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

3、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

二、学习重点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三、知识链接

1、《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2、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3、文体知识感知:

(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某种事物、描绘了某个物体还是对某人或某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某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的文章叫做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2)、议论文有什么特点呢?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中缺一不可,与记叙文是有区别)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从一篇文章里找出中心论点有规律可循。首先,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其次,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明确了这一点,在读一篇议论文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因为这些往往是作者要阐述的论点所在的关键位置。还有一些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一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就需要我们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举例子)和道理论据(讲道理、引用名言、运用比喻等)两大类。分析研究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证,把握议论的重点是掌握论证的方法。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五种,即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这五种论证方法,在一篇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论点解决提“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要解决的是“怎样证明”的问题。

(3)、议论文按论证方式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可举“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来简要说明。)

(4)、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阅读议论文,还要掌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同时,要体会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特点。

四、自主学习

1、词语学习

百行     旁骛      亵渎       佝偻       承蜩        骈进       强聒不舍

2、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属于什么文体?(议论文)

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证、论据)作者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4、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在书上画出)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什么发表了看法?

2)发表了什么看法?

3)作者是怎样用论据来论证的?

4)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交流观点: 

1、对自己现有的、正从事的职业发表看法。

2、①“敬”和“乐”(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为什么“敬业乐业”是论点,而“有业之必要”就不是中心论点呢?因为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敬业乐业”来写的。)

判断中心论点就看是否全文都围绕它展开的。只有几句话或几段话论述的不是中心论点。

②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后,首先发表了什么看法?围绕这个问题又谈了哪些问题?

谈“有业之必要”/对现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敬业:什么叫做“敬”,怎样“敬”;乐业:为什么要“乐”业,怎样“乐”)

五、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作者要论述“敬业和乐业”,它的基础是要有“业”。用孔子的话从反面进行论述(道理论证)和百丈禅师的事例从正面进行论述(事实论证)

2、作者怎样阐述“敬业”的?(第五小节是一个过渡段,从对有业的必要性转入对敬业的论述)

(先解释“敬业”的含义。然后阐述什么叫做“敬”,怎样“敬”。(可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几个问句)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是怎样阐述“乐业”的?

(作者先写 “做工好苦呀”。这是从反面论证“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从反面论证了“苦”,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然后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四点分别从职业的内容、成就、性质以及对待职业的态度四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敬业是一个人的人格操守,乐业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最后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强调“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4、总结全文

1、论证方法:本文作者采取的是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论证结构采用了议论文最常见的“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结构方式。

3、语言特色:(1)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全文一共列举了十二条格言和一个故事,对于经典格言都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如: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丰的话讲,凡是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2)多用口语,如话家常。如:“讲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不肯吃饭。”又如,“人生从也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此外,几处设问句的使用,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提炼出来,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六、拓展延伸

1、梁启起是几十年前的学者,他在这篇演说词中的观点,是针对那个时代的职业观展开的。你认为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中落伍吗?你赞同这些观点吗?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找出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说说理由。

2、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苦与乐

①读书中的“乐”确实不多,“苦”却常常存在。但是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学习中的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世上之所以出现出类拔萃的伟人,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正确地对待苦。在苦中前进,在苦中寻乐。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的发明(乐)不知其数,而他在发明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受的失败(苦)更是不知其数。他曾为一件发明做过8000次失败的实验,每次失败都对他的努力作了否定,给他带来了痛苦。而他并不因痛苦而停止努力,反而说,这8000次的失败虽然使我痛苦,但我也从中感到了乐;因为它们至少使我知道这8000种实验方法是行不通的。他不因失败的痛苦而感到失望,反而是从中吸取教训,得出经验,顽强不屈地继续走这一条既有苦,又是通向乐的曲折道路。

②苦虽是对乐的否定,但也能引导人们逐步走向乐,这就是“苦中有乐”。

③但是,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导致“苦得望越多就越乐”的谬论。苦虽然显示了学习中的错误,但要想得到乐,还要从苦中摸索,找出导致苦的原因。众所周知的平行公理在它真正诞生以前,也经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它刚刚问世时,人们对它大加怀疑。许多科学家、学者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平行公理的证明,但得到的只是失败。过了几个世纪,有个科学家经过七年的论证,得出了平行公理不可论证的结论,从而创造了闻名世界的新学科——非欧几何学,这个科学家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尊敬,得到了乐。那么,除了这个科学家以外,其他学者为什么尽是苦(失败)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从失败中(苦)中得到正确的教训,而这个科学家之所以得到成功(乐),就是因为他善于在失败中科学地总结,终于找了通向成功之路。所以,乐并不是苦的海的简单的积累,只有在苦中认真总结,才能最终尝到成功的甜头,享受到乐。

1.第①段中说“往往苦得越多,最后尝到的甜也就越多”,这同第③段中把“苦得越多就越乐”看作谬论的说法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2.文中前面用爱迪生的事例,后面用创造非欧几何学的科学家的事例,都是科学研究,这两个事例能否对调一下位置?为什么?

3.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扬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是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1.仔细阅读全文后概括出全文的中心

2.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的关系。

3.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写在下面:

5.选出引号内加点的词语在感情色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A.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B.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

C.已有239名“***”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         D.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

6.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与乐》1、不矛盾。第①段这句话是指苦与乐依据一定的条件是可以转化的,这个条件就是要正确地对待苦,善于总结苦。而“苦得越多就越乐”的观点则是错误地认为乐是苦的自然积累的结果,把苦绝对化地等同于乐了。2、不能对调。因为用爱迪生的例子强调的:如果善于在吃苦中总结,吸取教训,苦就会转化为乐;用创造非欧几何学的科学家的事例,不仅再次证明了要善于在吃苦以后总结教训,才能得到乐,而且还拿失败者作为对比来证明如果不善于总结苦,得到的仍将是苦。 3、对第①段的小结。乐不是苦的积累,而是对苦的总结。、《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1、倡导读书求知,是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的根本途径。 2、引证或道理论证。读书与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之间的。 3、对比论证,事例论证。读书一定要有选择)或:读书要选好书)。 4、只要是有关读书的名言即可。 5、C。 6、如:汪精卫充当汉奸;李洪志邪教害人;成克杰贪污受贿;张君杀人抢劫等

 

承国萍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