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设计意图】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各种情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学生的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执教者得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拨动学生心灵之弦,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让学生在新旧碰撞中形成对问题的新认识。 由此,我觉得散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探寻作者附着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体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感悟,去发现、领悟散文的魅力——情感的、艺术的,从而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格境界。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唤醒”情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一个理念——以人为本,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期达到“学生——教材——教师”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对“故都秋景”的独特审美体验。 2、使学生把握本文“雅俗相融”的语言风格,体会散文中“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3、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品味《故教的秋》的雅趣与俗趣,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1、由学生自身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2、指导学生具体品读课文,体会郁达夫作品里的雅与俗,真与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问题一:同学们,请大家用一句话真实地表达自己对今天天气的感受。 问题二:如果请大家任选一种事物来表达这种感受,你会选什么?准备如何讲述? (给学生一二分钟时间,让学生做个思维的热身运动,唤起学生体验,让学生能动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出语文课堂的张力来) 二、谈谈议议,接触文本 讨论:下面词语在你的印象中,是富于诗意的吗? 【课件展示】 悲凉 一碗浓茶 破屋 秋草 牵牛花 落蕊 扫帚的丝纹 秋蝉衰弱的残声 都市闲人 黄酒/白干 稀饭/馍馍 鲈鱼/大蟹 黄犬/骆驼 学生议论:“我”眼中的这些词语 教师归结: 1、多数词语较“俗”; 2、多数词语在传递情感方面倾向于“悲”; 3、若要欣赏这些词语的诗意,得具有“与众不同”的品质。 【教学准备】 受学生审美取向及生活体验限制,估计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词语的诗意无法传述,甚至于还可能出现“这些东西哪会美呀?”之类的看法。这正是《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学习的难点所在:文章中的趣味,和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存大较大的距离。为此,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审美中的“俗趣”,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掘出上述词语中的趣味,为下一环节作者在文中显示的“寓雅于俗”的大方之家奠下基础。 三、读读品品,走近文本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教师:从第一段来看,作者欣赏的秋天是“清,静,悲凉”,如果要从这三个词中选择最不好与“美”相联系的词,大家认为是哪个?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2、品读精彩句子,谈谈感受 步骤:教师示例,侧重于教师自身的阅读经历;学生摘句欣赏,交流体验。 【课件展示】 1、“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以名花和美酒喻秋旨在说明“秋”不是一种高贵的事物,“秋”不过是大自然普普通通的一种季节更替。“名花”总是具有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其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呢,首先是不能太“烈”,当然也不能大口大口地喝,而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是恰到好处。作者认为秋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正是说“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秋是开放在原野的野花,开放时是那样的泼辣和肆无忌惮——花的色香味赤裸裸地展示无遗;秋是北方的白干老酒,烈辣十足,像“二锅头”,要端起大碗,一饮而尽,大醉之后,还喊着痛快痛快——喝这样的酒才过瘾。因此,要想饱尝这野花白干酒似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而北国的秋,那才是秋味十足的秋。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四、立足文本,认识作者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北平是一座大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如果是你久违了这个大城市,怀念的将会是什么呢? 学生谈论——“我”心目中的大城市 教师:郁达夫又是把“相思”寄托在什么上呢? 【课件展示】 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特 点:芦花:朴素 陶然亭:幽静 柳影:平淡 虫唱:野趣 潭柘寺钟声:古老、宁静而悠远 别人————索然无味 郁达夫————留连玩味 2、“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色彩:逃避鲜艳,追求淡素。 欣赏点:殘败的生命——色调十分地淡,还得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秋草) 郁达夫:淡雅之人,雅趣之人 3、“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描写对象: 落蕊——槐树花(不起眼);快要死亡 对比: 一般人——视觉:颜色形状不起眼;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 郁达夫——触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教师:现在请大家说说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你认识的郁达夫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讨论发言——“我”心中的郁达夫 五.延伸拓展,余韵袅袅 1、课堂小结: 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以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又不时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如:茅房、耗子、稀饭、馍馍。这些话语本身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很难调和的。但是,郁达夫却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根源在于他的感情把大雅与大俗融为一体了。 2、深入阅读: 郁达夫 《北平的四季》《江南的冬景》 3、结束语: 在现实的世界里,文学可能比任何力量都更为真实与有力。“作家和读者比任何时候更清楚,文学是一种历史因素,一种社会力量;伟大而美丽的怪诞之处就在于:文学越是文学——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它就越具有历史特点,越能够起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观照自己,从而悟出人生之“道”。 王晓永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