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在景物描写方法上,静动结合是本诗的显著特点。 学生分析: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但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课前预习: 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查找“乐府诗”、“敕勒族”的有关资料;查找蒙古大草原的相关图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诗。 2.掌握生字、词语,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古代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了解乐府诗。 2.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2) 1.运用PPT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注:草原风景作背景图片, 同时滚动播出歌曲字幕。) 指导语:请同学们聆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看图片和字幕,让我们 的心飞临那美丽的大草原。 2.教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倾诉了牧民对草原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令人心旷神怡。大草原自古就是北方人民的美好家园,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 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播放“学习目标”。(PPT3) 二、自主学习,我“行”我“诉”。(PPT4、PPT5) (一)检查预习,掌握基础。 教师请学生口头汇报课前查阅的“敕勒族”、“乐府诗”的有关资料,然后字幕补充相关资料,重点强调红字部分。 1.《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2.《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3.生字积累(指定同学朗读) 敕勒(chì lè) 穹庐(qióng) 见牛羊(xiàn) 天似(sì) 笼盖(lǒng) (二)指导朗读,品悟诗韵。(PPT6) 1、播放示范朗读PPT。 2、指导朗读:朗读时应注意什么?(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师生共同朗读一遍。)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懂。(两分钟) 4、跟读: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两遍,体会诗歌的韵律。 5、汇报朗读:找3人单独朗读,及时指导评价。 (三)感知课文,品悟诗意。(PPT7、PPT8、PPT9) 教师用PPT播放思考问题。 教师指导语: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字幕上的四个问题,五分钟后,你可以抢答任意一题。机会难得,希望同学们把握展示自己的机会呀!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酝酿答案,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提纲。举手抢答。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抢答,及时评价、归纳、补充学生的答案。对未抢答的题目可指定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 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在诗中写了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除了说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外,还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一方面,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另一方面,“阴山”是北方民族祖祖辈辈生活繁衍的地方。它是乡情的浓缩,是故土的代名词,为下文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做铺垫。)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地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三、合作探究,发现精髓。(PPT10、PPT11) 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提示:从修辞、动词使用、诗文结构等角度谈) 学生活动:1.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把探讨结果整理在练习本上。2.各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灵活处理各组发言顺序,及时肯定发言内容。学生能能围绕答案说出大意即可,不要拘泥于答案中的固定词句。 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2.动词“吹”、“低”、“见”使诗境宏厚,味外有味。“吹”字,体现了长风劲吹的豪放,吹出了滚滚牛羊,吹出了苍茫草原的隐秘。“低”字,不仅可见草原的水草丰茂,又展现了草的动感。“草低”才显现牛羊。动词的使用,是作者欲藏故露的写景方法,已经耐人寻味。 3.构思巧妙,结构上双重反衬。一是广阔无垠、大面积的空白,与微露的牛羊之间的衬托;二是从苍茫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悦的对比。 四、达标检测,跃跃欲“试”。(PPT12、PPT13)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ìlè( ) qiónɡ( )庐 见( )牛羊 天似( ) 笼( )盖 (二)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语句。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青色。( ) 3. 辽阔,深远。( ) 4. 同“现”,呈现。( ) (三)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问答题: 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 民的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 (一)敕勒 穹xiàn sì lǒnɡ (二)穹庐 苍苍 茫茫 见 (三)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五、课外练习,拓展提升。 请将《敕勒川》改写成一段优美的 写景抒情文字。 附: 教后反思 亮点: 1.课堂引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兴味盎然。 2本堂课学生听、说、读、练,调动了学生多种活动,完成了课堂目标,使学生“健康的疲劳” 。 建议: 1.课堂导入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四分多钟,教师可播放一半。 2.探究“《敕勒歌》写作上的巧妙之处”,学生可能探究较浅,还须教师适时点拨。 何若玉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