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病句专题复习 学案设计(鲁人版九年级下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导学案 手机版 | ||||
病句的类型与辨析 学习目标 1.能了解常见的语病类型; 2.能辨析并修改常见的语病; 3.掌握常用的辨析、修改语病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能辨析并修改常见的语病;掌握常用的辨析、修改语病的方法。 主备人 时间 课时 2 导学过程 句子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使用单位,在中考中与句子有关的重要考点就是病句,很多省市都有这类题型,但由于此类题型的复杂性造成了众多考生的失分。 一、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一)、 语序不当一般有以下一些情形: 1.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项定语的顺序应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过。(将“许多老师昨天”移到句子开头) 3.修饰成分前后照应不当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深刻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有些炎症,西药中药都能治,不但中药能与一般抗生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不但”要放在“中药”后面,保持主语一致) (二)、搭配不当一般有: 1.主谓搭配不当。 春风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月光、树影”不能发出“沙沙的响声”) 2.动宾搭配不当。 《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塑造” 的只能是“人物形象”,不应该是“事迹”) 3.主宾搭配不当。 东东的家乡是山西太原人。(这句话可以说“东东是人”,也可以说“家乡是太原”,但不能混杂) 4.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她那灿烂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应删除“灿烂而”或者为“灿烂”加上宾语“的音色和”) 5.前后缺乏照应。 能否转变就业观念,是当前顺利解决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的关键。(把“能否”删去,前后就能对应起来) (三)、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有三类: 1.主语残缺。 通过这次班会,使大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去掉“通过”或“使”) 2.宾语残缺。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应在句末加上“的权利”) 3.谓语残缺。 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二十米宽、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句子主语是“南堡人民”,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 (四)、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主要表现为一句话前后杂糅两种结构,或把两句话硬拼合为一句。 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这句是把“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和“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接在一块儿,选用哪一句都可以) (五)、表意不明。(这主要是指歧义现象。) 他正在火车上写字。(在火车的车身上写字还是坐火车的人在车上写字,两种意思都含有,不明确) (六)、不合逻辑。 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二、修改符号 (一)、常用的语病修改符号有: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复原号:△△△ 5.调位号: 6.留空号:∨ (二)、用符号修改病句举例 见识 1.有位父亲带着小儿子去乡下旅行,想让他认识一下穷人是怎样生活的。 父亲(或他们、生活) 2.儿子接着说:“感谢 让我明白了我们有多么贫穷!” ( 两个去其一) 3.随着沪杭磁悬浮线路的建成,使“上海有个西湖,杭州有个外滩”的梦想变为现实。 4.读书不但可以提升自我, 而且能够增长知识。 5.旅行结束后,父亲问:“ 你知道这回穷人是怎样过日子了吧?” 三、解题技巧 1.语感审读,可判断语意是否顺畅。有时,我们凭借语感就可以觉察出一个句子的语病。一般来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往往是有语病的地方。当然,这种认识只是感性的,若要加以确定,则还需在理论上,即借助相关的语法或逻辑知识进一步落实。用语感审读句子,可让我们思考的焦点迅速对准句子的“病症”部位,从而使我们的答题更加有的放矢,节省宝贵的考场时间。 2.提取主干,可判断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查找主干,是快速而准确判断句子成分是否残缺和搭配是否得当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如: “该基地每年的无公害蔬菜的生产量,除……外,还销往河南、河北等省”。通过这样对句子主、谓、宾的划分,我们不难发现,主语“生产量”与宾语“河南、河北等省”的搭配是不恰当的。 3.理清枝叶,可判断修饰是否准确。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要有三种类型:定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补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分清枝叶和主干,明确它们之间的搭配是否得当的前提。如: “半个世纪以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20多个省,8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的古建筑和文物达2000余项”一句中,先明确“古建筑和文物”和其前面四个词语的主干和枝叶关系,然后检查枝叶和主干的搭配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名词“摄影”一词用来修饰“古建筑和文物”并不妥当。 4.梳理结构,可判断是否杂糅。句式杂糅是“结构混乱”的主要类型,其特点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应各自独立的句子杂糅到一起,使得整个句子表意不明确或表达不规范。从结构入手,是判断句子是否杂糅的最有效手段。如 : “……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句子结构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该项的后一个句子事实上就是“同时也不能不发挥……等方面的作用”和“同时民间力量……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两个句子的杂糅。 5.语意揣摩,可判断是否符合逻辑。“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使用的要领不明确,判断不恰当,运用不合规律。这类语病一般在语法上找不出什么错误,我们只有在对句子的意思进行了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的前提下,才能判断出句子是否有语病。如: “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部分解放军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通过揣摩句意我们不难发现问题:“防止余震再次发生”不合逻辑,因为余震是无法防止的。 6.抓住“关键点”,可提高病句辨析效率。有些句子的“病症”并不在“面”(整个句子),只是在某个关键的“点”,即句中容易致病的部位通常包括: “和”字构成的短语、介词短语、否定句、关联词、两面词(如“能否”、“好坏”等)、列举式表述、表约数和估量的词语等。历年中考有不少选项就是以这些“点”来设误的。如 :“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利用两面词“好坏”来设误。 四、练习题(“3”+“2”病句部分) 教(学)后记: 杨恒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