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案例——一个课程改革进课堂的朴实案例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案例 手机版 | ||||
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进入课堂改革攻坚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音乐、图片齐上阵的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学生各抒己见等新型的教学活动都热闹着课堂,强烈地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可以说,我们一线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已不再陌生,但又有些彷徨,有些浮躁。我们渴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能够达到改革的理想状态,但又困惑到底怎么才能将改革的先进理念体现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一个朴实案例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案例描述 王老师在本年级最优秀的班级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很多听课教师坐在后面。在理解作品内容前的诵读环节可细化描述成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自我表现时间。教师静候个别学生主动起来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诵,话音刚落,后排朗诵能力较强的男生A站了起来,读得很深情,接着教师简单做了点评,又期待下一个同学。安静中班上曾经代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的同学B站了起来,他和同学A一样,很深情但明显也有不足,教师实实在在给了点评。 第二环节,自我揣摩暗中表现时间。让其他学生借鉴刚才两位同学的朗诵和老师的意见,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自由诵读,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坐我旁边的一位同学小声地朗读着,时时停下来反复揣摩。 第三步,自我再表现时间。这次同学B和A又相继站起来了,另一个同学C也站起来朗诵。他们很认真,多了几分自信,多了几分一争高下的士气。 第四步,学习提高时间。教师此时才播放精心选择的朗诵音频。当第一遍播放结束后教师刚按下按键,很多同学却一致要求再放一遍,只见教师微笑着很欣慰地再次按下了播放按键。在这一遍中,教室一改前面的安静,很多人小声跟读着,在书上作着诵读符号。 播放结束,当教师正要开始自我表现的第五步时,同学B站起来主动要求诵读,接着又有几个新同学站了起来。 课后同事评课,有同事羡慕这个班学生朗诵基础真好,学习积极性真高,感叹自己教学班级水平太差;还有教师建议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讲课的王老师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想法:班级基础很好,学生朗诵能力确实较高,有几个学生表现欲一直很强,因此将放录音环节推后,专门为他们设计第一个自由表现式朗诵环节;班上更多同学羞涩,怕失败,总是要在充分准备后才愿意表现,所以第一环节到第三环节对他们是机会;要让优秀者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教师的点评侧重于他们的不足并设计了第四部和第五步。 反思 在语文课堂上,对理解文章内容前的诵读环节,教师的一般处理方式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么让能力强的学生范读,然后学生齐读或者个别能力强的学生读。其目标定位在扫除字音障碍,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诗歌情感,教授朗诵技巧上。王老师却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暗暗地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给了学生展现和发展的机会。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教学过程中,思考问题的角度是以教材为主还是以学生为本。课改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主动自由的发展,关注学生更多的发展,关注更多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切都是为着学生的发展,教学一切围绕学生,给他创造条件,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①这就是教师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内化后的朴实再现。 平心而论,王老师的课实在“静”,实在“朴实”,没有掌声,也没有教师过多的赞扬之词,甚至都没有给学生相互评价的机会。咋看起来似乎有点让人失望,但是,听完王老师的介绍,我惊讶于她是如此了解自己的学生,更重要的是时时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结合课堂实况,我猛然感觉到这堂课平静的表面下暗藏着学生蓬勃的发展冲劲,原来如此静谧的课堂也能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原来我们一线教师在落实课改精神的课堂上也能如此朴实。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环节则是教学。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流于形式,就会事半功倍甚至劳而无功。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更复杂的攻坚战。②无论是“要我改革”还是“我要改革”,关键都看我们教师怎么把改革切实体现在课堂上。以下几点值得共勉: 首先,教师要回到一个“爱”字上。教书育人,从内心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爱祖国。爱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发至内心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摒弃形式的表演。课程改革是以邓小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才能放眼未来,才能为自己眼下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教学行为指明方向。 其次,教师要回到一个“实”字上。实实在在啃点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原滋原味的琢磨,立足高远地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少点浮躁,少点跟风。不要只求形式的新颖、热闹,丢了内在生命的涌动。近年,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文章越来越多,在课堂讨论热闹的背后,对课堂效率提出了担忧;在学生表面参与的背后,对主动性的真实表示怀疑;在教师一味肯定学生回答的做法中,对课堂生成的真谛、对尊重学生主体的真谛产生了异议。如此种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做法,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第三,教师要当好理论的内化者。课改的先进理念,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内化才能高效率地体现在课堂上。内化的过程是教师反思以前教学实践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所以,内化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的,内化的结果是简单学不到,模仿不来的。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羡慕别人的学生基础好而埋怨自己学生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中的“学生”是指你眼前的学生。 总结起来,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我们教师应寻求由内到外的改革,对学生,更应该看到内在主动性的调动,表面的形式不足以代表改革的实质。改革不一定是颠覆性的大换脸,如果那样,反而会让自己无所适从,畏手畏脚。在吃透课改精神实质的情况下,有时只需对原有的教学设计做适当调整。如果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像王老师那样,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那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里就不仅学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处于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主动渴求中。这才是我们在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现素质教育中需要积极去探索与实践的。 参考文献 ①张民生:《一个素质教育进课堂的生动案例》,《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6期。 ②钟启泉,崔允潡,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玲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