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第一单元 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文感知: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前二分钟: 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四、课文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五、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②朗读指导 教师讲授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六、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七、问题探究: 1. 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 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八、体会感知: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九、布置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记: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本节课需要共同探究的问题。朗读技巧的指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十、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下课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疯狂打闹。不要让生命的警钟时刻在我们耳边响起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知识训练点: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能力培养点: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体验点: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力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流畅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进而理解人物和中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㈠本课目标: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2.讨论文章的主旨。 ㈡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2.课前热身 ⑴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 ⑵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C.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⑵四边互动: 互动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支凉爽凉爽作铺垫。 互动2: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面对困难,克服了一个再去克服第二个,只要这样坚持不懈地不断努力,就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 互动3: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小困难是不难克服的,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大困难。 互动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互动5:你怎样理解题目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4.达标反馈 ⑴本文选自《 》,作者是( )。( )国作家。 ⑵给加点字注音。啜泣( )嶙峋( )眩目( )纳罕( )训诫( ) ⑶文中所含的哲理是什么? 5.学习小结 ⑴内容小结: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终生的一笔财富。这就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现象中悟出道理,这样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生活也才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⑵方法归纳 A.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B.复述故事时要全面而简明,说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假如你的某一门功课非常不理想,学了这篇课文后对你有什么启示?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 拟一份分步攻克某项困难的计划,对照计划努力实行,并及时记录自己的心理感受。 ⑵巩固练习 ①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我顿时 ……我又照着做了。 ……然后, 。 作用: 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在班上读一读。 ㈣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悬崖上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安全到达地面(经历) 人生中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轻松克服困难(感悟) 温馨提示:下课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疯狂打闹。不要推不要挤,关心别人爱自己。 第二课时 ㈠本课目标 多角度阅读,探究文章给我们的多方面的启迪。 ㈡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课前热身 ⑴指名复述故事,简要概括文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⑵描述文中所写的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 3.合作探究 ⑴整体感知:理解文章,不仅要把握它的主旨,还要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才能更深更透的挖掘出文章所包含的启示,我们也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艺术享受和人生感悟。本文我们不妨可以从父亲、杰利、四个孩子等多个侧面进行探究。 ⑵四边互动 互动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互动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 ◎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互动3: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努力) 互动4:你如何评价“我”的好朋友杰利?◎他怂恿“我”爬崖,才有了后来的遇险;在“我”惊恐万分不敢下崖时,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互动5: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 互动6: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 4.达标反馈 ⑴仿句 ①我一直牢记着 叫我不要 的训诫。 ② 正纳罕 。③暮色开始四合, 。 ④我小心翼翼地 。 ⑤带着 的口气说 。 ⑥ 我的信心大增。 ⑦ 产生了一种成就感。 ⑵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如何做才能使你们的友谊开长地久? 5.学习小结 ⑴内容总结:文中的父亲能抓住“我”遇险的时机对我进行引导教育,教给我化整为零、不断战胜困难的方法,并以此增强我勇往直前的自信心。文章还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应该经得住任何考验, ⑵方法归纳:多角度地理解文章,我们会捕获更多难得的教益;多侧面地理解生活,我们会猎取更多成功的机会。 ㈢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链接一:你赞成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吗?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 2.实践探索: ⑴实践活动:记叙一次自己“冒险”的经历,突出其间惧怕的心理过程。 ⑵巩固练习 ①解词造句 闷热:纳罕:小心翼翼:灰心丧气: ②熟读课后汪国真的诗句,记住你喜欢的句子。 ㈣板书设计 “我”遇险时 杰利:心里牵挂、无可奈何 四位男孩:幸灾乐祸、逃之夭夭 父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温馨提示:下课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疯狂打闹。课间游戏要安全,上下楼梯不打闹。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3.能力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 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感悟。抓住事物描写的语句,深入细致探究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蝉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39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香港大学硕士学位。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2.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 扬在哪里?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6、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 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贝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五、作业布置。 温馨提示:下课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疯狂打闹。过道门口互礼让,不要低头往前撞。 紫藤萝瀑布 宗璞 教学目标 : 知识储备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2.学会欣赏写景抒情散文。 能力培养点: 1.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2.学习文中多侧面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情感体验点: 感受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永恒。 教学重、难点: 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主旨的显现。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课型:赏析课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文中精美语句的含义,发挥想象和联想,再现紫藤萝瀑布的美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获取足量信息。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板书课题。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 最好由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或请有一定朗读水平的同学朗读。总之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朗读之前,提出朗读标准,让同学们注意感悟。 默读思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不理解的做好记录,倾听他人意见。 思考题:a.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这篇课文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意思?试着找出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注重分析理解过程,淡化结论(结论可以是多样的)。 a.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由看花(1—6)、忆花(7一9)和思花(10、11)三部分组成。 b.因为家庭遭遇迫害、小弟身患绝症等原因,多年来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面对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作者深受启发和鼓舞,产生了精神上宁静和生的喜悦,进而感悟出人生的哲理。 c.作者见到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大意正确即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研读与赏析(上) 教师导学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或曰“借景抒情”。下面我们深入细致地研讨一下课文,看看紫藤萝在哪些方面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影响?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会产生那样的变化,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大家可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自主探究 默读课文,调动语文学习的经验,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最有价值、最深刻、最喜欢的问题。 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确定思考题 小组交流,对个人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方面: a.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 b.联系背景材料,试说说紫藤萝的命运有什么象征意义。 c.作者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d.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e.“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全班讨论、明确: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 作者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c.引导学生品味第7段和第10段的内容,并理解: 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作者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d.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e.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进一步阅读课文,谈谈本文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4.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温馨提示:下课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疯狂打闹。莫抛物,伤了别人头,空悲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2.领会修辞的作用。3.自我反思,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2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主要就课文思想内容方面进行了研讨。这节课我们就写作方面再进行分析。本文在写法上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方法。借景抒情大家是知道的。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要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再加以精要的抒情和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来,才是好文章。同学们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看看本文在写作方面会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3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d.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e.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课堂讨论] 对上述问题,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最终明确结论。(有关提示) a.先写花瀑,次写花穗,再写花朵。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的。 c.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e.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4体验与反思 质疑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归纳问题,讨论明确: a.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现在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事实就是这样。人们狭隘地理解劳动人民的感情,认为赏花不应该是劳动者的本分,赏花是低级情调,甚至认为赏花就会腐化堕落。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过去,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b.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各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停住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繁茂旺盛所吸引。”加快了脚步“是被紫藤萝的生命活力所感染,所催促。前者的作用是引起悬念,后者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 经验反馈 a.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引起你的共鸣?谈谈体会。 b.你认为哪些景物描写得最好,试着仿写几句。 c.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应当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以上问题只要谈出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5作业布置: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三。 B.仿照本文的写法,完成300字的随笔。内容、文体不限。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赏花 忆花 悟花 充满生机 稀落伶仃 枯木逢春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温馨提示:下课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疯狂打闹。平安伴我在校园,人人事事保平安。 童 趣 沈复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方法。 能力培养点: 1.学会仔细观察事物,发挥联想和想象。 2.围绕中心,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同类材料进行表述。 情感体验点: 体验生活,爱惜生灵,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言字词,掌握诵读方法。背诵全文。 课型:朗读课 教学方法:采用四轮诵读的方法,层层推进不断提高阅读要求,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正音、指导朗读、反复朗读。 2.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儿时观察昆虫的童趣。 3.体会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的童年生活如何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请一学生讲讲。(备学生)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讲讲自己童年时的快乐时光。 三、指导朗读,了解文意。(目标1)(15分钟) 1.教师正音。 藐( )小 项为之强( ) 鹤唳( ) 怡( )然 土砾( ) 壑( ) 虾( )蟆( ) 2.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 /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3.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四、翻译课文。(目标2)(23分钟) 1.幻灯显示,先根据课文注释完成练习提纲,再翻译全文。 (1).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己) ②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慢慢地) ③鞭数十驱之别院(用鞭子打) ④以虫蚊为兽(把……当作……) (2).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微物) ②昂首观之(代夏蚊) ③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观之正浓(代二虫) ⑤驱之别院(代虾蟆)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①心之所向,则或干或百果然鹤也。(用心地想象,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了鹤。) ②常蹲其身(常蹲下身子),使与台齐(使身子与花台平齐)。 ③神游其中,恰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④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二只虫子在草间争斗。) 2.讲解联系答案。 (备学生)有个别词语较难或教重要,教师板书而且要求学生进行识记。 3.根据刚才的练习,学生独立试译。 4.学生纠正或修改,教师补充。 五、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从文章里,我们看出了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确实,我们跟作者的年代比较,现在的生活不知好多少,那么我们是否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用“明察秋毫”、“藐小”、“怡然自得”等词语造句。(A)2.翻译全文。(B) 3.找出课文当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原因。(C) 七、说课精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熟悉并理解文言词语,自主翻译课文。 八、教学后记: 温馨提示:下课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疯狂打闹。平安校园我爱它,人人安全靠大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口头翻译课文,在熟悉文句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3.学习作者发挥创造性想象。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作适当的点拨。 二、以旧联新,复习导入。(2分钟) 1.请一学生回忆上界课的内容。 2.教师明确今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并且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三、复述课文内容,先拟出复述提纲。(目标1)(15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2.请学生先列好提纲,再根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①拟夏蚁为“群鹤舞空”。②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③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备学生)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四、讨论理解文章中的“物外之趣"。(目标2)(23分钟) 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2)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如: 夏蚊成(想象成)群鹤舞空。 冲烟飞鸣(想象成)青云白鹤 丛草——森林 虫蚊——兽类 土砾——丘壑 (富有创造性) (3)你小时候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试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备学生)这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并不需要太多的讲解。 五、小结(1分钟) 文章这种“物外之趣”是通过创造性的想象而得来的。想象出事物超出了原事物所具有的特性,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丰富。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熟读、翻译全文。(A) 2.《掌握语文》练习。(B) 3.把你童年的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C) 七、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通过复述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务求能够让中下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专门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教学后记: 九、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富有爱心、想象联想 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虾蟆 温馨提示:下课了,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疯狂打闹。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 抽斧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