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到底要革谁的命?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刘宁 余冠仕 早在去年,文学网站“榕树下”和著名网站网易相继搞起了评选优秀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活动,掀起了一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大讨论。由此,针对网络文学的评判标准、欣赏角度和审美观念,网上、网下围绕“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网络文学是否将取代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未来出路”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反应最激烈的来自于网络写手,他们质问道:我们的作品为何要传统作家来评判?他们知道网络文学吗?至今,这些讨论都有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没有解决:什么是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后现代2.0版 网络文学是只能在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是内容与网络有关的文学作品?还是先在网络上发表后又被传统媒体发表的作品?进一步问,网络文学到底是不是文学? 暂且把这些问题放在一边,让我们先看看当前自封为“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 网络写手大部分是较年轻,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变革思维方式的“网人”。目前著名的网络写手,大多是理工科出身,诸如此类的专业背景使他们创造了一些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写作手法和奇特构思,带着“数字”的味道。正因为写作群体的不同,造成了他们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及审美标准的不同。这必然带来写作手法的相异和写作内容的差别,比如网络聊天室的出现就扩展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并由此衍生出的网恋更是一个神奇微妙的交好过程,它们也一度构成了网络文学中主要描述的内容。 网络文学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满足,可以说是“私人化”作品,如描写爱情,只注重感觉、情绪的刻画。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写我所想。阅读网络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在为读者展示自己对生命的诠释、对爱情的迷茫、对失败的困惑。这是一种淋漓尽致的宣泄。所以,痞子蔡在接受某报记者采访说,创作本质就是要自由,限制束缚越少越好。 网络写手在写作手法上自由随意,极具创新性,但过分随意使得写法粗糙拙劣,不仅段落不分,乱用词汇和标点,经常是一句话即一段,句号代替了大部分的标点,且大多整体结构混乱,缺乏严谨的构思。此外,奇特新颖的网络语言中不乏大量的“创新(垃圾?)”语言,比如说,“皮尔·盖瓷创造了瘟酒吧,比较水,使我的爱姬差点当掉。”在这里,WIN98变成了瘟酒吧,“爱姬”则是计算机,“当掉”其实就是死或是报废的意思。 当然,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网络文学最开始都是在网络上传播的,其写作方式以键盘代替纸笔。用键盘敲击出来的“网络文学”,是键盘敲击成文后,迅速上传到网络上的作品。敲击键盘代替了执笔手书,成文的速度在成倍递增,增强了思维的发散性和跳跃性,这使得写作者能经常捕捉到瞬间闪现的创作灵感,写作状态也更自然真实。 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给目前的网络文学总结一下:以键盘输入为写作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成名后再“落地”出版的另当别论),写作者主要是网络爱好者,从内容、写作手法上来看,均极具随意性,反传统的因素较多,在某些时候还很富于创新(从而也极易导致杂乱无章)。 网络文学用随意性的文字和解构的方法对我们已有的价值观进行重新审视和反讽,这所体现出来的多元化、无主流,以及所强调零散性、特殊性,反对中心主义及自由的写作方式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如出一辙。归根结底,它不过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借助网络的一种延伸。套用网络上常用的一个说法:如果在网络出现之前的后现代文学是一个原始版本的话,那么现在借着网络而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后现代的第二代版本:后现代2.0版! 颠覆的是谁 又创建了什么 曾有一批“网络文学”的忠实拥护者声称,“我们数千年来所形成的文学的游戏规则被冲毁了,随着互联网和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的文学理念正在发生溃散”,并称“现在的网络文学正带来一场革命。” 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讲,要进行一场革命谈何容易!真正称得上对以往文学理念有着革命性的冲击,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并不多见,最近的一次应该是上个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上的变化,而是“因为白话文的形式适合于新思想、新文学的内容”(胡适语)。陈独秀也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必须把封建文学和“满纸的之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彻底打倒。新文化运动中的这场文学革命与其说是写作形式的变革,不如说是思想观念的变革。从文言到白话,是一个追求理性与规则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打破旧道德,建构新道德的过程。 反观我们现在的“网络文学”,带来的又是一种怎样的革命! 现阶段的网络文学大多还停留在描述生命的本能冲动,对广阔的社会和完整的人生缺乏深刻的思考。归纳起来,一是创作题材的狭窄,多数停留在对感情尤其是爱情的描写;二是写作手法的欠缺与重复,许多网络文学虽新颖,但行文造句极不规范,大量网络语言使读者不知所云;三是思想深度比较浅显,只满足于对情节、细节的描写与刻画,缺乏对人生、社会的深层次思索。前些时,一部很火的电视剧《网虫日记》的导演英达指出,如果网络文学能去做一些建设性的东西,那才会更有前途。但现在的情形是:破坏大于重建。解构之后是什么?为解构而解构,恰恰是当前后现代面临的尴尬境地。 所以,虽然当前很活跃的网络写手李寻欢、邢育森、宁财神、黑可可、王小山等人,在众多网民中有很大影响力,而且每个人的写作风格都鲜明独特,写作手法都出新,但仍有许多评论家、专业作家和广大读者对他们寄予更大的希望,希望他们的写作能够早日从网络中走到现实。的确,放眼大千世界,除了网络、聊天室、ICQ、BBS,还有更多值得关注的东西。 无怪乎一些以传统方式写作的作家对“网络文学”这种提法很不以为然。曾参与过网络原创作品评选的著名作家王安忆认为,自己和大部分参与投稿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在对文学的理解上存在较大差距。她说:“他们不是真正的文学青年。”她甚至认为,目前大部分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音响发烧友,发烧友和爱乐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音乐技术和设备装置更有兴趣。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常常沉溺于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新的语言、题材和表达形式,等等。 与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相比,此番网络文学的“革命”,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看,都是远远不及的,绝非同日而语。前面已经说过,“网络文学”是后现代文学的2.0版,而后现代文学也不过是一个文学长河中的一个支流,它也远远称不上具有方向性,也不会对过去已有的文学传统起到颠覆性的影响。二者只是各自发展,并相互借鉴,共同推动文学大潮滚滚向前。 据日前《羊城晚报》的一则消息说,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的诞生似乎圆了“人人都可以是写作者”的梦想,于是网上开展了有关于网络文学的调查,举办者提出了3道选择题,您认为网络文学是:A.网络时代一次短暂的文化热潮,它不会对文学形成多大冲击;B.一种非主流文学,挑战现有文学秩序,将成为新文学的源头;C.将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调查的结果是17.65%的人选择A,30.88%的人选择B,51.47%的人选择C。 这个结果表明:网络文学在挑战传统文学,但这绝不是文学上的革命!正如那51.47%的人的意见,网络文学本身的出现绝不会是文学上的革命,但它的发展也许会带来一场文学革命,不过,这只是一种“也许”。 网络文学:出路在何方 发展到现在有些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学,在网络文学的冲击下,也并未溃不成军,相反它的重新定位又使自己焕发了生机。作为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传统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在新世纪之始,他们与网络联手,拓展新的发展领域,力求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学的同时,涉猎全新的网络文学。 先锋派作家马原也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必然给文化带来强大冲击。网络技术的交互性、虚拟性对文学的影响将是全新的。 “网络文学”要真正在文学之林中奇葩绽放,除了遵从文学的基本规律外,还要从“网络”的特性去把握其独到的魅力。说到底,要从“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和超链接等方面去开创它新的天地,而不是去追求几个怪怪的缩略语和不伦不类的表达方式。 网络的开放、宽容、自由给予了文学一个复苏的天空,抛开传统出版物易受到编辑的偏见和个人好恶等诸多问题,一直被传统规则所左右的部分文学作品,在网络这个没有外延的天地里,有了放飞理想、自由翱翔的机会。而且在网络上进行写作,可以快速地获得成就感,因为网络编辑的审稿限度低,也许是没有限度。你只要任意挥洒完文字后,按下Ctrl+c(复制),接着Ctrl+v(粘贴),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大作”已经出现在某个文学的网站或论坛上了。 由于网络还具有互动性,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之后,就可以看到读者对它的各种评价,这比刊登在传统媒体上毫无声息或反馈缓慢要好得多。对于一个作者来说,读者的欣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作者的文学创作起着导向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学作品,读者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和认可,而由于网络文学的出现,这种状态被彻底改变了,作品的欣赏出现了由被动阅读向交互性沟通转变的趋势,网络打破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你的作品一旦在网上发布,读者的评论随时都会反馈给你,与你进行交流,当然,你也必须要充分做好心理准备,除了那些对作品的溢美之词,大多时候,网友的评论是极其苛刻、毫不留情的。你可以坚持自己的思路,也可以听取网友的意见,决定自己下一步该如何写下去。 目前网络上还流行一种“接龙小说”,即给出一个开头,由多人参与,一起续写情节。比如说,一人写出了情节A,可能接下来由不同的人续写三种不同的情节B1、B2、B3,然后其他人可能根据这不同的三个情节又续写出更多的故事出来,直到最后可能形成许多个完全不同的作品。这绝不仅仅是写作形式的转变,未来的文学将不再有作者和读者的界定,也许是叫“作读”或其他名词,每个人都参与到创作与鉴赏的过程中。随着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除了个人发表网络文学外,未来的写作更多的将不再是纯个人的创作,它可能依赖于一个集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真正能从不同层面上来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如果它的开头有意义,那么它可以随着人们的参与而发展成不同的结局,或许会在不断更新的版本中永远生存。 但无论如何,你终归是要回归文学!契合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的文学;符合新的审美标准和精神需求的文学;多样化的文学。网络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是远古的刻刀,把天地万物铭刻在竹简上;是旧时的笔墨,把苦难的历程流淌于笔端;是打字机,把你的所感所想打印在纸上;是思维传递的信使,让你自由的心灵在天空翱翔。 忘掉网络,文学立现。 《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9日第7版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