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备考不可忘“本” 高考复习(高三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文言文阅读翻译 手机版 | ||||
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步回归和教材改版、高考改革不断深入,文言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言文翻译主观题也由无到有,连续出现在高考试卷中: 2002年,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第一次亮相,分值为5分; 2004年,文言文翻译主观题的文字量大大增加,分值也从5分增加到了8分; 2005年至今,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分值普遍稳定在8分到10分之间,成为整个试卷中除作文以外单个小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 文言文翻译主观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它考查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诸多文言知识点。而这些文言知识点也正是语文课本的学习重点之一。例如: 1、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此句主要考查虚词“其”和特殊句式“……之谓也”。 由课本可知, “其”作副词用时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疑问或反问语气,一是表推测语气。结合语境考虑,句中的“其” 应表推测,可译为“大概”。“……之谓也”这种句式在《秋水》一文中出现过:“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所以,结合课本所学,此句应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卷) 此句重点考查词类活用,句中的“廷”、“面”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这样的例子我们不是没有学过,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就有“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其中的“面”即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因此,此句可译作: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3、不识吾子奚以知之?(2004年广东卷) 此句主要考查文言常见句式。“奚以知之”是一个宾语前置倒装句,类似的例子在《逍遥游》中出现过: “奚以知其然也”。因此,翻译这个句子应该驾轻就熟,此句应翻译为“不知道您根据什么知道这件事呢”。 4、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2005年全国卷二) 句中的“丧”是翻译时的一个难点。在这里,“丧”应按为动用法理解,意即“为……治丧”。尽管为动用法很不常见,但我们还是能在课本中找到它的踪迹,如《病梅馆记》“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中的“泣”,就是属于为动用法。 从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和课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备考时必须改变过去一味只做模拟题的做法,特别是在最后的两三个月,应腾出一些时间,回归课本,注重课本复习。那幺,我们应该怎样复习课本呢? 一、疏理文言知识点,使之形成体系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的文言知识点,但这些文言知识点散布于各篇文言文课文,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在备考时,我们不妨对这些文言知识点进行分门别类,通过归纳疏理,让知识形成体系。笔者认为,大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整理: (1)重要文言实词。(主要是《教学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实词和课后练习的'一词多义') (2)重要文言虚词。(主要是《考试说明》中规定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 (3)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4)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音词。 (5)词类活用。 (6)文言常见句式。 (7)文言特殊句式。 以上每项归纳整理中都必须附上相应的例句、详细解释和出处。 二、精选范文进行操练,逐字逐句翻译 为学以致用,使掌握的文言知识点落到实处,我们可以精选10至15篇左右文质兼美的典范文言文课文,逐字逐句翻译,不留任何疏漏和死角,在实际操练中理解“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培养“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翻译习惯,掌握“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技巧,增强文言语感,切实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在高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分值也稳中有升,但从每年考后反馈情况来看,此题的得分率却一直不够理想。究其原因,除了文言文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久远,考生普遍对之感到隔阂和陌生外,备考方法不当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吧。因此,笔者建议正在忙于备考的广大考生:文言文翻译主观题备考,千万不能求远舍近,忘记了对身边语文课本的复习。 追忆 |
闂備礁鎲$敮妤冩崲閳ь剛绱掗弮鈧幐鍐茬暦閵夈儺鍚嬮柛娑卞灣閹层儵鏌i悩杈╁妽鐟滄澘鍟撮幃銉╂晸閿燂拷 闂備礁鎲$敮妤冩崲閳ь剛绱掗妸銏℃珚鐎规洏鍎遍濂稿川椤栨粍鍟i梺鑽ゅС閻掞箒銇愰崘顔藉亯闁跨噦鎷� 闂備礁鎲$敮妤冩崲閳ь剛绱掑鍓х獢鐎规洘顨婃俊姝岊檨婵炶偐濮撮…璺ㄦ崉閾忓墣锛勭磼閳藉懏瀚� 濠德板€曢崐鍦箒缂備焦姊归幐鍐茬暦閵夈儺鍚嬮柛娑卞灣閹层儵鏌i悩杈╁妽鐟滄澘鍟撮幃銉╂晸閿燂拷 濠德板€曢崐鍦箒缂備降鍔夐弲鐘茬暦閵夈儺鍚嬮柛娑卞灣閹层儵鏌i悩杈╁妽鐟滄澘鍟撮幃銉╂晸閿燂拷 濠德板€曢崐瑙勭仚闂侀€炲苯澧柛鐕佸亰瀹曪綀绠涢弴鐘电厠闂佺懓鐡ㄧ换鍌滄崲娓氣偓閺屾盯寮介崹顐㈩伓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