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教师随笔)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你幸福吗?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用自己二十余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述说了处在社会变革中的人们内心的变化和无奈。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内心却变得日渐浮躁,幸福感也随之减弱。白岩松在《幸福了吗》一书中用犀利审视的目光关注着转型中的中国,在历史车轮的呼啸中,迫切的追问这个时代的人“你,幸福吗?” 联合国首次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中国内地排名112位。这些年,有车的越来越多了,但堵在路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可买的食物多了,但你敢吃的食物也来越少了,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上餐桌、可口可乐致癌……每天在饭桌上讨论的不是这个好吃,而是这个最好少吃;科技日益发达,“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人们每天同时也会更多关注一个数据PM2.5 ,人们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力越来越少了。幸福没有伴随物质目标的实现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斥着抱怨之声。在关注幸福的背后,其实是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思。 你幸福了吗?我们何不也问一问自己这个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走了这么远,也该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当初为什么出发? “放牛娃怪圈” 我和学生讲过放牛娃的故事。有人问放牛娃“你放牛是为了什么?”“挣钱。”“挣了钱想干什么?”“盖房子。”“盖了房子做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做什么?”“生娃。”“娃长大了干什么?”“放牛”。 学生听完后都觉得很好笑,生命成了对既有状态的重复。这样的人生轨迹似乎太没有意义可言了。 我转而问起学生:那么你们现在读书是为了什么?考大学。考大学为了什么? 找好工作。找了好工作为了什么?挣钱。挣钱为了做什么?买房买车,当然还要成家生子。孩子长大了呢?读书。学生这回不再笑了,原来我们也不知不觉走进了放牛娃的怪圈。 我们也被生活中的种种表象所蒙蔽了,把功利当智慧,把浮躁当常态。我们只看到了生活的外在,看不到生活的本质。追求事业,追求爱情,最终不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吗,而我们却常忘记、低估、忽视或忘记这个目标。 苏格拉底曾说:“当我们为生活而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当《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一天早晨突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脑子里竟然还想着如何赶头班火车去办事。人们在不断的被异化,物质掩盖了幸福本质。 人们真的是越来越忙了,想起了前几年的高考题要求以'"忙“为话题写作文,忙确实成了社会的主旋律。忙的目的本应是为了享受生活,回报父母,满足所爱的人,但忙的结果往往是享受不了生活,远离了父母,冷落了所爱的人。拆开“忙”这个字,是心亡,眼下的中国人都忙,为利,为名。可是,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义? 等待幸福 渔夫在海边的沙滩上晒太阳。商人问:天气这么好,你为何不抓紧时间出海捕鱼?渔夫反问:捕鱼做什么?商人道:卖钱呀,有了钱以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来海边度假,尽情享受海风和阳光了。渔夫道:难道我现在不是在享受海风和阳光吗? 我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我们也想象渔夫一样,扔下手中的网,优哉游哉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但是,在晒太阳之前,我们想得最多的是先要捕捞到足够的鱼。我们最终选择了向生活妥协,晒太阳也就早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我们习惯进入等待模式,总想着等我考上大学了,等我找到工作了,等我有钱了,等我生完孩子了,等孩子长大了,等孩子结婚了,等带完孩子的孩子,等我有时间了……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延期了很多让我们幸福的事情,如果继续等待,我们可能将一直没有时间下去。 人们遥遥无期的等待模糊的希望,象等待戈多一样等待着幸福的一天。我们每天都在为明天不用挨饿而捕鱼,总要到蹦不动时才想到晒太阳,可惜见到的已是夕阳的余晖了。 幸福之师育幸福之人 在一项教师幸福指数的调查中,认为自己生活工作幸福的不到两成,近三成选择不幸福,其余感觉一般。从教十多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朝七晚五,整日的备课,上课,作业。和学生在一起,体会着童心未泯的快乐,感叹于他们取得的每一分成绩,我们的工作烦琐又有挑战性,每天要面对的是个性差异很大,生活成长环境不同的孩子,有时也免不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无奈。 读管建刚的《不做教书匠》,会觉得如芒刺在背,若只是如此机械的重复,做个教书匠而已,便会对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和一声声亲切的问候变得麻木,浮躁的心理有的就只剩抱怨和无奈。拒绝教师倦怠,就要努力在职业发展中体验幸福。不断地学习、发展、进步才能实现身心和谐获得幸福感。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 值得做的,都值得做好,值得做好的,都值得做的开心。做幸福之师才能育幸福之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乐趣。 大人们的世界总是在追逐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把目标满足后的放松,误认为是“幸福”,而忽略了眼前。所以有时我们给孩子的幸福观也是如此:现在好好上课,将来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的工作,才能有幸福的生活。可是这样真的就会幸福吗?这些只是幸福的表象,真正的幸福一定是持久的,来源于内心的。 忙得不亦乐乎的大人们也不允许孩子们闲着。减负,越减负担看来是越重了,孩子每天的日程被安排的满满的。生怕孩子闲着了,觉得闲着就是把宝贵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教育的超载把属于孩子的时间剥夺了。为孩子的时间空出一些闲暇,让他们有时间做一些在大人看来是“无聊”的事情,那其实也是一种无痕的教育。 2012年7月2日《东方早报》报道,长期以来的唯分数论成为历史,上海市教委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发布2011年度“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结果指出学生学业水平指数高,而学生学业负担指数也偏高显示学生压力普遍较大。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教学生更好地幸福的生活呢? 梁漱溟:人类面临三大问题 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解决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而后多角色面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仓央嘉措的诗中写道: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于是梭罗选择只身进入瓦尔登湖边伐木造屋居住,他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而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生活就是应该简单简单再简单些。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本可以连任第三任美国总统,但他却依靠内心的力量自觉放弃了至高的权力,解甲归田弗农庄园,他说他只想求得安静,从容地沿着生命之河顺流而下。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对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和所走过的路感到满意。 快乐的猪,痛苦的苏格拉底 2006年《哈佛幸福课》超越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共选修课,看来人们正从考虑物质基础逐渐转而更多关注内心幸福。“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哈佛幸福课,击中了现代人忙得没有时间思考幸福的要害。 做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猪,还是做思考人生的痛苦的苏格拉底?人到中年开始要调整内心的大环境,思考的人未必能找到答案,但可以慢慢调整内心。 《幸福了吗》这本书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是作者白岩松,也是你,是我。 我不敢说我幸福,但我会珍惜幸福的降临,抱一份宁静,寻找最纯粹的幸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越发觉得能在这里谈论幸福也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的事情。 ——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曹奇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