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简介(战争与和平)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手机版


墨子的政治主张体现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个方面。

兼爱——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尚贤——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尚同——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非乐——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非命——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天志——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明鬼——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在上述十个方面中,除天志和明鬼带有明显的封建色彩外,其余八个方面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墨子的政治主张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宗教等诸多领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其一贯的宗旨,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国平天下的救世方略。

墨翟是宋国人,大约在孔丘死后几年出生。他做过宋国的大夫,但也在鲁国住了很长的时间。他反对孔丘的儒家学说,主张“兼爱”、“非攻”。他反对各诸侯国之间无休止的战争,并希望以此能让劳动者“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翟自己和弟子们不管是当了官,还是有多少财富的,都和贫苦劳动者一样穿粗布短衣、着草鞋、吃粗粮;他提倡生活刻苦节约,反对浪费。

与此同时,墨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训练却十分严格。他的许多学生都学会了守城作战的本领,为帮助遭到攻击的国家坚守城池,表现得十分勇敢。 墨翟还以实际行动制止了楚国对宋国即将发动的一次战争。

公元前488年,楚昭王死了,楚惠王继位,楚国渐渐从被吴国的打击下恢复过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楚惠王又想向中原地区扩张了。为了加强进攻力量,楚惠王特地请来了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封他为大夫,请他帮助制造一种新的攻城器具——云梯。据说这种云梯十分厉害。它能折叠起来载在战车上,攻城时可以灵活地架在车上升得很高,士兵就能顺着梯子越过城头攻进城去。 楚惠王决定先进攻宋国。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达到目的, 墨子天资聪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见天上鹰飞鸟翔,制成了木鸢,能在天上飞三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墨子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看了《墨攻》,对墨家思想产生了兴趣。转了他的十大主张和大家分享 。

一“兼以易别”的兼爱精神 墨子“兼以易别”的学说,表现出墨家与儒家仁爱观念的某些异同。就儒墨两家立论的基点来看,双方都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以仁爱之心对人,他们阐扬的都是爱的哲学。但是,儒墨两家在“爱人”学说上,仍有重大的区别。墨子讲“兼爱”,与儒家的“别爱”是不同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之爱,即不分等级、不别亲疏地爱天下人;而儒家之爱是在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前提下,“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有差等、有区别的爱。墨子主张以“兼”易“别”,正是希望打破宗法等级观念的框限。就此而言,墨子的爱的学说比儒家更彻底、更富于理想性,因而也更脱离中国农业宗法社会的实际。但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思想,仍然有它不朽的价值。

二“尚贤”、“尚同”的社会理想 墨子主张“尚贤”是为了实现“尚同”,即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和行为。他认为:“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以为天子;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以为三公……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以为正长。”在层层选贤任能的基础上,统一天下万民。否则“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人数愈多,意见愈纷坛;如果人人皆“各是其义,以非人之义”,天下就没有统一的是非和意志,就会陷入混乱。置立各级贤才之后,老百姓就应该做到“闻善与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尚同的根本依皈,在人世间是天子,在人世以外是天。墨子说:“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由此可见,墨子寄希望于贤明的好天子,同时又在贤明的天子的头上增加了一层制约的力量一一神明的“天”。

三“尚力”、“非命”、“三表”的哲学思维 墨子提出“强力从事”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在于动物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而人则能运用主体的能动性,通过努力劳动去改变客观现状,其言曰:“今人因与禽兽糜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糜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裳,因其蹄蚤爪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虽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令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见解。人是靠物质资料生产才得以生存的,因此,墨子认为,必须克服懒惰倦怠的不良风习,树立强力进取的精神,他进行对比的论列:“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世间的治乱、安危、贫富、贫贱完全是由人自身努力与否而决定的。 墨子“尚力”,必然“非命”,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命论者认为:“寿天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人之知、力,不能为焉”。墨子指出:持此论调,做官的就不会尽职效力,农夫就会息于农事;不尽职效力就会导致天下大乱,息于农事就会造成歉收和贫困,因此“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

墨子还深刻揭示了唯心主义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认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指为困境所窘的人所术述,非仁者之言也。”命者,“暴王所作,穷人述之,此皆疑众迟朴”。这些看法很有见地。 在哲学认识论上,墨子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他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耳目之实”;在名实关系上主张“取实予名”;在逻辑思维上提出“察类明故”。尤其宝贵的是他第一次提出并试图回答检验认识的标准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三表法”。“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在他看来,立论必须有三个标准:第一要推究来历,第二要详察实情,第三要考验实用。推究来历,要重视古代圣王的间接经验。详察实情,要重视当代民众的直接经验。考验实用,要重视施法行政的客观效果。 后期墨家摒弃了墨子思想中的某些唯心主义杂质如“天志”、“明鬼”等,弘扬其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精神,并初步形成了一个形式逻辑思维体系。这些内容在后世称为《墨经》的篇章中多有表现。

《墨经》涉及数学、物理学、工艺技术等多方面的古代科学内容。关于几何学,其中包括整体与部分的问题,“端”的问题,有穷与无穷的问题,同异问题,加倍问题,方圆问题,相比、相交、相次问题,建位问题,极限问题等。物理学方面,包括时间与空间问题,运动与静止问题,物质不灭问题,以及针孔成像、球面反射镜成像问题等。工艺技术方面,包括杠杆、斜面、滑车原理的应用等。《墨经》对古代逻辑学也做出了重大贡献。《小取》篇云:“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别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对论辩的作用、目的、方法步骤及论辩道德,都做出了正确的规定。后期墨家的形式逻辑是很有特色的,曾被李约瑟博士称之为东方的《几何原本》。总之,从墨子到后期墨家,其哲学思维具有明显的唯物精神和科学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特别值得珍视的优良传统。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