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能力目标: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情感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欣赏文章浩荡雄奇的语言,感受先生博大磊落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2、理解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本文借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对那种一咏三叹的形式还记忆犹新。今天,我们要共同来学习一篇散文形式的《黄河颂》,也是一篇民族精神颂。这就是李大钊先生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师补充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二)初读积累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逼狭(xiá) 崎岖(qíqū) 阻抑(yì) 2.解释下列生词 (1)逼狭:狭窄。 (2)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3)阻抑:阻挡、抑制。 (4)回环曲折:曲折环绕。 (5)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三)再读探究 1.题目与内容:结合课文内容解读“艰难”“雄健”,说说两个词分别蕴涵哪两层含义。 艰难: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 ②国运:处境艰难。雄健: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②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2.语言与写法 (1)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比喻说理。长江黄河过沙漠、山峡→国民在艰难境界情况里的精神等等。 本文用了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再找出文中还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①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长江大河有时在平原上一泻万里,有时却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亦复如是”。 ②用旅行来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③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 ④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⑤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向前发展。 ⑥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⑦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这些比喻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2)语言品读 a.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b.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整体与局部 (1)再从题目看“艰难”与“雄健”之间有何联系?两组词的位置可否调换? 不能调换,它们有因果关系:艰难的国运造就一大批真正的骑士、革命者,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唯有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2)什么是雄健的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①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②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3)怎样理解课文“奇趣横生”、“冒险的美趣”、“一种壮美的趣味”、“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中的“趣味”? 这种种趣味,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一种值得回味的经历。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快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4)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中华民族发展到20世纪20年代,所逢的“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但完全不必悲观。适逢其会,是弄潮儿大显身手的千载不遇的好时机。具有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的雄健精神的革命者,为了建造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就会满怀豪情,在奇绝壮绝的斗争中获得“壮美的趣味”。 (四)品味朗读 (五)比喻说理练习 (六)归纳小结 同学们,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种精神应该像祖国的大江大河,即使遇到沙漠、山峡,一样表现出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李大钊先生的语言早已实现。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总能涌现出一批批雄健的国民,我们在为之深深自豪的同时,更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重任,积极面对艰辛的境遇,体味振兴中华这一“ 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 ②国运:处境艰难。 雄健: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②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雄健的精神:①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②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李小宝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