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能力培养目标: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通过阅读学习故都的秋,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方法: (1) 美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 (2)组织讨论法。如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雨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的写景部分,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怎样的情。 下面请同学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听完录音,大家觉得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向往、眷念 (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 1、重视读,感知景物 提问:今天我们也来感受下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的景色,品尝下故都的秋味。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来到青岛,再从青岛赶到故都,目的只不过是要饱尝下故都的秋味。那么故都的秋天有什么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明确:(全班读毕)从第一段中可以明白故都的秋天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原句请学生读一读)。 明确:悲凉:是作者的心境、写作的风格、北国秋的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北国秋的景色之中,有一丝的哀愁。“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提问:那作者当时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是有的,可作者为何会不远千里,特意从江南到北平,来饱尝一下故都的秋呢? 明确:在第二段中作者告诉我们:江南的秋天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提问:作者把故都的秋天的特点和江南秋天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从中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明确:一种喜爱、向往之情 2、细品味,体验景物 提问:请同学们看课文找找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明确:秋花、秋树、秋蝉、秋雨和秋果 提问:北平有许多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让人留流忘返的旅游胜地,有美丽动人的奇花异草,作者一概没写,同学生看作者笔下这些景物,却是北平最常见的,最普通的事物,这也是作者独到的地方。我们先来仔细品味作者笔下的“秋花”的特点,请读这一段。(读毕),牵牛花,同学生都见过,作者没有写其摇曳多恣的藤萝,也没有写扶疏映衬的花叶,只写它的颜色,而且只写他喜欢的蓝色,为什么? 明确: 作者喜欢蓝色的理由是作者孤独、忧郁心情的表现。 明确:蓝色属于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提问:请你划出本段的动词,体味其中所含的意境。 明确:看、听、数、对等,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静、忧闲,自得其乐,充满北国情调的民俗画面,同时也感到十分的秋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晨秋景图。一种“清”的感觉 提问:朗读北国的秋树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北国的槐树的? 明确:写花蕊,通过触觉来写。 提问: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无法言传的触觉,是一种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人寂清的环境,作者会有如此的细微的体验吗,如果作者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这一切能感受得到吗,所以说,景情是交融的,作者用寥寥几笔就把这常人不屑一顾的落蕊较细腻地传达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槐落蕊图。写出了北国的秋的“静”的特点。 提问:那我们看看关于蝉作者又写了什么呢? 明确:是衰弱的残声,生命的尽头,这嘶叫的秋蝉,说明了声音的不洪亮,沙哑,这是从听觉上来为我们描绘的秋蝉残鸣图。我们曾学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是不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静”呢?因为静我们听得到蝉声。 提问:那作者是怎样写秋雨的? 明确:下的有味,以及都市闲人的对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秋雨话凉图。一种凄凉的感觉。由凄凉到悲凉。 提问:那下面作者写了什么呢? 明确:枣树 明确:枣树的形状、颜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果奇景图。一种苍凉的感觉。由苍凉到悲凉。 3、讨论表达,领悟景物 提问:其实,不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特别的深味,名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这是为什么呢?请朗读文章倒数第三段。 明确:(读)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 感受:这是文章议论部分,作者告诉我们秋天为何会引起许多人的伤感,提升作品的主题。 4、倒数第二自然段写南国的秋,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作用是什么? 明确:与前面第二自然段相照应。 5、倒数第一自然段作者说的那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故都的秋的喜爱,眷恋,由于故都是指北平即今天的北京,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哀愁和对祖国的爱。 6、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2)思秋 第二部分(3—11)绘秋 第三部分(12)议秋 第四部分(13—14)恋秋 七、小结 通过对《故都的秋》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鉴赏品味一篇散文,除了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外,还要品味文章的精彩语言,把这些精彩的语言抄到摘抄本上并进行仿写,长期以往,假以时日,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像《故都的秋》这样优美的散文。 八、拓展训练 1、试着搜集并诵读古代或现代描写秋天的诗文,或置身野外秋景中,感受秋天,品味秋天,思索秋天,写一篇关于秋天的诗或散文,或写一篇鉴赏古今写秋天的诗文的文章。 2、试背诵文章中描写北国之秋的句子。 九、明确: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清晨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依次出示幻灯片) 十、美美地练: (一)思考讨论: 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 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提示:结合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二)明确: 1、清,静,悲凉。 2、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3、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 段彦琴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