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捕捉“动情点”(第一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学会感动,用心触摸,培养学生爱生活的情怀。 2.学习捕捉“动情点”,学会选取生活中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3.学会写作运思的技巧。 【学习重点】怎样抓住“动情点”。 【学习难点】理清“动情点”与文章结构的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写作运思真的很难吗?这个“难”字可否去掉?让我们来看看两位法国艺术家说过的名言。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文学家乔治•桑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永远存在于只要我们伸出手,就可以捉住它的地方。” 二、互动 (一)何为“动情点”? 1、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 画面的内容: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只,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这则广告带给你什么样的“点滴感动”? 2、思考交流:何为“动情点”? (二)探究:如何抓住“动情点”? 1、展示图片,回顾生活点滴:你能捕捉以下图片中的动情点吗? (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大雪封山也不例外。这个学生说,他从来没有迟到过。) (这双脚每天都要跋涉两个小时山路。大雪封山也不例外。这个学生说,他从来没有迟到过。) 2、请大家阅读朱自清先生的作品《冬天》,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请你概括作者选取的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 (2)、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三个片段的共同点。 3、阅读教材“知识导引”部分,思考:横断面、纵断面两个文学概念的内涵。 (三)、欣赏:学生作文片段 选段一: 风吹起妈妈的头发,裤管空荡荡的,我挥手,妈妈也挥手…… 很远了,马上就要转弯了,我踮着脚尖,趴在窗户上,看到妈妈也踮着脚尖探着身子和我挥手…… 选段二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微弱、缓慢,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着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又踹了被子!”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慢慢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选段三 一团浑浊的糊状液体在鼻孔前探头探脑,随即像一条蠕动的虫子爬出洞口,向下缓缓移动。渐渐地,虫子爬到上唇边,似乎迟疑了下,既而又肆无忌惮地前行,于是虫子就变成了一座桥,横跨在上下两片嘴唇之间。嘴张开,桥便拉细了,像要拦腰截断。只见他舌尖移动,迅速在唇前括了个圈,桥不见了。 (四)、讨论:“动情点” 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 1、阅读P45《回家》找出文章的三个“动情点”?结合例文,思考 “动情点” 与文章结构有什么关系? 2、如果只有一个集中的动情点,应放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更好地凸显“动情点”,增强文章的力度。 ⑴精心剪裁,巧设高潮,凸显“动情点”。 “动情点”决定着全文的高潮,牵动着全文的结构,所以在写作运思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来使情感厚重感人;也可以通过调动各种不同的叙述顺序,加强细节描写等方式来“浓缩”文章的结构,使情感更加集中、动人。 ⑵集中渲染,画龙点睛,凸显“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力量。 ⑶细化情景,虚实相生,凸显“动情点” “动情点”只是一个触发点,要想让读者从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产生情感的共鸣,还需要注意生活情景的真实情感。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付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