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学习目标 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 ,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 、苏辙并称“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简介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解题: 1、六国, 2、战国七雄地图 (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正音正字 暴霜露 为国者 小则得邑 思厥先祖父 与嬴 洎牧以谗诛 邯郸 燕赵 革灭殆尽 胜负之数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二、整体把握 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三、具体研习课文 研读第一部分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研读第二部分 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研读第三部分 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四、课文总结: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三胜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与: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 犹:1、以地事秦,犹 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在 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2、始速祸焉 终:1、终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 兵:1、斯用兵之效也. 2、非兵.不利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此言得之 五、文言句式 1、 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 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 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 句: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于秦五战)教学设计 张洪山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