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问题”班长》 班主任工作论文(高一)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班主任论文 手机版


 “学习是光荣而艰巨的,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我会努力度过这平淡而漫长的日子,赵老师。”

如今再看他高三时email给我的贺卡,我发现这个已经考入大学的学生可能早已不再是我的“问题”了。

他叫蒋鹏程,是我08届所带班级的班长。在那三年里,他一直留在我班,成为了我的左臂右膀。他的成绩在我的班内并不优秀,但能力突出:班级制度的建议与完善,同学关系的调节,师生交流的联系,课堂纪律的维持,他都能有条不紊地指挥掌握。在他的协助管理下,我所带的平行班虽然成绩不突出,但是学生自治,班级荣誉感浓厚,成为了一个富有凝聚力和上进心的团结集体。但每每回想起来,这个十分优秀的孩子却曾经不止一次成为让我头疼的“问题人物”。

第一次和他打交道,是在高一他入学伊始便因为摸底考试作弊并且顶撞监考老师而受到校级处分时。

那是我初时接手班主任工作,心气甚高想把班级带好的我,还没问清事情原委便惩罚他中午在办公室写检讨。可他却见我监考事务繁忙,自作主张和同学到操场上打篮球去了。事后我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可他不以为意,班会课向全班同学作检讨也草草应付了事。

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学生”,我一时苦于应对。

找到一个和他比较亲近的男生询问打听,我才发现,原来他对学校的这个处分决定很是有意见的。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作弊,只是在英语听力考试的时候拿出手机看了下时间,是监考老师不分青红皂白,冤枉了他才令他出言顶撞。他觉得自己很委屈。

我似乎了解了他一些:这个学生其实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却又非常自我的人。他判断是非的标准都依凭自己的界定,一旦和自己的意识悖逆,他便容易钻牛角尖。

意识到这种情况,我抓住一次午饭的机会,用请客的方式让他放下了对班主任的抵触情绪,和他做了一次详谈。

我首先向他郑重地道了歉,我告诉他赵老师没有了解事情真相就严厉地批评了你,这是老师的不对。如果让老师站在你的角度思考,你的确没有什么过错。

他见我态度温和,放低身份向他道歉,还能替他考虑,他很是感动。他也告诉我他顶撞老师的确不应该,但是老师也不能冤枉人呀。

我把我自己读书时被班主任冤枉抄作业的事情告诉了他,并且向他介绍了我身为教师后对此事的反思:老师不是神,他也不能通古今晓未来,在第一时间知晓真相。尤其是在考试的过程中,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事实。考试时手机应该关闭,这并不是对你一个人的特殊要求,而是公平地针对每一个学生。为什么其他同学能不用手机看时间,能遵守考试纪律,蒋鹏程你却不能呢?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师,你监考时看见学生拿出手机,你又怎么来判断他是不是在看时间呢?所以我们判断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可能并不能全靠我们自己的界定,那样就真正的是非不分了。

此后我鼓励他,尽管一进校就担上了处分之名,但这未必是坏事,痛定思痛,“戴罪立功”,从我班的小组长做起,让同学们看到你力求上进,热情奉献的真心,让他们对你的印象改观!

第二周星期一,他主动申请在全班作了一次认真的反省,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班级服务的意愿。同学们亲眼见证了他将处分决定贴上教室的公告栏。

后来听他的伙伴说,他要以此为戒。

不过开学一月余,他又陆陆续续暴露出许多问题:早上常常迟到,坐姿不规矩,时常忘穿校服,上课时也多心不在焉,还喜欢和同学打着讨论的旗号讲小话。班委记录的操行评分手册上,仅一个月时间,50分的满分他便被扣掉了31分,而加分只有一次因为主动帮全班同学领校服的好人好事得到了寥寥5分。

我再一次头疼,这孩子的“问题”还真不是一般的多。

通过和他家长的沟通以及在同学里熟识他的人中多方询问,我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各种不良习惯并非一日之寒。

他一直是由农村出身在城里打工的妈妈从小带大的,据他妈妈说,他们娘俩都不清楚他父亲是干什么的,而且往往两三年才只见得到一次面。家里经济条件很差,还是低保户。可就是这样,他母亲仍省下吃穿用度的钱,供他上了小学和一所重点初中。因为成绩不好,他便常常用触犯纪律的方式成为了一个让老师关注甚多的“问题学生”。

父爱的缺失,母亲忙于工作持家对他疏于管教,家境的困窘让这个孩子自尊心极高。但苦于成绩的不优秀,他便用一种跳梁小丑的偏颇方式来哗众取宠,来吸引老师的注意。知道了他的这种心态,我觉得很心酸。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一旦养成痼习,更正起来便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不过教育不就是这样一个艰巨而光荣的等待过程吗?对于蒋鹏程这样的有上进意愿却没有良好习惯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我想给予机会,期待他慢慢改变过来。

抽空闲时间,我让他到我的办公室,给他看罢他一个月的操行评定记录,便拿出班里分配到的8个国家助学金名额之一的申请表,交到了他手里。

他很吃惊。他问我为什么不惩罚他表现差。

我告诉他:你的5分加分已经让老师知道你有一颗赤诚的心。老师不会戴上一美遮百丑或者一丑遮百美的有色眼镜来评价每一位同学。你以你身为3班一份子的身份,主动为班级服务的热忱难道不该获得这份荣誉吗?我希望你慢慢改正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用最正当的方式方法,来让你的这份荣誉在我们班所有同学的眼中变得实至名归!

自那次谈话后,我发现他真的在逐渐改变:

尽管仍有迟到,但次数越来越少,到他就任我班班长后,更是再也没有发生过;以前打横坐的姿态没有了;知道穿校服了;上课还会讲话,但真的是讨论了。虽然他憋得十分辛苦,在一些不太投入的课堂上心不在焉,但是在我不时的提醒之后他也慢慢地开始听讲,从10分钟到20分钟,从20分钟到30分钟。甚至还有任课老师向我夸奖他头脑灵活。

我总是第一时间转达给他,他渐渐有了信心。

军训结束后,因为他主动请缨做班级的排头兵,做队列操练的口令员,协助教官将原本有些散漫的班级团结紧密,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认可,被推选为了班长。

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他有了许多问题:

“老师,我们班是不是应该制定详细的班规制度啊?”

“老师,能不能用补时的方法惩罚那些上课违纪的同学呢?”

“老师,我们可以对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同学多一些鼓励吗?”

看到他积极地思考班级管理的方式,提出问题,我就和他一起商讨。

看到他偶尔又会出现坏习惯的反复,我就警醒他“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看到他因为碍于情面,帮班里的其他同学连续做了几天清洁时,我告诉他人际交往的方式,让他懂得调整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学会拒绝。

看到他由于管理班级纪律被个别同学误会而苦恼时,我和他一起分析,为人处事既不能懦弱,也不能强势,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友好相处,要有正义感。

……

在一次次问题出现之后,我们俩似乎也有了默契。他虚心地请教质疑,我细心地解答指点;他勤恳地尝试落实,我欣慰地评价赞赏。三年的历练,让他改变良多,也让我思索良深。

“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虽然道路悠长曲折,但路边的风景美丽而富于变幻。如果老师不能用爱心发现,不能用细心琢磨,不能用耐心期待,那我们将会错过学生成长道路上最美的一段风景。

【反思评析】

德育教育就是“人性教育”。这意味着教育过程应该充满人性,充满人情味。

作为班主任,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而转化问题学生的前提就是,老师要爱学生,把学生当人,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只有当我们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能成为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真诚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学生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老师要用无比的细心去在生活中了解,要用真诚的耐心去期待,抓住契机,和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于无声处”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尊严的维护,进而产生转变自己的意愿。

所以,转化后进生的原则应该是:相信孩子,建立感情,允许反复,降低要求,鼓励为主。

在平行班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只要能做到这些,就会在给予一个孩子教育影响的同时,也无声地教育了其他的孩子,教育的高效也就有机会成为可能了。

 

赵蓓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