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标: 1、学习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注意个性化语言及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3、提高把握词类活用语言现象的能力。 4、从项羽人物性格的弱点分析,探讨悲剧结局的原因。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以学生的阅读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但又需对人物言行熟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时代背景;楚汉之争 • 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 前208年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河,12月以5万大破秦军40余万,章邯投降项羽。 • 前206年10月秦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会于鸿门。 • 前206 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 •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刘邦逃离。 •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 前202年10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自刎而死,楚汉之争结束。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统一天下转道故乡沛县时作。) 解说: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兵击破淮南王英布的叛军。西归途径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宴饮,席间唱出了这首《大风歌》。 首句气象不凡, 风起云涌, 既是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 又暗喻当时的时代风云, 这句为全篇抒发豪情壮志交待了背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说刘邦自己平息叛乱后荣归故里,“威加海内”掩饰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却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和激切的希望:大计初定,急需有志有识、有勇有谋之士效忠刘氏王朝、安定四方。全诗气势恢宏、豪迈雄壮,极富帝王气派。 这是一种楚辞体式的诗歌,节奏明晰有致,音律铿锵,适于歌唱。这正与刘邦做为一个帝王的身份暗合,也与酒酣之际脱口而出的情景相应。历史上的刘邦起兵抗秦,建立西汉,势及四方,这首歌正抒发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雄图伟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慨。 刘邦作诗不多, 这一首由于凝聚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图谋霸业的壮志,气吞山河,因而具有历传千世而不移的魅力。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解说: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作这首诗时,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南沱河北岸),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作诗之后,他率部突围,虽曾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突然变得苍白无力。这两句是说:由于天时不利,他所骑的那匹名马——骓——不能向前行进了,这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而无法自拔,只好徒唤“奈何”。骓的“不逝”为什么会引起那样严重的后果?对此恐怕只能这样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伟大的功绩,最主要的依靠说是这匹名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无敌。换言之,他几乎是单人独骑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战友就是骓,至于别人,对他的事业所起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强大使得任何人对他的帮助都没有多大意义,没有一个人配作他的主要战友,这是人何等的傲岸,真可谓天地间唯我独尊!不过,无论他如何英勇无敌,举世无双,一旦天时不利,除了灭亡以外,他就没有别的选择。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崐讨的一位美人虞姬的前途;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的命运将会十分悲惨。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白话,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二、简介《史记》的文体知识,并简介时代背景。 1、我国古代历史散文有哪三种体例?请分别举例。 编年体:《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 2、“前四史” 司马迁 《史记》 班 固 《汉书》 陈 寿 《三国志》 范 晔 《后汉书》 3、简介《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 书 八篇 记各种典章制度 表 十篇 记大事年月 本纪 十二篇 记历代帝王政绩 世家 三十篇 记侯国兴亡 列传 七十篇 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 4、简介作者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出身史学世家。父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少时随父到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并开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的遗愿。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报任安书》 5、解题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精彩的一段,文中详细地记载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紧张、惊险的场面,揭示了刘、项两大势力间的矛盾,刻画出项、刘两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刻画了张良、樊哙、项伯、范增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6、与本文时代背景有关的历史故事和成语故事。 钜鹿之战 破釜沉舟 作壁上观 约法三章 破釜沉舟:打破饭锅,沉掉渡船。比喻下定决心,一拼到底。 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后多比喻从旁观望,不予帮忙。 约法三章:约定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顺口。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 检查一:正音 2、请读标题,并围绕标题,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梳理文章结构。 检查二:整体感知 本文以 为中心,以 “ 为线索,按 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构成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人物关系表 项羽 争王对手 刘邦 曹无伤(左司马)告密;被出卖 项羽 项伯(季父)有恩,告密 张良(谋士) 项庄(堂弟) 刺杀 刘邦 樊哙(部下) 闯账,责项 项羽 项伯(季父)约婚,说项,翼蔽 刘邦 范增(亚父) 检查三:整体感知 一、无伤告密 第1段 二、夜访张良 三、项伯说情 四、沛公赴宴 五、鸿门饮宴 六、项庄舞剑 七、樊哙闯帐 八、樊哙力斥 九、沛公逃席 第5、6段 十、诛杀无伤 第7段 • 开端--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 ↓ • 发展--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刘项约婚 项伯游说 • ↓ • 高潮--刘邦请罪 项王留饮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 ↓ • 结局--刘邦逃席 张良留谢 诛杀无伤 作业: 1、熟读课文,做文后第三题。 2、归纳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代语言现象。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1-4自然段,把握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理解文本内容。 (一)第1自然段: 故事的开端 1、朗读,就文中自己不理解的、有疑点的语句提问。 第1自然段重点字词 (1)、“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 :军,驻军;王(wàng),称王。名词用作动词。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3)、沛公居山东时: 欧志丽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