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中考复习(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手机版 | ||||
第五课 童趣 (一)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张( )目对( )日 明( )察秋毫( ) 项( )为之强( ) 徐( )喷以( )烟 2.翻译下列句子。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3.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 )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 )怡然称快 4.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相似的且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二)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 ③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④怡然称快( ) ⑤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 ⑥鞭数十,驱之别院( )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3.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4.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7.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写出作者体会到“物外之趣”的句子。 2.试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3.第二段中,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请用横线画出来。 4.作者观察事物细致而有耐心,试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夏蚊成雷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4)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拔山倒树”中的“山”实际上是指: 。“树”是指: 。 (2)“见二虫斗草间”,这“虫”在作者眼中是: 。 (3)“庞然大物"实为: 。 找出文中写作者心情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7.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第十课 《论语》十则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 4.原文填空: ⑴ ,不亦说乎? ⑵ ,可以为师矣。 ⑶学而不思则罔, 。⑷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8.“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 ⑴学而时习之( ) ⑵人不知而不愠( ) ⑶温故而知新( ) ⑷学而不思则罔( ) ⑸敏而好学( ) ⑹学而不厌(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 ) 9.指出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⑴学而不厌 古义: 今义: ⑵是以谓之“文”也 古义: 今义: 10.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 。 11.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12.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13.《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14.第一则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15.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6.“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7.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是哪则?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_________________ 19.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21.指出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 ⑴学而时习之( )⑵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⑶默而识之( ) 22.下列语句中表示使学习方法的有( ) 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学而不思则罔 D.思而不学则殆 E.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F.择其善者而从之 2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 2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 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 ____ ____。 25.以上四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二十课 山市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幻景;“山市”蜃楼你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这里,蒲松龄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奇异的图画……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 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山市》选自 作者 ,字留仙,世称“ ”, 代文学家。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 ,作者行文以“忽见、 、 忽、 、 、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青冥( ) 飞甍( ) 高垣( ) 禅院( ) 逾时( ) 连亘( ) 倏忽( ) 窗扉(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然数年恒不一见( ) 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 ) 往来屑屑 ( ) 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 )( ) 连亘六七里 ( ) 或凭或立,不一状 ( )( )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 ) 见山上人烟市肆( ) 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 ) 4.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见宫殿数十所 B、 层层指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 数至入层 C、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D、或凭或立不以状 又闻有早行者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按音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7.请用课文原句填空。 《山市》是以 为顺序,描绘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条理清晰,语言简洁,请填写出山市变化的几个阶段:(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 “山市”的形成阶段: “山市”的发展阶段: “山市”的高潮阶段: “山市”的消失阶段: 8.找出文中表现时间的词语。 9.文中描述的蜃景若以“风起”为界,前后的蜃景变化各有怎样的特点? 10.文中将“山市”称为“鬼市”,对此,你怎样认识? 11.本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山市的生成和消失的全过程,极富有想象力。请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开启你智慧的大门,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想一想:孤塔的低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城上有楼吗?城中街道怎样?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 根据上述提示,以课文的描写为基础,展开合理的想想,用白话文扩写山市变化的任何一个阶段。(只选一个)字数不少于200字。 《世说新语》二则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世说新语》是 集,主要记述了 。刘义庆是 宋文学家。 2.写出下列字的读音: 歆( ) 辄( ) 携( ) 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过中不至(过: ) ⑵去后乃至(乃: 去: )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 ⑷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 ) ⑸元方入门不顾(顾: )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6.“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 9.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10.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 11. “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 12.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本文选自余嘉锡《 》。《世说新语》作者 , (朝代)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①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⑤尊君( ) ⑥家君(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学必好问 B.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使之冲烟而飞鸣 D.故时有物外之趣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假如你独自在家,你父亲的同事有要事来找他,你会怎么回答呢? (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 ( ) A.尊君在否 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 2.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3.“儿女”一词古今义有何差别。 古义: 今义: 4.文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 。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5. 文中“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第五课《童趣》答案: (一)1.张开 对着,向着 清楚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 脖子 同“僵”,僵硬 慢慢 用 2.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3.(1)的 (2)它 (3)此,这 4.略。(二)1 ①看清 ②私下③同“僵”,僵硬 ④喜悦的样子 ⑤固定用法,把……当作 ⑥用鞭子打 2 、①私 拟 作/ 群 鹤 舞 空 ②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 3、①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4、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5、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6、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7、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8、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三)1.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呜,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以丛革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 2、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3.私拟作……果然鹤也。 4、(1)生动地写出蚊群嗡嗡的声音。 (2)表明作者“神游其中”观察的仔细而时间又长。 (3)表达了作者“作青云自鹤观”目的达到,效果理想而收到的惊喜。 (4)极写癞虾蟆声势之大。 5、(1)土砾凸者草(2)兽(3)癞虾蟆 6、表心情的词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作用:突出情趣。7.作者是一个活泼可爱、天真无邪、有正义感的人。 第十课《<论语>十则》答案: (一)1、略 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春秋、思想家、教育家 3.⑴通“悦”,愉快⑵怨恨,心里不满⑶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⑷迷惑;危险或疑惑⑸凭什么⑹记住⑺采纳,听从 4-7.略 8.依次是: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转接、表顺接、表顺接、表顺接 9.略 10.略 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12.略 13、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14、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 15、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16、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1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意思相近即可。 (二)1.⑴代所学知识⑵代孔文子⑶代学习所得 2.AB。 (三)1.孟子 大学 中庸 2.不断学习、复习 3.温故知新 经常学习的人 不会矛盾 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 4.学习他优点 自己也有的就反省自己。5.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6.略。 第二十课《山市》答案: 《聊斋志异》 蒲松龄 聊斋先生 清 山市蜃楼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略)2、mīng méng yuán chán yú gèn shū pìnì 3、经常 青天、天空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匆匆 同“无” 高 连绵不断 有的人 靠着 同“才” 突然 于是 店铺 广大 隐隐约约 4、D 5、看见几十座宫殿,青绿色的屋顶,高高的屋脊好像要飞起来的样子;城中有像楼一样的、像厅堂一样的、像街巷一样的,景象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楼上的人来来往往、忙忙碌碌,有的人倚靠着、有的人站立着,形状各不一样;突然间变得像拳头、像豆粒,于是什么都看不见了。6、D 7、时间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遂不可见。” 8、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9.前者孤塔耸立,少顷换一幅图景,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增加的;后者五座楼的情景,逐渐变化,依次消失,这时蜃景的物象是逐步减小的。10.作者在他那个时代,还不会理解海市蜃楼是一种光线折射形成的现象,所以在文中将此幻象称为“鬼市”是可以理解的。(允许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1、略 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二则》答案: (一)1.古代笔记小说、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南朝 2.略 3.⑴超过⑵才;离开⑶丢下,抛弃⑷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⑸回头看4、略。5略。6略。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0.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1.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12.略。(二)1.《世说新语笺疏》 刘义庆 南朝宋 2.①约定 ②通“否” ③丢下、丢弃 ④拉 ⑤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C 4.做人要重礼守信 5.略。 (三)1.C 2.D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4.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一句好,因为比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蕴。“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5. 融洽、欢快、轻松等家庭氛围。(答出一两点即可)“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儿女”则专指子女。 周吕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