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导学案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2、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3、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4、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 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

二、作家作品

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朝代)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三、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思考: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

四、检查预习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弃草芥(jiè)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pù暴晒;            与:  yǔ 与其, yù 参与;

为:  wéi 行为 ,  wèi为了;            燕:  yàn 燕子, yān 燕国

3、重要词语:

弊:弊病        赂:贿赂      率:都     邑:城镇        薪:柴草       嬴:秦王姓    

洎:及,等到    谗:谗言      诛:杀     殆:将近        向使:假使     故事:旧事

“理”与“数”:命运           积威:蓄积的力量           劫:胁制       从:跟随        

五、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即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论)

 第三段(3):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借古讽今。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注意句读: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继)丧;     率(全,都,一概)赂秦耶

盖(副词,表猜测原因)失强援;     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问题 

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4、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研习第二段: 

1、小组朗读第二段。 

2、重点词语 

秦以(相当于“于”,在)攻取之外 ;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至于(到了……的结局)颠覆,理固(本来)宜(应该)然 ;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问题 

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以地事秦,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张的野心。 

B 韩、楚、魏三国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弊在赂秦。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背诵1、4、5自然段。

《六国论》第二课时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灭亡。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义(坚守正义,名作动词用)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荆卿(表示对人的尊称)为计 

始速(招致,动词)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胜负之数(命运),存亡之理(道理) 

当(应当)与秦相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B.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进军),则吾恐秦人食之(结构助词,无实义)不得下咽也。 

为(治理)国者无(不要)使(让自己)为(被)积威之所劫(胁迫、挟持)哉。 

B.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还)有可(可以)以(凭)不赂而胜之(秦国)之(的)势。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从(追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是(这)又在六国下矣。 

B.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面对外来侵略要奋起抵。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4. 小结 

              

七、阅读讨论: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作一比较。 

1、苏辙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因此以此文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2、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议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3、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从秦亡的教训立意,提出“秦爱纷奢”而亡国的观点,借古讽今: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之覆辙。

 

刘芳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