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高考复习(高三)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教学目的: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教学重点: 1.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

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景物形象(或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形象与鉴赏形象要点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一、什么是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

形象(意象)

人(诗人之外特定的人物形象或抒情诗中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景 (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写景诗中借以抒发情感的景物)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咏物诗中情感借托的事物)

二、诗歌形象的分类 

1、诗人之外的主人公形象。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儿子远游前为儿子缝补衣服、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

2、诗人自己(或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3、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

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石灰这一物象。它在深山中被开采出来,然后在烈火中焚烧,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诗人借石灰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考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

4、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

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写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红叶等景物,构成了一幅秋山晚景图。流露出诗人对秋天喜爱之情。

从诗歌主客体角度来看,诗歌形象可分为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

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所谓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中的带有作者浓郁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景象属于客体形象。据此我们可以想象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站在江边目送友人依依不舍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就是主体形象。再如《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中的“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是客体形象,而所传达出来的男主人公离别后的凄凉情怀,则是主体形象。

要点: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 

一、形象鉴赏  •  人物

鉴赏思维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关键字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鉴赏依据)

3、诗歌塑造人物的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例1:简析下面这首唐诗中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分析: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例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人:陆游;世:南宋,抗金;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

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越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实践训练: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答案:2、这首诗勾画出一个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诗的首两句描绘出一幅广阔、寒冷、寂静的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元稹的《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的宫女形象。

【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举】(见讲义)

二、形象鉴赏  •  景

§: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意境内在的协调性;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模    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概说整个画面,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或这写了什么样的景 

2、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唐 •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1、筛选景物:舟、人、山、雨、鸟……

2、抓描写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眇眇、秋、独……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鉴赏诗中的景象)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的情感;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例2: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1、抓住景物、分析景物、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实践训练: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鉴赏诗中的景象)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三、形象鉴赏  •  物

§鉴赏思维切入点:

1、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2、思路: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鉴赏梅的形象)

思路:

分析“梅”的特点→人若具有这些特点将是怎样?

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组织答案落脚点:

1、抓住描写物象特点的词语、分析、概括物的突出特点;

(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物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2、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或志向。

§  答题要规范

§   1,看清题目,读懂暗示,答题有针对性,语言简洁。

§  2,就诗歌内容作答,答题要有依据

§  3,思考周密,注意全面联系,答案简明而充实联想相关术语,尽量运用术语

  4、善于把握角度,学会多角度分析(结构、形象、主旨、情感、手法、语言),防止答非所问。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咏物诗的鉴赏

“形象意境类”题目

答题步骤和答案构成

    形象类”答题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形象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设题方式多样,万变不离其宗 

(1)形象(含意象、意境、感情)方面 诗歌中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古诗中常见的有较为固定寓意的意象有:梅、兰、竹、菊、松、柳、莲、月、浮云、西风、夕阳、长亭、小园、泉流、西楼、鸿雁、寒蝉、蟋蟀等。 

(2)  ①直接问:第几句、第几联或整首诗创造了什么意境(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爱国忠君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出世隐居之念、闲适恬淡之情、谪臣忧国、义士忧民、逆旅孤怀、征夫思乡、怨妇悲秋、少女怀春、相聚之欢、离别之苦、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斥责暴政、歌颂仁政、追求自由、控诉压迫等)? 

②侧面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是这首诗的关键,为什么?你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 

 

王可山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