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2、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3、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4、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 二、作家作品 作者: ,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朝代)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 ”,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后人有诗称赞:“ 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三、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思考: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 四、检查预习 1、容易读错的字 弊在赂( )秦 思厥( )先祖父 暴( )霜露 如弃草芥( ) 洎( )牧以谗诛 革灭殆( )尽 2、多音字: 暴: 暴露、 暴晒; 与: 与其, 参与; 为: 行为 , 为了; 燕: 燕子, 燕国 3、重要词语: 弊: 赂: 率: 邑: 薪: 嬴: 洎: 谗: 诛: 殆: 向使: 故事: “理”与“数”: 积威: 劫: 从: 五、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即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论) 第三段(3):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借古讽今。 六、研习课文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注意句读: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互( )丧; 率( )赂秦耶 盖( )失强援; 不能独完( ) 3、问题 提问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 提问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B 提问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4、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研习第二段: 1、小组朗读第二段。 2、重点词语 秦以( )攻取之外 ; 较( )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 )百倍; 思厥( )先祖( )/父( ); 暴秦之欲无厌( ); 至于( )颠覆,理固( )宜( )然 ; 此言得( )之( ) 3、问题 提问1: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 提问2: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明确:A B 提问3: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 小结:文章开篇直接点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追根结底: 。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背诵1、4、5自然段。 《六国论》第二课时 1、 齐读第三段。 A. 重要词句: 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灭商,迁九鼎于洛邑。迁灭即 。下文的“革灭”,革是除旧,也是 的意思。 义( )不赂秦; 斯用兵之效( )也 至丹以荆卿( )为计; 始速( )祸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国名爱其地 ; 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 当( )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 B. 提问1: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 明确:“ ” 提问2: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 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 不同 燕 赵 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 ”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 ,总结 ,使论证更加 , 中心论点更加 ,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 ,从 将论证推进一层。 齐读本段。 2. 研习第四段,齐读。 A. 重要词句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为( )国者无( )使( )为( )积威之所劫( )哉。 B.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有如此之势”——承上启下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 。 悲夫——又回到 中,感叹 ,抨击 。提出 “ ”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 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 ,同时也切合当时 的实际情况,委婉地 齐读、背诵。 3. 研习第五段。 A. 重要词句: 而犹( )有可( )以( )不赂而胜之( )之( )势。 苟( )以天下之大,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 )又在六国下矣。 B.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 ,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 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 奋起抵。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4. 小结 八、阅读讨论: 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苏洵的《六国论》作一比较。 1、苏辙的《六国论》是一篇 文,从 立意,提出 , 的观点,提出“ ”的论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因此以此文 2、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 文,从 的角度立意, 提出 “ ”的观点, : 建议 。 3、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 ,从 立意,提出“ ”而亡国的观点, :提醒 。 九、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刘芳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