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样做到“深刻” 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手机版


 “深刻”要求的具体解说是“透过想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三项要求实际上是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表现主旨的要求。

为什么高考作文要做到“深刻”呢?因为高考作文是对考生思想素质、认识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的综合考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是越来越重视考查“理性认识和分析能力”,正体现了这一要求。

  一、什么是“透过想象深入本质”?怎样才能做到“透过想象深入本质”?

   “作文的分析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有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就是作文的分析。怎样揭示?前提是“透过”,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内在隐藏的本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这个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就是“透过想象深入本质”。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首先的和大量的是表象的东西,没有这些表象的东西,也就没有本质的东西。作文也是如此,本质的东西寄存在表象之中,通过表象反映本质。如果离开了表象,本质的东西就成了子虚乌有的东西,作文也就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了。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写″现象″是不好的,没有现象哪来的本质?芽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现象这一层次上,因为这一层次是初级层次,还要有一个飞跃,让现象反映本质,凸现本质,这样,我们观察现象才有意义。

   怎样才能做到“透过想象深入本质”呢?

   1.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

   在自然的存在中找到必然的合理。例如北京的禁放烟花炮竹,我们面对屡禁不止的现象,要找到宣传不到位,认识不到位和管理处罚不到位的问题。既然存在这样几个不到位,当然就会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分析清楚“禁不止”与“不到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

   我们还可以用提供背景的方法,凸现事物的本质。在作文中,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引导语,给看似一般的事物提供一个背景,相形之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举例来说:

   说“一掷千金”

 ……

  有了钱怎么花,似乎是个人的事。但算盘怎么个拨法,却鲜明地反映出人的追求、人的境界。如果把一掷千金、挥金如土的做法放到精神道德建设和我国刚解决温饱这个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就更耐人寻味。这种奢侈之风正在污染着社会环境,污染着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

……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灯红酒绿的豪门宴移到农舍窑洞,警惕拜金主义的话题会变得更加沉重。改革开放给你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但现在还远非黄金铺地。我们人均还不到800美元,在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榜上,我们的座次仅仅是几十位,光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就有许多农民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河北一个失学的孩子,天天在家扎扫帚,想凑够不过四五十元的学费。

   对比之下,那种一挥千金的“潇洒”,该是多么不协调!

 ……

  以上选段,把“我的钱该怎么花你管不着”这一看似有理的论调,放到我国具体国情的大背景下,对比之中,凸现了事物的本质。

   再举一个通过比较分析来揭示事情的本质意义的例子:

 ……

   据报载:不少地方盲目大建豪华公寓,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一套,大款人数毕竟有限,工薪阶层又买不起,于是整幢整幢地闲置在那里,占用了大量资金,造成“有人没房住,有房没人住”的浪费现象。

   如果说名人故居和古籍字画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真的是因财力有限而无法保护的话,那么投在豪华厅堂馆所和那些华屋豪宅的钱又是哪来的呢?据统计,真正属于外资和私人投入的很少,绝大部分是公款投入不当造成的。一方面是珍贵古籍处在“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的境地。另一方面,又是华屋豪宅“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这一无一有、一陋一豪之间,我们不难看出某些决策严重扭曲的价值观。

 ……

   上文选段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事情的本质意义,达到了深刻说理的目的。

   2.探究并揭示现象的共同特征

   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随便举个例子来说明某个道理无异于儿戏。

例子的论证价值体现在它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又真实性和代表性的例子才是典型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才有说服力。

   例如,论述某名牌大学学生刘海洋仅为了测试黑熊嗅觉的灵敏程度而用硫酸将黑熊烧伤,如果仅仅停留在他一个人身上,惊呼他对待动物竟如此残忍,那么这或许仅仅是一个偶然,一个个别,一个不可理喻的怪诞行为。可是如果我们联系现在社会上甚至在高等学府竟然出现种种虐待小动物的现象(包括把活着的小动物放到微波炉里烤),竟然屡屡出现睚眦必报的现象,竟然出现动辄自杀的现象,我们就会对这些现象加以概括,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心理素质差甚至心灵扭曲。这样就为下文进而找到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了依据。

   当然,不要走到″罗列例子″这一反面。如果罗列一些事实,不去凸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不做进一步的分析,那么,一大堆例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反而会“以例代议”,冲挤了说理。

   3.探究并揭示现象的特殊意义

   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表现出了某种反常,但是这种特殊或者这种反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

   从小目标到大终点

   有终点,那些从起跑线出发的人才有奔跑的方向,有目标,人生才有向前奔的劲头。目标,生命的源动力。

   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身患绝症的人竟奇迹般地活了十年。当人们问他是什么使他活下来的时候,他笑着答道:“是目标,是希望。”起先,在他病危的时候,每晚躺在床上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再活一天,活到明晚就行。”第二天晚上,他又对自己说:“我要活到明晚。”就这样,他艰难地熬过了危险期,在身体稍有好转时,他有为自己制定了更大的目标,我要活过这一周…我要活过这个月…我要活到这一年…于是,一年又一年,他的生命延长了十年。他说:“目标要从小到大,因为我们要一步一步地走,如果当初我就对自己说,我要活十年,那我肯定活不过三天。”是呀,目标虽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但是它总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离我们太遥远。如果一个人把目标定的太高,那么,那个目标就会像挂在天空中的星星一样,虽然闪亮,但是遥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倘若星星真是挂在一定高度的天空中,我们一步一步登上梯子,虽不可一步登天,但是总会有登上最高点的一步。有许多人都不屑于小的目标,小的进步,觉得那没什么,总是好高骛远,想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总是抱着一些表面的东西瞎吹:“看人家某某,说要当某某,就当上了,我怎么不行呢?”试设想,如果有一天我对别人说:“你看人家克林顿,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都当美国总统了,我怎么不行呢?”那我想我对面的那个听众一定会笑破肚皮的,他不一定是嘲笑我的能力,可他一定是在嘲笑我的愚昧无知,嘲笑我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就不知在别人成功的背后也是一滴滴汗洒下,一步步走来的。“我们回过头来再说那位患绝症的朋友,我想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一定在恍惚中对自己说着:“再活一分钟,再坚持一秒钟……”

   每一条小河都向往着大海,但如果他不顾一切的奔向海洋,那么我想在途中,它就一定会因土壤吸收,太阳蒸发而干涸。但如果它先与别的小河汇合,沿途吸纳细流,终有一天它会流向大海的怀抱。让我们的生命之河不断汇集,或许,有一天,就像材料所说的那样,我们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上文中的“一个身患绝症的人竟奇迹般地活了十年”是一个奇迹,也就是一种特殊。这个特殊有什么深刻意义呢?请看“当人们问他是什么使他活下来的时候,他笑着答道是目标,是希望”。这就揭示了“目标”和“奇迹”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奇迹”和“成功”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在写作训练中,要注意强化“议例”能力训练。有些同学往往举完例子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举完例子正是说理的好时机,要紧跟上议例。议例就是说理。有的同学说:我不会议例,其实只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这些例子本身说明了什么?然后自己回答,形诸文字,就是议例,就是说理。

   例如:《逆境可以成才》

……

  当代绘画大师毕加索,从小父亲在艺术上失意,生活上穷困潦倒,但毕加索不畏艰难。终于奋斗成才。英国已故首相丘吉尔,小时候父亲的事业多次失败。年轻去世,全家生计困难,丘吉尔迎难而上,终获成功。此外如文学家弗朗斯、科学家爱因斯但,童年时都遭遇过种种不幸和磨难。

  这说明,有创造能力的人并不都是在顺利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也曾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环境的不利没有使他们退缩,他们在苦难这所学校里磨练自己。结果,“艰难困苦,玉汝而成”。逆境中,照样可以成才。

   议例,是在举例论证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途径。

   二、怎样理解和做到“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1.追因问果,追本溯源

   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拓深。

   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作者在论述中,要善于提出“为什么”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请看下面的摘段:

   要持之以恒

 ……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小到挖一口井,大到成就一番事业,没有这种精神,是绝对不能成功的。

   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事业的成果,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要花费人的劳动,消耗人的精力。无论是社会规律还是自然规律,它们都是隐藏在客观物质世界内部。发现它们,掌握它们,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苦干到底、坚持不懈的精神,否则,再聪明也一事无成。

 ……

   以上摘段,从论证方法角度看,运用了因果论证。从思路上说,正是由于作者善于追本溯因,才将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揭示了出来。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

   2.运用反推,假设论证

   反面假设是假定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负面结果,从而论述正面条件和结果的必要和正确。请看下面文章摘段

   有感于郭沫若的成绩单 

……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其时显然算不得优等生。第一张成绩单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第二张成绩单上,图书、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如算术、几何、代数、生理等反而比较突出。不过,郭沫若后来终究没有成为数学家或医学教授,而成了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历史学家、艺术鉴赏家。

   品味再三,不免空发奇想。郭沫若倘“其生也晚”,苦学于今日,这样的两张成绩单怕是很难捧进家门的。屁股上留下严父“望子成龙”的掌印不说,单是慈母那“恨铁不成钢”的悲叹便足以令其心重如山。之后,父母大人大抵会凭两次优良的数学成绩果断决策,定向培养他专攻理科,督促他心无旁骛地钻进方程堆里。

   三、怎样理解和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1.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要能引起人的关注和共鸣

   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前提是所论述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读者对某篇论文的主要观点毫无兴趣,那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启发作用”的。怎样引起读者的关注呢?这就要求所论述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写作,必须迅速把作文试题的话题或命题,与反映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要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当今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当前存在的什么问题?这样,人们才会关心它,才会研究它,才有获得启发的前提。

   2.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要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

   观点为什么会有启发作用?就是因为能够引起读者的新的联想和认识,有所领悟。所以,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必须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

   举例来说:

   在几所全国重点大学举办的以“新世纪的展望”为题的演讲中,演讲者向听众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20世纪?”听众讨论后回答:“机器的世纪”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你最希望的21世纪?”得到的回答是:“人的世纪”。

   请以“人的世纪”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围绕着“人的世纪”的话题,会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什么样的观点才具有启发作用呢?是那些既面对现实,又不落俗套、出人意表的观点,例如:“人不可失其本心”、“从‘人’出发,造福人类”、“以人为本,物为我用”、“‘人”字应该大写“、“人的世纪--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人为万物之灵长”、“不为物役才能真正解放”、“洗去铜臭,始见真人”、“电脑取代不了人脑”等等。这样的立意,都能既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又能独辟蹊径,别树一帜,角度新颖,见解新鲜,给人一定的启迪。

   3.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

   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呢?那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什么叫“把问题说到点子上”?就是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怎样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例如:

  钱能买到什么

   有人说:“只要有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没有办不到的事”,可是也有人说:“钱能买到的东西都不贵。”对钱的看法这样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

  乍一看起来,是对钱的作用有不同的认识,但仅仅如此吗?站在不同的高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眼睛仅仅盯在“钱的作用”上,那么似乎争论的意义是钱到底能办多大的事的问题,似乎是一个需不需要努力挣钱的问题。可是换个角度看,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便会发现,这样的争论,实际上已经是不同世界观的交锋。我们有些人的思想意识,已经被钱打开了缺口,他们的人生目标已经截然不同,有些人已经从“钱为我用”变为“我为钱用”,“甘为金钱醉似泥”。如果这样的人是干部,那么“为人民服务”就会逐渐转为金钱膜拜,腐败便由此产生了。我们的党和国家和干部,正面临着如何对待金钱的严峻考验。

…………

  上面的文章摘段,很好的说明了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必须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为此,我们可以“以问引论”,例如以“危害是什么?”“症结是什么?”、“实质是什么?”、“有什么必要性?”、“有什么重要性?”、“有什么紧迫性?”……

   提出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可以引导思路不断拓深。当然,在写一篇文章时,不必对以上问题逐一回答。哪些需要,哪些不需要,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问题,也可能不止一次提出和不止一次回答,引导自己和读者进一步深究。但一般来说,在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中,提出四五次问题就差不多了。

   总之,要想达到高考语文要求的“深刻”,必须有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必须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在作文训练中,要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自己深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断增强理性思考的能力。

 

 

李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