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天地之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 备课资料(鲁人版高三选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本期导读】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本期我们为大家编选了莫言获奖后所引发的各界的评论、关于莫言的专访以及诺贝尔奖的相关材料,希望你在阅读中更近距离地接近诺贝尔奖。

莫言获奖,文学还在路上

                     毛  建  国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诺贝尔委员会的颁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这几天,围绕莫言能否获奖,争议很热闹。即使此刻莫言获奖了,争议或许还将持续。

  无论喜不喜欢莫言的作品,都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莫言是一个有许多好作品的作家,莫言是一个被许多人喜欢的作家。文学奖项就是这样,无论来自国际还是国内,都只是一个评价。只要这个评价,是有基本标准的,评价过程是基本公正的,那这个文学奖项就值得尊重,这个获奖的作家就值得尊敬。

  获得诺奖,是对莫言这么多年的努力,是对这么多优秀作品的一个极大肯定。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对中国文学的一个肯定。这些年来,舆论对于文学有着太多的期望,期望难以实现之下,也产生了太多的失望。很多人感慨,中国文学缺少真正的充满思考的现实主义力作。这样的遗憾,不会随着莫言的获奖,而一举消散。但我们必须看到,遗憾中依然有着欣慰,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些作家,他们在努力地思考着,在认真地写作着。这个稍稍浮躁的文学圈,并没有完全改变作家们的操守。那些可以被称为良心的作家,那些可以被称为精品的力作,或许有点微弱但依然客观地存在着。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文学,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纷繁复杂中,永远都有着希望。

  莫言获奖的意义还在于,它让我们从此多了一份从容。这个奖项,更多是莫言个人的突破,更多是对莫言个人的承认。但文学是一种心灵事业,它是记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心灵旅程的风景和思考。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讲要淡看诺奖,但真正的淡看,取决于曾经达到高度,或者可以达到高度,是一种俯视角。这种平淡和自信的心态,因为莫言的获奖,而有了更多表现机会。平常心看待诺奖,自信地面对世界,从此有了更多底气。

  祝贺莫言,祝贺中国文学。莫言的获奖,不代表中国文学就真的站到了世界顶峰;但莫言的获奖起码告诉我们,作为个体,只要努力,完全可以走到顶峰。莫言获奖了,文学在路上。面对未来,中国文学还要努力;只要努力了,就有无限风光。              (2012-10-14   来源: 新华网)

争议莫言获奖,有利中国文学

    莫言获得诺奖后,可有以下积极意义。首先,会让中国作家增添许多自信。随着文学最好年代的过去,中国作家集体坠入了“写什么,怎么写”的创作困境,读者群的大面积流失,纯文学的不景气,以及优秀作家转行影视业,曾经让人仰视的作家,被一再边缘化,文学自卑心理业已形成。莫言获奖,虽不至于一扫笼罩在中国作家头顶的阴霾,但却会为中国作家的写作带来光亮和希望,激励国内与莫言同样优秀的作家更专注于良心写作,重新找回文学尊严。

    其次,莫言获奖会让中国社会重新发现文学的力量。此消息公布后,不少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了一句话,“明天开始写小说去”,这不能简单解释为调侃,更多层面上是对文学本身的尊崇,对文学梦想的重拾,对美好年代的缅怀。文学是一种精神,文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我们的社会、生活缺乏了文学精神的指引与充实时,空虚就会占领人们的内心。现在,只要有契机让文学更好地活跃起来,都不应放弃。

    在莫言获奖前,他的著作便已经卖断货。获奖后所引发的奖项效应,会扩散到图书出版、媒体传播这两大领域,莫言将有机会成为极畅销作家,登顶作家富豪榜首位,这会让那些坚持出版纯文学的出版商感到鼓舞。而近乎于狂欢的媒体传播,将会重新构建文学观念,改善作家地位,冲击阅读环境。如果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能让日益下降的国民阅读率有所提升的话,无疑善莫大焉。

   莫言获奖振奋人心,但以上所述自是表达一个良好愿景,想要扩散这个诺奖的积极意义,需要作家、媒体、读者等一起发力,帮助文学重新上路,让文学重新成为这个国度的时尚。

                        (2012-10-12  来源:中原网资讯频道)

【网友热议】

   《新华网评》网友“潘俊臣”:中国现在基本处于一个“泛娱乐化”时代,大家都习惯于快阅读、浅阅读,捧读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学是一件幸事,不仅可以激发更多中国人关注文学,对中国文学重新认识和定位,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关注中国文化,继而关注中国。

  《新华网评》网友“耿银平”:据报道,狂喜之后的莫言很淡定:“高兴一个小时后,继续写作。”个中投射出的,仍然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责任、文化厚重、文化使命感!

  《新华网评》网友“禾刀”:莫言拔得国人头筹擒获诺贝尔文学奖,可喜可贺,但一个奖项并不足以真正反映当前国内的文学生态,也与传统文化古国地位极不相称。相较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亢奋与喧嚣,我们或许应冷静思考:这到底只是现实文学生态下的偶然特例,还是一个可以复制的良好开端呢?      

【人物访谈】

             

“您好言莫,我是从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打来电话……”

  在莫言获得最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消息公布后,瑞典华人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钢琴家双焱第一时间拨通了       获奖后,莫言在家乡山东高密接受媒体采访。

莫言的电话,对莫言进行了采访。以下是根据采访电话录音整理的对话文字稿件。                                        

  双焱:您好言莫(应是莫言,编者注),我是从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打来电话,您现在说话方便吧?我们诺贝尔奖每年发奖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向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问一些问题,首先祝贺您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谢谢。

  双焱:问一下您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感觉?

  莫言:我刚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到很惊讶,因为我觉得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离我很遥远。

  双焱:祝贺您。您获奖之后,世界上非常多的大学生会来读您写的书,想问您有什么好的书可以推荐给他们阅读?

  莫言:我希望他们先读一读我刚刚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这本书,然后再读一读《红高粱》、《丰乳肥臀》这种。《生死疲劳》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双焱:您小时候是受什么影响成为了一个作家?

  莫言: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读书,由此引发了对文学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拿起笔来进行写作的时候我感觉到我有很多话要说。我想,通过文学的方式,是最有力量也是最自由的方式来言说。同时,我也希望通过写作证明我自己,通过写作来改变我个人的命运。

  双焱:您获奖的这本书有什么主题和主旨,怎么让我们很快地进入小说的结构。

  莫言:我觉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不是说按照一本书来评定,是不是应该按照作家全部的创作?那么我想通过之前推荐的《生死疲劳》这本书:第一个,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土地问题、农民问题;第二个,这本书采用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法,小说中人可以和动物之间自由变化,然后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多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再一个,在语言上也进行了大胆地实验,用一种最自由的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自由地表达对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关注、对艺术探索、对文学创作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双焱:是什么灵感促使您这本书写得这么快呢?

  莫言:这本书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比如我童年的时候,即我六七岁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他以个人的力量跟这个整个社会,跟集体化,跟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对抗,一直坚持到最后,那么历史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他的政治对抗是站在了历史正确的方面,这样的人物在当时就显得特别异端,特别另类,被当时的很多人视为怪物,骂他,打他。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他的家人,儿子女儿都跟他分道扬镳,分家了,但他依然没有屈服,最终在历史的生活过程中证明他是对的。我写这本小说初稿的时候只用了43天,但是这个人物这本小说在我脑子里思考了几十年,思考的比较成熟,所以写得非常快。

  双焱:想问一下您准备怎么庆祝获得诺贝尔奖?

  莫言:我想没什么好庆祝的,我想明天晚上我会和我的家人一起包一顿饺子吃吧。

  双焱:每年的12月10号都是我们瑞典诺贝尔发奖日,您会亲自来领奖嘛?

  莫言:会的会的,一定会亲自去的。

  双焱:我会在颁奖现场演奏钢琴,非常希望到时候能看见您。我的名字叫双焱,冬天里的六把火,请记住我的名字,再见。

  莫言:再见。

颁奖词不足以概括我的作品

——白岩松对话莫言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第一时间对莫言进行了采访。

  白岩松:祝贺您!                                                   莫言:谢谢!

  白岩松:您好像不显得特别兴奋。

  莫言:本来就没值得特别兴奋的地方。

  白岩松:为什么呢?很多人为您高兴。

  莫言:我觉得最近这半个多月来围绕这件事已经吵来吵去,我也都挺麻木了,得和不得都无所谓。

  白岩松:按理说您应该在北京,很多熟悉您的人都说“他可能去瑞典领奖了”,但是没想到您回到了高密。这是不是您有意识地在躲呢?

  莫言:一个月前我就回去了,每年这个时候我都回去,集中精力写点东西。前年、去年、今年,连续几年都是这个时候回去。

  白岩松:您今年57岁,这个诺贝尔奖来的不算早也不算晚,恰恰是作为一个文学家来说在创作的中间获得,它会不会打乱您接下来的一些创作计划?

  莫言:我想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可能社会活动比较多吧,但是我想很快就会过去,关键是一种心态,你自己不要把这个当作一件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它就是一个奖。你得了这个奖也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很好的作家也是成群结队,具备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有很多,所以我想我是很幸运地得了这个奖。但是你头脑要很清楚,绝对不要轻飘飘的,要站稳脚跟,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而不是奖项。我想尽快从这个状态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白岩松:您的手头正在准备的作品是什么?

  莫言:我这两年开了好几个头,有好几部作品,有关于战争的、关于家庭问题的,也有话剧剧本和戏曲的考虑,有的写了三分之一、有的开了个头、有的准备了大量的素材,不知道先完成哪一个,但是肯定会尽快的写。

  白岩松:诺贝尔奖颁奖词特别强调您是“魔幻现实主义”,跟福克纳、马尔克斯这样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一起,你觉得这是一个定论吗,还是你早已经想改变它、或已经在改变它?

  莫言:关于马尔克斯跟福克纳,我在1987年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中国作家跟他们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两位大师跟他们的创作风格对我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写作让我开窍,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还可以这样写。那个时候我就认识到我们一定要尽快地“逃离”他们,我用了一个“逃离”,因为我觉得靠得太近的话会失去自我。他们就是两座灼热的火山,我们如果靠他们太近自己就要被融化掉了,我们应该躲得远远的,离他们越远越好,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对我是有影响的,我自己也非常崇拜他们。

  白岩松:这也正是我问您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不是诺贝尔奖的颁奖词其实有点落后于你的创作前行了?

  莫言:我最近翻成瑞典文的作品是《生死疲劳》,这里面涉及到了一点魔幻的内容,但是这个魔幻是跟中国的民间故事密切相关。我觉得这个提法也是对的,也不能说跟我的创作完全没有关系,基本上还是表述出了我的创作特质,如果说要把我的作品概括出来,这短短的两句话显然是不够的。

  白岩松: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您的文学路怎么走,奔哪个方向?

  莫言:按照我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作。

  

【诺贝尔奖专栏】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三百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奖项由来

  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经过几年的筹备,1900年6月,诺贝尔基金会成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                                               

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诺贝尔遗嘱 

  诺贝尔在遗嘱中,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遗嘱中关于诺贝尔奖的内容如下: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遗嘱全文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颁发;医学和生理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5人委员会颁发。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这是我唯一有效的遗嘱。在我死后,若发现以前任何有关财产处置的遗嘱,一概作废。

颁发

  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现在。 

                                   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奖金奖品

  诺贝尔奖的奖金总是以瑞典的货币瑞典克朗颁发,每年的奖金金额视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收益而定,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1980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达到100万瑞典克朗,1991年为600万瑞典克朗,1992年为650万瑞典克朗,1993年为670万瑞典克朗,2000年单项奖金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折合100万美元)。从2001年到2011年,单项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在2011年,折合约145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和词句都不一样。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评选流程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其评选过程为: 

   瑞典皇家科学院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有: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作家协会主席(文学奖)、国际性会议和组织(和平奖)。 

  ——不得毛遂自荐。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 

  ——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项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天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分别隆重举行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及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事理。 

  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和196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都曾颁发给已去世的人。1974年开始,诺贝尔基金会规定,诺贝尔奖原则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与许多电影奖项及文学大奖不同,诺贝尔奖遵循的原则是,除了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人的名单都不对外公开,并设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对于每年可能出现的各种传说,说某人获得提名成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其真实性必须50年后才能得到验证。 

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 

   【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2年10月8日,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团宣布,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长山中伸弥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物理学奖】 

   201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化学奖】

    2012年10月10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科比尔卡分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

   【文学奖】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

   【和平奖】 

   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北京时间12日17时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揭晓,欧盟获得和平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Thorbjoern Jagland)在颁奖词中称,欧盟在过去的60年中为促进欧洲的和平与和解、民主与人权作出了贡献。

   【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2年10月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斯和劳耶德-沙普雷,以表彰他们的稳定分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2位教授将平分总额为800万瑞典克朗(约120万美元)的奖金。

海外华人得主

  ①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人(获奖时为中国国籍)。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②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祖籍山东省,美籍华人。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③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现已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④丹增嘉措:1935年生于青海省。198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年54岁,当时为中国国籍。中国政府拒绝承认该奖。 

  ⑤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祖籍江苏苏州太仓,美籍华人。1997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⑥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平顶山,美籍华人,199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崔琦、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三人因“他们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⑦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祖籍江苏泰州。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2000年因为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国籍,时年52岁。 

  ⑧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祖籍浙江杭州。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为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华裔化学家。 

  ⑨高锟:1933年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区,英美双国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高考现代文阅读】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提示】

   14、【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答案】(I)(2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l分。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 (2)(2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

    

李国军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