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关系 讲座文字稿(王贵祥)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王贵祥:今天谈的问题是北京明清故宫与中国礼乐文化,我想先声明一点,我并不是研究故宫方面的专家,与故宫的研究本身就是非常大的一个题目。

但是我想几天我们这个节目有一个很好的口号,就是为创建新时代的常识体系,我想作为古代建筑了解的一个常识,我还是知道一些吧。跟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去谈,既然是谈一些新的东西,我就不会去一般性的介绍这个故宫有些什么建筑物,这个是大家去故宫旅游时更为常识的东西,经常能谈到、能看到的东西。我还是想从大家希望了解的,可能关注的问题(上讲),另外把它稍微往深层次涉及一下,就是说我们从故宫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了我们中国建筑文化,中国建筑历史,同时透视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把故宫和礼乐文化联系起来讲,还是想谈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跟故宫这样一个关系,把故宫作为一个载体或者媒体来了解我们传统文化。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一个文明古国,我们经常也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么中国文化也是惟一一个,从古至今一直连续发展从来没有间断的一种文化,这是世界上所有文化中最具强大生命力的这么一个连续的文化。当然很多文化有它们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断裂的,现在的希腊不是古代的希腊,现在的罗马不是古代的罗马,现在的埃及不是古代的埃及,但是现在的中国是中国古代的延续,所以中国文化非常的有生命力,非常地博大精深。而中国文化里的建筑文化又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很好地承接、继承或者是珍爱的一个部分。因为我们说建筑是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我们过去借用西方人的话说,建筑是石头的书,那么现在中国建筑虽然不是石头的,是木结构,但是它同样是中国历史的一部非常厚书,所以我们通过建筑看到的是我们传统文化、古典文化,一个非常灿烂的文化的结晶,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谈这个题目(的原因)。

那么我谈三个方面,一方面对明清北京故宫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个介绍也不是旅游概念的介绍,说有那些建筑、那些宫殿,而是说它大概是怎么形成的这个一个介绍。

那么第二点,我想谈一下形成北京故宫这样一个格局跟历史传统,跟中国文化这个传统有什么关联,那么最后把它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就是从故宫中所透析的建筑文化和古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它怎么去反映,或者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怎么凝聚在这样一组建筑,这个一个物质实体上,那么最典型的是礼乐文化。当然中国文化非常八大,在建筑上透析出来的东西是太丰富了,那么我重点谈一下礼乐文化。先对北京故宫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一谈到故宫,包括宣传上,包括我们的概念上都说明清北京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伟的,或者最为巨大的一个宫殿建筑群,而明清北京故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一个结晶或者说一个总结。也就是说明清故宫是历来的宫殿建筑一点一点发展到明清,最后达到了一个最完整的、最高水平也好,总结性的一个成果。

实际上这两个观点我想说本身就不太确切,我想通过分析这两个观点来看明清故宫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作为全国性的政权的一个都城宫殿,我可以说明清故宫是历史上宫殿规模最小的,为什么说最小的?明清北京故宫南北960米,我们说的是紫禁城的范围,东西750米,应该说只是北京这么大一个城市中心的一个很小的核儿,70多公顷的一个核儿。实际上历史上怎么样呢?我秦代大家都知道,秦代整个咸阳城几乎都是秦始皇的宫殿,它其中有一座宫殿叫秦代的咸阳前殿,这个就是阿房前殿,那么叫“上可坐万人,下可见五丈旗,表南山之巅,自殿下之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就是这个宫殿的规模非常大,整个咸阳南面的山都作为它的前导空间,而且它只是其中一座前殿,整座宫殿的规模我们可想而知。而汉代,我们现在有发掘资料看出来,它的宫殿规模占全城起码60%以上,确实是比历史上还是要小很多。所以这是一个概念,我们还是要弄清楚,(故宫)并不是历史上最宏伟的,应该只能说它是保存最完整的。我们一般来说它是历史一个总结,一个发展的总结,但是这里头也有一种误区。我们试想一下,在建造明清北京宫殿的时候的人,会不会比我们现在更了解唐宋或者汉唐宫殿呢?我以为不太会的,因为他只能看一些文字材料,他没有考古发掘,我们现代人其实比古人、比明清时代的人更了解汉唐,因为我们有大量的考古发掘,但是他没有。那没有(的话),他要建这个宫殿怎么建呢?他的直接的依据是他能见到的东西,那么我们看明清北京故宫,能看到的是什么呢?能看到的首先是南京宫殿,南京在朱元璋称帝以后建过一座宫殿,这是明清北京故宫的直接蓝本。而南京宫殿之前还有一座宫殿,是名中都宫殿,这座宫殿是在朱元璋刚刚奠定天下以后,他称帝叫吴王的时候,他在称吴王的时候在南京城草草地建了个宫殿。他当时最初是想把宫殿建在他的家乡,他的家乡就是现在安徽凤阳,他整个建了一个中都城,规模很大。

当时他可以借鉴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元大都,所以应该说明代的宫殿多多少少有元代宫殿的一些影响。那么我们说元代宫殿在中国历史上,实际是上一个比较新的宫殿,因为它明显地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元代是蒙古人,那么他建造宫殿的时候还有很多色目人,色目人他是从中亚或者西亚过来的,他们带来了很多西亚的建筑艺术。所以元代的宫殿建筑业很难说它是完整地延续了唐宋,所以明代人能看到元代的东西,他再从文献上了解一点唐宋的东西,然后应该说是自己新创了一个自己的东西,就是明中都宫殿。明中都宫殿的规模确实很大,而且非常完备,应该说有一条完整的中轴线,中轴线的后边有一座山,叫万岁山,还有凤凰山,好几座山,整个是一个山。有一个午门,午门跟我们现在的午门很相似,是一个π字形的,凹字形的,π字形前边伸出来。 我后面要谈的就是五凤楼的格局,有前三殿,前面三座大殿,三座大殿的名称也跟南京故宫完全是一样的。还有后二宫,它有前殿、后宫,后面有两座宫殿,它们的名字就是乾清、坤宁,当时不设后三宫,这个一个格局。但是明中都建设的时候也是精雕细刻,应该说他当时希望建成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但是因为他一个是刚刚建国,他的财力和他的国家还不够稳定,很可能有几次就要激起民变。那么洪武十年,他开始建南京宫殿,(建)南京宫殿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做了反省,他认为中都宫殿太豪奢了,他希望南京宫殿什么呢?“但求安固,不事华丽,凡雕饰奇巧,一切不用,惟朴素坚壮,可传永久”。

首先他思路上变了,因为确实他当时的国立还有国家的稳定程度使他不能够建造他所想象的,历史上最宏伟宫殿,所以建南京宫殿。那么南京宫殿的格局应该说是我们北京故宫的直接蓝本,他面朝候事,前面宫殿正门前左边太庙,右边社稷坛,前面社三殿,三殿前面有午门,有前门,有端门,有相当于天安门的承天门。承天门外有一个横街,T字形街,有一条千步廊,这个就跟我们后来的明清故宫是非常相似的。有一点不同就是在它主殿前面,它的正殿叫奉天殿,奉天殿后面是华盖殿,华盖殿后面是谨身殿,这是南京宫殿的前三殿。明清北京宫殿前三殿的名称完全沿用这个,但是它在正殿奉天殿,也就是在我们现在太和殿的前面,左右有文楼、武楼,这是明代的规制。另外它后面是后六宫,在这个中轴线最后面是六宫,而不是十二宫,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十二宫,十二宫现在当然有一种说法是象征十二月,带有一种象征性。

那么应该说元代宫殿基本上沿用了明中都的形式,但是稍加简化,比如说雕饰已经简化多了,基本上形式前三殿后三宫的格局。再后面就是御花园,御花园后面有一座山作为背屏。从明中都就有,到南京宫殿,一直到了北京宫殿。北京的景山是后来堆起来的,当然堆有多种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为了模仿南京宫殿后面要有一座山。当然还有一个说法,说它是为了镇元代的王气,那个位置正好是元代一座宫殿的位置,它可以把元代蒙古人的王气镇住。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那么除了前三殿后三宫,这样一条轴线,后面有山,后面有御花园,那么前面基本上是有像端门、像奉天门、像T字形的广场、像千步廊,一直到了外城门,这个格局从中都到南京到北京是完全一样的。那么这说明我们的北京故宫不是永乐年代一次独立的创造,是继承了前代的,但又不是我们简单地说从历史上唐、宋、元、明、清、汉唐一直延续下来。

王贵祥:这个大家说故宫是不是没有什么历史的延续呢?不是的,故宫仍然从历史上继承了很多东西,那么我想哪些是继承的呢?有些是偶然因素,比如说它是直接继承它的,有一个直接的蓝本,但是有些是长久起作用的,这些长久起作用的东西就是我们,应该说是故宫继承了历史上宫殿建筑的一些格局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三朝五门制度,在《周礼》上就有这个明确的规定,作为天子的宫殿应该是三朝五门,分成三个朝,前面是外朝,中间是治朝,最里面是燕朝,也叫内朝,那么外朝是召见大臣,举行礼仪活动的地方,举行大的庆典的地方,治朝是日常君臣讨论问题,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

那么燕朝应该是皇后起居的地方,那么这样一条轴线分成三个朝,三个朝又有五门,五门最外面是皋门,第二是稚门,第三是库门,第四是应门,第五是路门。路门以里就是内朝,路门以外到稚门都是治朝,稚们以外是外朝,这是《周礼》的规定。但是这个规定本身大家就闹不清楚了,因为秦代一把秦火把很多典籍都烧了,那么秦代自己建宫殿又不受《周礼》的约束,我们想秦始皇他不会受《周礼》的约束,他完全是不拘一格的。实际上到汉代的时候,大家就弄不清了,比如路门以内为路寝之殿,这个路寝后人就始终弄不清,路寝又是正殿,正殿怎么跑到内朝去了?这个就始终解释不了,所以这里头还有很多没有解释的问题。但是一个基本点就是三朝五门制度,这个大家每一代,每一朝都在谈,然后每一朝建的时候总要引经据典。中国有这个引经据典的习惯,那么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建造一个自己的三朝五门的格局。 那么北京的故宫,虽然它没有严格地按照《周礼》,它也弄不清《周礼》的格局,但是它基本上还是想比附一下,至少比附。

比如说从大清门开始,大清门过千步廊以后过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一共是五门。那么也就是进了正阳门以后到达宫殿有五座门,这就是《周礼》的五门。三门三朝,它三大殿也好或者是它还想比附三朝,实际上三朝的前三殿是相当于外朝和治朝,后三宫应该相当于内朝,但它已经没有那么严格地区分了,它基本上是前朝后殿的格局。那么这个是从大清门,当时最初叫大明门,奉天门,也就是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门就是承天门,这几个关系是五门。经过五门以后到了太和殿,太和殿相当于历史上最宏伟的建筑就是宫殿建筑最高贵的路寝,太和门又正好是第五座门,相当于路门,那么这个也是比附古代的另外它往外再数,前门、正阳门有一座翁城门和正阳门。永定门有一座翁城门,有一座永定门,沿着中轴线距离故宫应该有九门,九层宫阙嘛。一点上也是一种比附,或者叫九五之尊,这种比附你说它有历史的依据,它也没有,但是它每个时代在建的时候它总想从历史文献中找一点依据,那么这种依据再按照它自己的理解重新去创作,这说明它这种历史的说法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能够看到它的影响的、就是它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前朝后寝制度。就是说宫殿建筑它不管怎么变,它有一个基本的规则是“前朝后寝”,这个规矩在《周礼》上也是这样规定的,那么《周礼》分成三朝制度,至少从唐代我们能看到的资料已经是明确地有了前朝后寝的关系,宋代也是这样的,这个有一些考古发掘资料都能证明,而且往往在一个主要中轴线上起码有三座大殿,是这个格局。现在考古发掘资料文献也有记载,考古发掘资料也有(记载),但是它那个前朝后寝并不是像我们明清故宫这样,可能正好在一条轴线上,可能很紧凑的安排的,但是它这个大致的前后关系是没有错的。明代建造的时候至少有一个借鉴,就是元大都,元大都的前朝后寝是在一条轴线上,两个大的“工”字形殿,这两个“工”字形殿跟我们现在想的完全不一样,它是连成一体的,不像现在的三大殿是分开的,而且它的屋顶并不是我们现在想的这样的坡屋顶,芜殿顶、歇山顶,不是这样的。它是平的“路顶”,就是屋顶是平的,到边上起了一点檐子,色彩也也怪,当然中轴线并不一定是这样。元代有些宫殿用白琉璃瓦,而且室内用了石地板,磨光的石地板,石头的柱子,墙上完全挂了像动物皮毛的(装饰),或者铺上地毯,那是很受中亚的一些影响,而且还有很多壁柜,非常华丽的这种壁柜,所以应该说明清跟它有些不一样了,它地面是砖的,柱子又不是石的,是木头的,很多已经不太一样。但是它前朝后寝的关系,“工”字形的布局,虽然是散了,但是它还是“工”字形布局,这个还是有些相关性。这是前朝后寝制度,应该说它有一个延续,叫五凤楼制度,中间一座大殿,大殿两边两座亭子,然后前面伸出去两个好像双臂一样的(造型),尽端有两座建筑,这个规制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放在宫殿前面,应该有它历史文化的渊源。

在古代早期,至少在汉代的时候,在建筑前面要加两个阙,这是非常常见的,阙然为道,阙相当于建筑前边一个标志性建筑。重要的建筑前边都有阙,汉代有凤阙、北阙,秦代建阿房前殿的时候它自己没有建阙,但是它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南山之巅就是前面的秦岭,两座山峰作为它的阙。我们知道在周代建洛阳城的时候,洛阳城前面背倚邙山前面两个沂阙,正好是两个山峰之间有的空档,有一条沂水从这流过去。它也是(这种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建筑物有一个非常胸大的气魄,一个非常雄伟的气魄。但是把它作为一个建筑元素只是汉代有阙,但是没有跟门连在一起,那么最早是什么时候跟门连在一起的呢?是隋代,是隋代建洛阳城,这是隋炀帝,他建洛阳城的时候在洛阳城的宫城前面,在它的正门前面,他把门往前伸出一条墙,有四十多米长,两侧,墙的尽端做两个阙。这两个阙也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在台阶上建楼阁,就是两座阙,它这两座阙用墙把它连起来了,这样形成一个π字形,或者我们叫凹字形这样的一个格局。这个格局应该说是我们五凤楼制度的一个最早的例子,但是比它前一点像大兴城,隋大兴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唐带的长安城。它建宫殿的时候前面就没有这ππ字形的五凤楼,它前面是个横街,非常宽阔的横街,但是在建大明宫之前已经有了隋代的一个π字形城门,所以建大明宫时,大明宫的正殿含冤殿就节拍π字形,一个五凤楼格局,但是它不是门,把是殿,是正殿,所以它不能从下面穿过,它要经过一个非常大的龙尾道才能到达这个大殿。但是他知道格局非常雄伟,创造一个非常雄伟的一个建筑氛围,一个艺术氛围,所以这个东西(格局)就被沿用下来了,唐代的正殿、隋唐的洛阳城门、宫城城门一直到明代的宫殿的正门,金代宫殿的正门,都是用了五凤楼的格局。这样到了元代,元代是看得到金代城门的格局,他别的可以不仿,城门的格局还是要仿,所以它就仿着做了一个,当然有他的创造,也是一个π字形的午门的格局。前面有一个千步廊,后面就是它自己的宫殿。到了明代建造的时候就完全沿用下来了,所以午门的格局,五凤楼的格局应该说还是有一条明显的发展线索。

王贵祥:那么我想谈谈建筑和礼乐文化的关系,刚才说了,故宫我们不能把它简单地说是一个古代宫殿连续发展的一个结果,也不能说故宫是历史上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但是它又不能脱离开中国文化这样一个基本的背景,那么应该说北京这个明清故宫还是有着一个非常雄厚的传统文化的背景的。因为每一个朝代它的宫殿建筑都总是要有一些自古以来一直在起作用的东西,那么到底我们的宫殿建筑(是什么在起作用),前面说了有前朝后殿,这些是一个形象的东西,那么还有一种东西在起作用,就是这种文化的东西,或者是一种礼仪规范性的东西,或者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它不只是影响宫殿建筑,它影响我们一个民族文化的很多方面,影响到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清故宫的中很多中国文化的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一个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就是礼乐文化,那么礼乐文化我们说是起源于古代,就是借鉴于古代的礼乐制度而来的。而礼乐制度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那么所谓礼是什么呢?“礼”是一种规范,一种严格的等级规范,简单地说,因为非常深刻地去解释这个问题是历史学家的事,那么简单地说就是孔子提出一种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这样一种等级制度,各安其去,彼此之间有一种非常尊重,非常严格的这种礼仪规范,怎么样迎接人宾客走哪条路,主人走哪条路,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么样起居行坐,这些都是礼的规范。就是国家的一个内部的规范,和日常人们之间互相交往,君臣之间交往,士大夫和庶人的交往之间的规范,这个严格的规范就是礼仪。

出了礼仪以外,人们的生活不能这么古板,人们不可能都是很一板一眼地鞠躬敬礼,做各种礼仪活动,大家总有一些生活的气息,那么古人就用文化的另外一个层面“乐”文化来作为“礼”的补充。那么人们还需要有一种休息,一种欣赏,一种享乐,不管是作为帝王生活也好,或者中国的普通文化生活也好。 中国这种普通的文化生活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要很严格遵照礼的规范,不能逾越,你按照你所在的等级去处事,你在什么场合做各种行止都必须要遵循规范,同时还要创造一个相对比较轻松、愉快、愉悦的生活环境,那么还有日常的生活中间要有一些辅助的像音乐、舞蹈这些因素。这个就是礼乐文化,(它是)这样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帝王生活恰恰是在这两方面体现的。比如说帝王他日常他要有非常雄伟的宫殿,他要垂衣裳而治,穿得非常厚重的(衣服),穿很重的冠冕,这个时候才能表示他的威仪,这都体现的是礼仪。但是日常起居不可能是这样,一旦退朝来,就穿便服,就可以有各种很轻松的活动,也可能听音乐,看舞蹈。那么他的居住环境就不能像在朝的时候那么宏伟,那么巨大的空间,需要比较小尺度的,亲切的适宜他生活起居的环境,所以这样帝王的生活就需要“礼乐”两个方面,这个我们在史料上看到很多了。

比如说史料上谈到汉代的帝王,他在御花园、御苑里头,在祭祀活动的时候,周围都是些很葱翠的树木,花草,竹子,是因为汉代的气侯比现在要温暖的多,当时在河南、陕西都有大片的竹林,所以有竹子。还有建造的竹宫,在里边不仅可以赏月,而且有70个童男童女给他唱歌,一直从夜间开始唱到早晨,那么这也是一种享受。它既有帝王这非常威仪的生活,又有非常娱乐性的生活,那么就是所谓礼乐的两个方面,我比较浅显地去谈。那么这两个方面体现在建筑上是什么呢?我给大家一对范畴,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大状,一个叫适形,这两个(概念)在建筑上恰好作为一对范畴体现了中国的宫廷建筑或者是皇家建筑的两个层面。实际上也可以渗透到整个传统中国建筑的理解上,什么叫大状?大状是周易的一个卦,这个卦怎么和建筑发展联系的呢?就是说易传上有一句话,叫“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梁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状”。就是说过去大家生活得很原始的状态,后来圣人创造了建筑,这个建筑的形象、格局、规制是从大状这过来的,那么反映出大状是跟建筑有直接关系的一个卦。这个卦有两个方面跟建筑有关系,第一它的象征性,它这个卦相是上面有雷下面是天,雷在天上表示一个非常雄伟的气势,所以告诉我们宫殿建筑要建筑得雄伟,因为他代表了一个国家后面代表了君王,代表了一个政权,所以它需要雄伟。

另外一个,大状还有个卦德,大状的卦德叫“非礼弗履”就是凡是不是礼制范围以内的事情千万不要逾越,这是在从卦经卦意上有明确的规定的。那么这个卦就反映出它既要雄伟,又要各安其分,要有严格的规制,那么这点反映出建筑必须遵照一个格局,有一定的规范。帝王的建筑是代表天子的,所以非常雄伟,非常壮丽。那么如果周志,县志,普通士大夫、诸侯它们的宫殿就不能过分的高大,但是它仍然有它自己所在的等级,直到普通的俗民,老百姓,他们的建筑就要很简陋,要很低矮,不能有逾越。所以历代都有明确的建筑的规定,这是从礼的方面来谈,从大状的方面来谈。 那么从适形的方面,就是说建筑要适度,中国建筑特别讲适度。我讲大状的这个也可以举一个例子,在汉高祖初建长安城的时候,当时箫何迎长安城,高祖从外面回来看到长安城过分壮丽就非常恼火,说干嘛,何以置宫室过度也,就是干嘛要建这么雄伟。当时箫何就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那么这一点也反映出来大状况的一个注脚。就是帝王要建宫殿,他不仅是一个居室,是一个起居的场所,是一个重天子之威的地方,这是一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他需要生活,所以礼和乐的关系是什么呢?就是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车服、旌旗、宫室、饮食礼之具也。就是这种建筑物、这种饮食的器具,包括乐器,这都是礼的一个工具,你什么人只能用什么具,不能有逾越。但是从乐的方面来讲,体现了什么?就是要适合人的起居生活,比如建筑物要建筑的适度,不能过大,不能过高,不能过于行为,只是在它需要礼仪规范的地方雄伟,所以帝王的宫殿真正起居的地方跟普通人的四合院没多大差别。大家去养心殿,养心殿是清代帝王日常起居之所,它的院子的大小,宫殿内部的空间,可能内部起居室不比我们现在一些普通的起居室大多少,内部陈设都是非常亲切的人的尺度。另外它的后花园,也是非常小巧、精巧,都是大量的树木、亭台楼榭,非常近人的尺度。那么这一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适形的思想,中国人很早对建筑就有一种自己和特殊的见解,不像西方人,他们追求建筑的一种高耸(的特点),所以他们带有一种不停地拔高它,历史上经常有,你建得高,我比你建得还要高,尤其像那种教堂建筑,非常雄伟,非常高大。

所以有人说,老师,中国建筑为什么那么低,尺度那么小?它有他自己的一种文化依据,古代《吕氏春秋》就这么说,说“室大多阴,台高多阳,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就是房间过分大了以后阴气太重,过分高了以后阳气太重。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并不是生活在特别大的空间里,也不处在高台上,高台对生活不太有利。汉代的《春秋繁露》董仲舒他也说,说“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兮”,适中就行了。“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和”和“适”都是跟音乐有关系的。所以适形是从对音乐的理解最后体现在建筑上,那么建筑上的适形思想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健康的一种非常功能性,或者非常适合的这种一种审美观点。墨子就说过,“是故先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这样的思想体现在中国建筑是什么呢?就是说中国建筑第一适合人的尺度,不是很大,第二跟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一家每一户有自己一小片天地,有树木、有花草,有自己的一小片天,庭院化的,帝王虽然他前面的宫殿非常雄伟,但是他后面的宫殿,十二宫,包括他起居的场所,包括他那些娱乐的场所,书房斋、畅饮阁这些地方都是尺度很小的,包括千龙花园,非常亲切,非常小尺度的环境,亭台楼榭,花草树木,四季阴晴都能感受到。那么在这一点上,恰恰反映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非常精华的一方面,建筑的创造是为人使用的,那么在宫殿上体现了,在普通民、居四合院都体现了。

那么在它体现壮丽的一面的时候,比如说前三殿要体现它壮丽,它就非常的大。你像故宫,故宫的前后长度是960米,而前三殿,从午门到乾清门,前三殿占的空间是600米,占了将近三分之二,这是表现雄伟的,表现壮丽的。而后三宫的生活起居空间,密密麻麻的那么多建筑物,只占了300多米,还包括御花园,包括很多宫殿,所以说它是有一个明确地划分的。 那么从这一点上理解中国建筑,我们就会比较容易理解了,就不会说我们把中国建筑简单地和欧洲的教堂去比。

有的人说我到欧洲教堂,现在因为旅游开放了,很多人去过欧洲,回来以后说中国建筑,古代建筑太简陋了,太矮小了,尺度太小了,没有西方建筑伟大。这个不对,西方建筑很伟大,它是奠基于西方传统文化上的,中国建筑业很伟大,中国建筑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故宫是它的代表,虽然它不是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但是它的代表。那么它仍然是积淀了我们中国文化上非常精华的东西,所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国建筑千篇一律、千年一律,不能简单地那么看,中国建筑富含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内涵,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现在讲建筑的生态,生态建筑,人在居住空间里要有非常好的一个自然环境,现在最前卫的一些建筑师就爱创造这个空间,我在我的室内有一片绿地,我前几天刚看到,在四川有一座建筑,在楼上每一家每一户做了个小庭院,每家每户在楼上其中弄出四五十平米做一个小花坛,花园,当然这个也是造价很高了,但是就这样一种他认为非常前卫的思想实际上是我们古人一直在追求的,就是人不能离开自然,人应该有一个跟自然非常和谐的一个环境。那么过去不只是宫殿,过去建造民居的时候它也是一亩之地建一座房子中间还要种多少树,每家每户有自己的起居空间,也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花园、树木,四季阴晴、花草、虫鸣,它都感受得到。所以这个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两个方面,既有它雄伟壮丽的一方面,也有它非常适宜人起居的一方面。那么从宫殿中体现出来了,但是代表了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精髓。

本讲座视频下载地址见:http://www.ruiwen.com/sc/html_doc/31748.ht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