧那些看似庞大的“山头”,却从未想过它是那么的不堪一击,稍稍努力便能晃动,这就充分地说明,一切皆有可能,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正所谓试一试也许就能行。

    著名主持人杨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在保守中成功。”我们往往对那些艰难的任务,难做的事情畏缩,所以我们总是停留在原处。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了。一位叫马维尔的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道:“上两届总统都曾想过废除黑奴制,《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就,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给您去成就英名? ”林肯回答道:“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丧。” 看来幼年的经历在林肯心中打下了永久的烙印,他深谙“试一试也许就能行”的道理,鼓起勇气尝试了,奋斗了,也就获得了成功。看来,很多时候,敢不敢尝试,是区分伟大与常人的试金石。 

    尝试需要我们的勇气与信心。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常人不做的事情,不随波逐流,不盲从跟风,这需要很大的自信与勇气。假象容易欺骗我们,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母亲如果听信了父亲的话,那么也许“山头”永远就是不可战胜的“山头”。德国化学家维勒对墨西哥出产的一种铁矿石进行研究,断定这种铁矿石还有一种同被人发现的新元素,可惜的是,他想到这么多年未被人发现,想必十分困难,也就未深究下去,最后却被另一个化学家简单的解决了。可见,缺乏尝试的勇气,是阻碍我们创新、进步的最大顽石,所以,我们要勇于尝试,因为,“试了不一定赢,不试,一定输!”

    不敢尝试的人生是可悲的。正如美国的查尔斯所说:不断前进,那么你在某件事上栽跟头可能是预料之中的事;但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坐着不动的人会被绊倒。伟大的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壮美的。除非你停止尝试,否则就永远不会是失败者。

    鲁迅先生曾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抛弃那些复杂的观念,大胆的,无所畏惧的去尝试,你也许就会成功。

    因为,试一试也许就能行。

写作训练2——教材P73.五

读孔子与弟子的两则材料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会意作文。 

材料作文主题提炼——解题思路(第一步)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见义勇为、救人而受赏、施恩而得报、人要正视名利、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 ……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报账是合法的、必须按规则办事、个人行为和社会影响、高尚品格与民众心理……

    第二步:得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多则材料的最佳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第三步: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

  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利与义),孔子更看重的是善举所形成的社会效应,所考虑的是社会公德。 

提炼主题

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知孔子对两个学生不同态度的故事告诉我们:

 正确对待义与利——

  强调重义轻利,但并不是不要利;重公利轻私利并不是否定私利;重义轻利己并不是忘掉自己。只要符合法律,依靠自己劳动所得的合法利益都是可以获取的。

  个人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不同影响。…… ……

寓意联想

       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       表彰: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如:袁隆平、运动员……)    …… ……

充分利用材料

 可以利用材料作为议论的根据,也可以运用材料做文章的论据。总之,不能置材料于不顾,随意生发,背离材料。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对孔子的话颇感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竟受责备,而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引:入题快)

        看问题与做事情都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收下谢礼的学生虽然收了贵重的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其实,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提、析:切题准)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恒的话题。无德者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的基础。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时往往过于偏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于是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理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论证)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这能说明他没有道德情操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也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比之于袁隆平的贡献,这500万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奖励。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是想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我国工作。孰大孰小,早已不言而喻。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取得了很多历史性突破,奥运会后国家重奖了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这件事引发很多议论,责难之声不时充盈于耳。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我们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是丧失了道德。女排姑娘们不是就集体把奖金捐给了慈善机构了吗? (正反事例论证)

       当然,我们也不能见利忘义,而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用道德概念看待利益问题,更不应惟利是图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

• 同样是善举,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

• 为什么?

•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

•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

• ①以人为本,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 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

• 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2)从行善者的角度

•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

• 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   

• 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

• 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

• 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

• 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3)从人们的角度

•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 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 ③不应人云亦云

•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②好人应得好报

•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四、写作成文

        例文:

“施恩”该不该“图报”?

孔子老先生赞扬接受谢礼的学生而批评没有报账的学生,此番举动旨在以一人之行影响众人之为。而透过这两件事看人生,是要面子还是要实在,道德与利益的进退维谷该如何把握?我认为,一切应从实际出发,重实在,扬德行;以客观的眼光看事情,以积极的态度做事情,发挥连锁反应的作用。(开篇引材料)

      随着某位捐助贫困生上大学的慈善企业家对其捐助者的冷漠感慨了一番后,社会上抛起了一场对“感恩”和“图报”这几个字的大讨论,在5名大学生因“不知感恩”而取消其爱助资格事件发生后,更是引起了全社会对“感恩”与“施恩”的关注。   

    “施恩不图报”一向被我们视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提倡,也只是提倡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着人间的关爱、友善与和谐。然而,在这个全球化,物质化的时代,这种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施恩者到底该不该求回报?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该!

    其实“施恩”与“求报”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人们看待这两者的眼光带有色彩,这是我国传统无私奉献高标准精神要求下的影响。人们大都认为选择施恩,就是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而做一个高尚的人,就不该要求回报,要求回报,则被认为是不正当的,施恩的行为便不纯洁,甚至被认为是思想有问题,更有甚者将其视为“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

    我觉得人们不必如此激烈地批判“施恩图报”者,“图报”并不影响“施恩”的高尚,适当的回报还有激励作用。

    话说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落水,就奋不顾身地跳下把它救起。那个孩子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却遭人非议。而孔子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可以鼓励更多人们去救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都有这等认识,为何身为新时代的国人还对“施恩图报”如此苛刻呢?

    保护自己,不愿吃亏,这是人的本性。现在社会和国家对见义勇为的人的各项优惠及嘉奖也是一种施恩图报的体现。

“施恩”不仅在于救人,捐款等也不仅在于针对某个人的恩惠,还有对群众,对社会所“施”的“恩”,比如在公交车上或火车地铁中抓扒手。同样的,“图”的回报也不仅是金钱的酬谢,个人的感激,还有政府、社会对善举的尊重。

    2006年夏,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在沿莱茵河旅行时,途径一个叫克里斯托的小镇,捡到一个装满钱的皮夹送交行政厅,然后不留名的离开的。而小镇镇长却发动了莱茵河沿岸十多个城镇的警力寻找他,并要求他收下奖彰和酬金,并说:“这不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跟多人的施援向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把“图报”看作是社会对善举的回报。

    施恩图报无可厚非,但这“报”应是一种受恩人主动的感恩的回报,那种主动强行索要“锦旗”或“报酬”式的的荒诞“回报”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开放的社会,接触着许多不同的思想并受其影响,难道我们不该宽容地对待“施恩图报”这个崭新的价值态度吗?

    (结尾)只要你是真心实意做好事,没有违背道德原则,收不收钱都随便。多一点人情,礼尚往来;卖弄一点风情,写篇感谢信;装点侠骨柔情,万般推辞不肯收。收出点风格,生活不就多姿多彩春暖花开了么?

利与义可以得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可是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前提。

    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背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任何事情,尝试就可以探索成功,但放弃就意味着一定失败,既然结果是未知的,为什么不鼓起勇气尝试一下呢?很多困难正如父亲想象的山头,其实只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而已,鼓起勇气尝试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将它们晃动。正所谓勇气可以改变一切,尝试会创造奇迹。

    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添以大胆的勇气,去搬开拦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大山”。这才是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应有的态度。你会发现,貌似吓人的“大山”其实也不过是“石头”堆成的,并且很可能只是石头而已。

    林肯的父亲将农场的石头看成山头,认为它们是搬不走的,而事实上,它们只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轻而易举便可搬走。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也将“容易搬走的石头”看成“搬不走的山头”,从而使自己丧失了斗志,失去了信心,做不好任何事情。

    在生活中,就算遇到了“山头”,我们也应该将它们看成是“石头”,这样才会有足够的信心来克服困难。信心加上行动,再加上不受环境影响的斗志,所有的困难都会不堪一击的。

    我们的一生会遭遇很多失败,其实在很多时候,失败的原因是我们把问题想得太复杂,把能够轻易搬开的石头看成庞然大物,看成根本无从下手的高山,因而放弃了尝试的机会。我认为,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是小石头,勇于尝试,付出行动,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古人云:“合抱之末,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之花需要行动来栽培,否则,像林肯的父亲那样,不敢行动,不愿去尝试,一切机会将会与你擦肩而过,理想只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

    眼中的大山可以一块一块地搬走,但更为重要的是将心中的“石头”搬走更为重要。

    只要你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

    要敢于挑战山头,要把大山当小石头那样,跨越它,不要让它挡住了你前行的路。

    现实生活中,山头与石头好比障碍物,在于你怎样看待它们。但只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你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可能是由于父亲和那主人都没有勇气而一直以为那是一座山头。人生是需要尝试的,试了,不一定赢,而不试,一定输,不肯尝试的人注定永远平庸。

    只要我们勇敢地去尝试它,不管是山头还是石头,我们都一样可以将它搬走。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又会遇到多少的“石头”,可是我们却总将他们看成“山头”,我们总是将简单的事情,把它复杂化。

    石头并不难搬,难搬的只是人们思想上的懒惰和退缩,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勇于行动,即使是一座山头,也会被我们轻而易举的搬走。

    心态不好害怕尝试的人,即使是一小块石头,也会把它当成一座大山头来看,认为难以跨越,最后平庸度过一生。

    困难,很多时候,也只是看上去很困难而已。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被困难打倒,而是被困难吓倒。当面临困难时,他们以生活经验想象着这个困难是如何如何的难,怎样怎样的没可能,就这样,还没去尝试,便退缩了,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其实阻碍人们成功的往往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而是他们想象的困境。在行动之前,就给自己的行动预设了各种不可能,结果在行动中畏首畏尾,不敢放手一博。他们想象的困难就如同一块在心中生下了根的山头永远不能铲平。所以我们要摒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象和成见,相信自己,勇敢去做,那么,再坚固的山头也会是一块能轻而易举搬运的小石头。

事件2:广东佛山“小悦悦”的悲剧

1、 个人明哲保身,人心冷漠,“国民劣根性”

2、社会道德缺失,“急危救困”传统美德急需弘扬。

横向展开:

 就在几年前,南京“彭宇案”曾引发全国关注 ,有网友评论,自“彭宇案”后,社会道德滑坡30年。各地频现的翻版“彭宇案”,恰是道德丧失、信任危机的体现。 

 “不扶老” 事件屡有发生。深圳益田村一个老人跌倒,无人出手相助,老人因此不治身亡 。

 “测试人品的时刻到了,有个病人的血氧在往下跌,半夜很可能要起床收尸……这大冷天我暖个被窝也不容易,等我下班在(再)死啊……”这是一则微博上传的内容,22日以来,这则微博开始广为流传,博主为汕头市一家医院的一名医生,目前已被调离岗位。

 冷血微博折射出医德堕落。 

 吃的或是“杂牌米+香精”熏出的“五常香米”;啃的或是“白馒头+色素”染成“玉米面馒头”;涮的或是“辣椒精+飘香剂”配出的“火锅底”;喝的或是三聚氰胺为主要原料“勾兑”的奶粉……嘴,稀里糊涂地吃喝,可怜我们的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化学反应”。“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有人说,平民并无奢望,只想让嘴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让胃“免于化学品的煎熬”。但这一点愿望也在一次次食品隐患与事件中“破灭”。

 有关报告内容显示,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受访者投票选出了企业和生产个人丧失了道德底线等三大主因。

探究原因:

 温家宝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

 中国社会过于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建设,才导致“小悦悦悲剧”的发生。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光有金钱是不行的,更需要成为一个让世界各国人民尊敬的国家。

 长久以来被忽视的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人心冷漠,更深刻的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中重考试、重分数,却轻视甚至忽视了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精英文化”是推动社会道德滑坡的先锋军 

预测未来,得出结论

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 怎样做个好人?怎样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 道德的底线在法律的底线之上,道德底线的失守要靠法律底线来救助、来守护,因此,我们必须痛定思痛,一手抓教育,一手抓打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郑方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