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将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感受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质,体察文中人物品行情操,品味文章触动心灵的句子。今天我们先来鉴赏第一篇文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我们用近半个多月的时间解决完了一怕文言文之后,接着来看这二怕“周树人”, 周树人的文章真的那么晦涩难懂么?他的文章到底是可怕,还是可敬呢?一起来看一下 

二.首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

三.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是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刘和珍君”是本文纪念的主体,那么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讲讲刘和珍君到底是谁?

刘和珍

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遇害时年仅22岁,风华正茂,激情洋溢,意气风发,可是如此美好的青年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三·一八”这是一场怎样的屠杀事件那?本章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找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下

在分析课文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本文中的生字词

六.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七个部分的内容,要求简洁,并且概括全面。注意看每一部分的主体对象,主要事情,以及作者的感情。 

七.本文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君,那么那些小节集中描写了刘和珍君那?三四五节(生前事迹及遇难经过)

一二节也就交代了写作缘由六七节表明了这次事件的教训意义

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介绍写作缘起和目的( 为什么要写)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         叙述生平及遇难过(写了什么)

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指明意义(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⑦热情讴歌赞颂八.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只是是一个例子。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以本为本,要学会学以致用。 就如纪念刘和珍,开头两段就提到了作者为什么萌生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紧接着回忆交往及刘和珍等青年被害的过程,最后总结了教训和意义。 我们同学如果写纪念我们的英雄王杰,你准备怎么写?是不是要写一写为什么怀念追忆王杰?原因是什么?王杰200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一百位人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怀念英雄的前辈。纪念的什么内容?然后写写他的生平事迹,王杰的具体人、舍己救人的故事。怎么纪念?写文章、设置纪念馆等。有什么意义?激励人们爱祖国、爱人民。 九.下面我们看看文章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也是文章怀念的主题对象刘和珍,作者这么来纪念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枝傲放的鲜花凋零了。对国家、对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么刘和珍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学生自读第一、三、四、五段,思考归纳:课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探讨:⑴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明确:①喋血过程: 请愿――中弹――未死-→ 头胸被猛击两棍――死掉     ②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正如鲁迅所说的:“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此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如此善良,如此柔弱、如此美好,如此进步,如此高尚的的青年女子却遭到段祺瑞执政府残酷迫害而死,戕害了如花、年轻、鲜活的生命,怎么不让人痛惜,痛心,这就是人间最大的悲剧!

十.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      文章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交待写作此文的缘由。“我”因无法承受追悼会的悲凉,独自到礼堂外徘徊、思索;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我”对烈士的悲痛的忆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也”字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记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的请求才引起的。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因为“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出文章的原因。“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而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怎不令人“出离愤怒”?“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又怎么能说出话来呢?      杀人者个个脸上带着血污,依然在横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的人们,该怎么办呢?“三·一八”虽然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则快要降临了。文章的第二部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感慨,提到“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要写一点东西,揭去“许多东西的人相”,让人们清醒地知道,“所住的并非人间”有必要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土的鲜血。 

①第一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②“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③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④“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⑤第四部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⑥第五部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⑦第七部分:“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4、小结: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

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六、文章主旨:  

本文作者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殉难经过的叙述以及对“三一八”惨案的反思,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动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七、重点语句赏析:   

总结:这是一篇和着眼泪和血写成的文字。这是一篇不容轻慢、不容亵渎的文字。鲁迅是一位敢爱敢恨,也会爱会恨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鲁迅的一生中,他不断地看到青年以各种方式死于非命。鲁迅是智者,思虑周密,对爱国青年的不幸死难寄托了无限的哀思。鲁迅热爱青年,正因为如此,他不愿意他们无谓地死去。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是认为她的死意义有限,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以此启迪青年注意变换斗争方式。他对反动势力则无比憎恨,痛恨反动政府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并用无情的笔进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使之显露原形于国人面前。 出于对人生的爱心,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所以,鲁迅是用文学承担救国大任的人,是近代中国的脊梁。  

马秀梅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